-
公开(公告)号:CN11964015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38191.9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C22C38/26 , C22C38/24 , C22C38/06 , C22C38/04 , C22C38/02 , C22C38/38 , C21D8/02 , C21D1/18 , B21C3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高韧抗氧化热成形钢及其力学冶金制备方法,热成形钢的成分组成为:C:0.20~0.30%,Mn:1.00~1.80%,Cr:2.00~2.50%,Si:0.60~1.20%,Al:0.60~1.20%,Nb:0.05~0.20%,V:0.05~0.20%,P≤0.01%,S≤0.005%,N≤0.003%,余量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制备方法包括:按化学成分组成熔炼钢水后通过连铸制备板坯;对板坯依次进行加热预处理、除鳞处理和热成形处理,得到热成形钢。本发明通过化学成分组成和制备方法的配合,获得了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性能以及优异的强韧性的热成形钢。
-
公开(公告)号:CN117737587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311758148.7
申请日:2023-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窗口加工、性能稳定的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钢材制备技术领域。所述贝氏体钢的组分按质量分数计,为:C:0.2‑0.4%,Mn:1.0‑2.0%,Cr:0.8‑1.6%,Si:1.2‑1.8%,Al:0.2‑0.6%,S≤0.005%,P≤0.02%,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贝氏体钢严苛的冷却工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宽窗口加工,且性能稳定的贝氏体钢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要求低,制得的贝氏体钢性能优异,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959220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0475856.9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锰钢辙叉感应加热和冲击硬化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工作台、感应加热装置、冲击装置、移动装置、往复装置、电机反转触发机构、变换轨面装置;利用感应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和冲击装置进行机械冲击。通过装置中的三层工作滑台的配合工作,快速准确的进行位置移动;通过装置中的接近开关对伺服电机的反馈控制以保证锤头在轨面冲击,通过红外测温仪对伺服电机的及时反馈,保证感应加热的温度要求。本发明的高锰钢辙叉感应加热和冲击硬化的装置及方法,以对高锰钢辙叉进行预硬化处理为目的,使辙叉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得到改善,从而增加高锰钢辙叉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4686661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281582.X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控贝氏体钢中偏析与基体性能差方法及钢工件,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处理钢材料,其中,所述待处理钢材料包含基体和偏析部,所述偏析部为所述待处理钢材料出现偏析的部分;对所述待处理钢材料进行第一热处理,以使所述待处理钢材料的基体产生的马氏体含量高于所述待处理钢材料的偏析部的马氏体含量;对所述待处理钢材料进行第二热处理,直至所述待处理钢材料的基体完成贝氏体转变,所述方法提升了钢材料性能的均匀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393181A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2210112416.7
申请日:2022-01-2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22D7/06 , C21C7/00 , C21C7/064 , C21C7/072 , C22B9/18 , C22C33/00 , C22C33/04 , C22C38/00 , C22C38/20 , C22C38/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塑韧高锰钢及其拼装辙叉和制备方法,属于道岔钢轨件技术领域,该高锰钢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C:0.50~0.59%,N:0.10~0.18%,Mn:15.0~17.0%,Cr:6.0~7.0%,Cu:0.3~0.5%,Y:0.02~0.04%,P≤0.02%%,S≤0.02%%,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高锰钢的化学成分,系统优化冶炼、精炼高锰钢工艺,显著提升了辙叉的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430459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671265.4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钒微合金化的中碳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涉及钢材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锻造钢锭,其成分按照重量百分比包括C 0.38~0.42%,Si 1.4~1.6%,Mn 1.4~1.6,Cr1.0~1.2%,Mo 0.3~0.4%,V 0.1~0.16%;余量为Fe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S2:将精炼好的钢锭进行1050±100℃均匀化固溶处理;S3:进行油淬,得到初始化马氏体组织;S4:再升温至1000~1050℃,进行保温操作,得到完全奥氏体;S5:冷却至840~950℃,进行二次保温,控制VC的析出;S6:快速冷却至300~350℃,并进行三次保温,发生贝氏体相变,得到Fe‑贝氏体组织。本发明提供的钒微合金化的中碳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通过二次保温温度的降低,能够使得VC析出物的含量增加,通过控制VC的析出,能够加速贝氏体相变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897943B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0310343.0
申请日:2019-04-17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方法,包括:对目标钢材料进行奥氏体化;在第一温度下对奥氏体化后的目标钢材料进行第一等温转变,直至目标钢材料的贝氏体生成量达到第一目标比例;在第二温度下对第一等温转变后的目标钢材料进行第二等温转变,直至目标钢材料的贝氏体生成量达到第二目标比例。本发明还公开利用前述纳米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方法获得的纳米贝氏体钢。通过对纳米贝氏体尺寸及该尺寸对应的组织含量进行控制,从而对材料性能进行精确的把控,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897943A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910310343.0
申请日:2019-04-17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方法,包括:对目标钢材料进行奥氏体化;在第一温度下对奥氏体化后的目标钢材料进行第一等温转变,直至目标钢材料的贝氏体生成量达到第一目标比例;在第二温度下对第一等温转变后的目标钢材料进行第二等温转变,直至目标钢材料的贝氏体生成量达到第二目标比例。本发明还公开利用前述纳米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方法获得的纳米贝氏体钢。通过对纳米贝氏体尺寸及该尺寸对应的组织含量进行控制,从而对材料性能进行精确的把控,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5714190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610280071.0
申请日:2016-04-2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18 , C22C38/08 , C22C38/06 , C22C38/12 , C22C38/14 , C21D1/32 , C21D1/20 , C23C8/00
Abstract: 一种耐冲击载荷轴承用钢,它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18~0.30、Si:1.50~1.80、Mn:0.20~1.00、Cr:1.50~2.00、Ni:0.10~0.30、Al:0.05~0.80、Mo:0.20~0.40、W:0.20~0.50、N:0.0065~0.01,S:≦0.010、P:≦0.015、O:≦0.0008、Ti:≦0.003、H:≦0.00015,其制备方法主要是首先对渗碳钢进行表面渗碳处理,渗碳后表面碳含量0.80‑1.10wt.%,然后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再进行最终热处理:加热到840‑880℃保温1~3h,然后将其冷却至Ms表层‑(10~30)℃,保温2~5分钟,随后放到Ms表层+(10~30)℃炉中等温3~5h,继续升温至Ms表层+(50~70)℃保温1~2h,最后空冷至室温。本发明能够大幅度降低轴承钢中的Ni含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还可以保证心部的高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014527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210504420.4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1D8/005 , C21D1/20 , C21D8/0263 , C21D2211/002
Abstract: 一种含铝低温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其原材料为含铝量0.5~1.5wt%、含碳量0.2~1.1wt%的合金钢,其它主要合金元素为Cr、Si、Mo、Mn和Ni。经过冶炼钢水,炉外精炼和真空脱气,再轧制或者锻造成形。将上述钢加热到880-950℃;以大于50℃/min的速度冷到钢的Ms+10℃温度;从钢的Ms+10℃温度,以0.5-1.0℃/min的速度连续缓冷到钢的Ms-100×C wt%℃温度;在250-350℃保温20-30min,空冷至室温;在180-280℃保温60min,空冷至室温。本发明工艺简单,可获得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尺寸从20nm到300nm跨尺度变化、残余奥氏体薄膜分布其间的组织结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