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28557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910749606.8
申请日:2019-08-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23Q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冷却设备,涉及一种冷却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方通过立柱固定连接有台面,台面上方左右两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辊轮,传动辊轮外侧套接有传送带,所述台面上方固定连接有罩体,罩体顶部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风扇,左侧第一风扇下方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百叶机构和第二百叶机构;底座中部转动连接有纵向转轴。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使用时通过两侧设置的第一风扇对零部件的不同角度进行冷却,从而提升了冷却效果,此外装置还设有第二风扇对传送带进行冷却,避免传送带受热损坏,同时传送带与零部件温差增大可以加快热传递,使得零部件的温度可以传递至传送带上,冷却效果明显,可持续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09768351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910082928.1
申请日:2019-01-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3 , H01M10/6569 , H01M10/6554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电池组制冷剂直冷和热管复合冷却系统,通过在电池间布置扁状热管阵列与电池直接接触进行高效换热,将热量迅速传递至底置的蒸发冷板中,由其中的制冷剂蒸发进行高强度快速冷却,与间冷形式相比,实现制冷剂在膨胀阀节流后进入冷板直接蒸发换热急速冷却电池包,与现有的直冷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复合热管直冷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电池包严苛工况下的换热能力,结构可靠性和轻量化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提出针对高温环境和大负荷行驶工况,调控风机转速、压缩机转速、电磁阀开度来调节匹配相应工况下电池供冷量的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电池包严苛工况下最佳温度保障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5372292B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510933695.3
申请日:2015-12-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测量仪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护热板法平板导热仪。本发明在现有导热仪基础上改进防护加热单元加热功率的电压输入方法,根据计量单元热面温度自动跟进。改进冷却单元冷却水流动换热方式,提高冷却面温度均衡精度。提高测试件热面、冷面、防护加热单元温度测量精度,采用数字式电力测量仪提高计量单元加热电功率测量精度的防护热板法平板导热仪。本发明是一种操作简单,不需要经验数据。冷却水流动合理,冷却温度均匀,温差小。温度测量,计量单元加热电功率测量精确,电功率测量精确到mW级。从而,导热系数检测精度大大提高的防护热板法平板导热仪。
-
公开(公告)号:CN104764039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10205134.1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F23M5/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锅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小型生物质锅炉炉拱。该炉拱包括象鼻型前拱、阶梯型炉床、后拱、左侧围火板和右侧围火板,其中所述的左、右侧围火板设置在小型生物质锅炉燃烧室内左、右侧水冷壁面上,所述的象鼻型前拱设置在左、右侧围火板之间的前部,有中空的象鼻型前拱内腔;所述的阶梯型炉床设置在象鼻型前拱的下方,有中空的阶梯型炉床内腔;所述的后拱由上斜面和下斜面组成,设置在左、右侧围火板之间的后部。本发明是一种能解决生物质燃料在小型锅炉燃烧室内停留时间短,燃烧不充分,不利于燃烧等问题的小型生物质锅炉炉拱。
-
公开(公告)号:CN105762438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610171592.2
申请日:2016-03-2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43 , H01M10/653 , H01M10/655 , H01M10/65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43 , H01M10/653 , H01M10/655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柱状电池成组高导热液体换热装置,属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特别涉及动力电池组温度均衡性和轻量化提升的增效控制装置。该装置的高导热石墨套套装在柱状电池外表面,并通过背胶紧密粘附,达到柱状电池良好的温均性,所述柱状电池成组通过高导热石墨带围绕粘附串接形成一列,高导热石墨带两端与两侧的传热板表面粘接,传热板内设有导流片,成组柱状电池通过高导热石墨带和传热板内液流实现热量导入、导出传递,达到电池组热管理冷暖温度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包轻量化和安全性,电池套装高导热石墨套保证各电池温均性;外部两端传热板采用逆流设置和槽道导流形成多腔室流动,提高了换热能力,降低了传热温差。
-
公开(公告)号:CN105135461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523786.X
申请日:2015-08-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生物质燃料锅炉,具体的说是一种小型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送料装置。该装置包括由电机带动的储料仓、给料机构、推料机构、拨火机构和阶梯状火床,给料机构中的给料翻板设置在储料仓的下端,一侧与储料仓铰接,另一侧卡在储料仓的边缘凸起上;推料机构设置在阶梯状火床的第一层阶梯上并且能在第一层阶梯滑动;给料机构与推料机构铰接;拨火机构设置在储料仓的下部与给料机构传动连接。本发明利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流淌性能好及其堆积角特性,实现自动落料,防止炉膛内火焰串烧到料仓连火问题,并且有松灰拨火功能,防结焦。火床存蓄炉拱热辐射热和对流换热,一次风火床表面供给,颗粒燃料固体部分充分燃烧,使得燃烬率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81258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73379.1
申请日:2025-03-1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锂电池散热的蜘蛛网流道冷板,属于电池热管理领域,该设计通过放射状主通道与网状直形支路的拓扑优化,实现了三维热管理效能的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直形流道和蛇形流道方案,本结构通过多级支路协同散热机制,有效消除电池模组末端及边缘区域的散热盲区,并降低了能耗;与叶脉流道相比,本结构采用网状直形支路,有效消除了叶脉流道在高速流态下分形末梢因截面收缩导致压降陡增,使0.3m/s高流速工况时的系统压降减少9%,并且采用放射状主通道,有效解决了叶脉流道在低速时层流主导削弱了对流换热系数从而使温差升高的问题,使0.01m/s低流速工况下的温度梯度降低22%。
-
公开(公告)号:CN109768351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1910082928.1
申请日:2019-01-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3 , H01M10/6569 , H01M10/6554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电池组制冷剂直冷和热管复合冷却系统,通过在电池间布置扁状热管阵列与电池直接接触进行高效换热,将热量迅速传递至底置的蒸发冷板中,由其中的制冷剂蒸发进行高强度快速冷却,与间冷形式相比,实现制冷剂在膨胀阀节流后进入冷板直接蒸发换热急速冷却电池包,与现有的直冷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复合热管直冷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电池包严苛工况下的换热能力,结构可靠性和轻量化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提出针对高温环境和大负荷行驶工况,调控风机转速、压缩机转速、电磁阀开度来调节匹配相应工况下电池供冷量的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电池包严苛工况下最佳温度保障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127688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211224630.8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30/20 , H01M10/42 , H01M10/44 , G06F119/02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全生命周期热电耦合建模方法,属于电动汽车电池热行为分析与热模型构建领域,该方法将电池充放电特性试验中得到的电参量与电池热行为挂钩,重点关注了负极SEI膜的厚度与电阻参量的变化,引入了阿伦尼乌斯公式与能斯特方程,提出了循环老化影响因子IFSEI与温度修正因子IFT,在耦合ROM降阶模型进行提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母排的产热与传热对电池模组热电行为的影响,对比了极耳间虚拟电气连接与实体电气连接下电池模组温度的变化,显著提升了汽车实际驾驶环境下电
-
公开(公告)号:CN109361034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103786.4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35 , H01M10/625
Abstract: 为降低电池组内温度差异引起的内耗和效能衰减,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及主动温度均衡控制方法,在电池组冷却过程中,通过实时判定电池组内各传感器的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度差异,开启与关闭各冷却回路并调控风扇和水泵的转速,实现电池组入口冷却液流温度的步进式缓升与缓降,降低入口冷却液与高温电池组间大温差换热带来的剧烈温度波动,提高其内部单体电池间温度一致性、工作效能和热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