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7139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608532.7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凹腔流场计算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凹腔流场计算方法包括:接收包含凹腔的目标模型物,以及所述目标模型物的流场参数;生成所述目标模型物的表面网格,并基于所述凹腔的凹腔位置,在所述表面网格上选取待加密区域;基于预设的加密参数,对所述待加密区域进行加密,并基于加密结果生成空间网格;根据所述空间网格与所述流场参数,通过迭代算法计算得到流场信息与所述目标模型物的气动特性信息。通过在凹腔上方的剪切层区域局部加密,仅少量增加网格数量,实现对凹腔流动剪切层区域的精准模拟,有效控制了网格总体数量,避免了全局采用结构网格局部加密整体网格量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76400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410194984.5
申请日:2024-02-2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进排气计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声速进气道计算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飞行器数模前处理:对飞行器数模进行前处理;S2,飞行器网格前处理:对飞行器网格进行前处理;S3,计算参数调整:将网格导入计算流体力学解算器中调整计算参数。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高马赫数下进排气计算易陷入进气道不启动、计算不收敛且效率低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611173B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869193.3
申请日:2023-07-1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级自适应耦合时间步长的飞行器累积热变形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针对固定飞行器结构及材料,给定其长航时巡航计算状态,划分好飞行器流场计算网格G1和结构场计算网格R1;S2、进行t=0时刻气动力/热环境数据的计算求解;S3、在气动力/热环境数据基础上结合热壁热流修正方法开展第一层级的累积热变形计算,获得累积热变形的宏观变化特征;S4、根据该宏观变化特征,在温升变化剧烈的区域选择小的时间步,在温升变化缓慢的区域选择大的时间步开展累积热变形计算,获得新的热变形特征;S5、根据新的温升特征重新进行耦合时间步的选取,重复迭代开展高精度的累积热变形计算,直至热变形计算收敛。
-
公开(公告)号:CN115114864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340062.1
申请日:2022-04-0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F30/15 , G06F16/21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FD的飞行器全包线气动数据库生成方法,利用舵面组合方式对应和符号变换的方法进行攻角侧滑角负向扩展;采用本发明进行计算节约计算资源,本发明主要采用不同状态数据对应及符号变换的原理进行数据扩展,数据迭代和相互运算过程较少,带来的舍入误差小,并且不易出错,本发明基于带四个X形或十字形分布舵面控制的轴对称飞行器外形,满足该外形特点的飞行器都可以适用,本发明方法针对的对象明确,原理清晰,方便进行批量数据处理和数据库一键生成。
-
公开(公告)号:CN112800543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110110022.3
申请日:2021-01-2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Goman模型的非线性非定常气动力建模方法:建立Goman模型;Goman模型描述气流分离点动态特性时,同时引入攻角速率及分离位置指数项的影响,从而形成改进Goman模型;建立模型参数识别框架;基于参数识别框架,辨识静态气动力模型参数;基于参数辨识框架,辨识动态气动力模型参数;基于静态气动力模型参数和动态气动力模型参数,完成气动力模型建模。本发明提出的建模方法所得模型不仅能表达定攻角速率的气动力特性,而且能表达攻角做大幅值简谐运动时的气动力特性,模型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本发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气动仿真和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313253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201305.3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升阻比吸气式高超声速飞机气动布局及设计方法,属于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领域,包括机体/内流道气动布局;在所述机体/内流道气动布局中从前到后分别为前体预压缩面、一级外压缩面、二级外压缩面、三级外压缩面、冲压流道、第一尾喷管和第二尾喷管,进气道分流板位于二级外压缩面内部,涡轮流道并联于冲压流道上方;本发明具备高效的高速巡航飞行能力,满足了飞行器低速段的高升力需求,同时改善高速机翼在低速起飞状态下的流动分离问题,可以保证飞机的宽速域飞行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886978B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498256.6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3/2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对称凹曲面标模气动布局的设计方法及外形,包括步骤:S1,设计飞行器头部区域轮廓线;S2,设计飞行器表面平板区域轮廓线;S3,设计飞行器凹曲面结构;S4,将步骤S3设计的凹曲面结构进行曲面导圆角处理,得到飞行器结构外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具备面对称凹曲面特征的飞行试验标模气动布局设计方法及基于该气动布局设计方法生成的外形,可以为边界层转捩研究提供一种可选的标模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3313360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489830.5
申请日:2021-05-06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撒点混合算法的协同任务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模拟退火算法的“判断新解是否被接受”的步骤中,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加入撒点算法,重新在全局搜索邻域方案,并以概率判断是否接受新的邻域方案产生的解作为新解。优选的,包括以下步骤:S1,计算目标函数值;S2,计算退火温度;S3,执行恒温迭代;S4,执行邻域搜索;S5,判断新解是否被接受;S6,执行撒点算法;S7,更新最优解;S8,输出最优任务分配方案。本发明解决了现有任务分配技术存在的易陷入局部最优、难以搜索全局最优解的问题,提高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821329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298130.8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伴随梯度的变形网格质量优化方法,涉及网格变形优化设计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对目标物体进行网格划分形成粘性网格,经过网格变形后获取第一变形网格;第一变形网格不满足后续使用需求时,对目标物体重新进行网格划分形成非粘性网格;基于所述非粘性网格构造网格变形质量优化目标函数;推导所述优化目标函数相对设计变量的伴随梯度;根据所述优化目标函数和伴随梯度得到网格单元刚度的最优解;将优化刚度值插值到所述粘性网格中,求解粘性网格系统的刚度方程,获得基于优化刚度的网格节点分布,重新生成第一变形网格。本发明可以实现网格质量的提升,解决由于网格变形后的单元质量过低导致的计算结果失真或计算过程终止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14868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86710.0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B64F5/00 , B64D33/02 ,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减弱内外流干扰的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生成内转式轴对称基准流场及内转式激波;S2:生成外压缩轴对称基准流场及外压缩激波;设计气动壁面;S3:设计进气道唇口型线的投影线和乘波体前缘线投影线;S4:在步骤S2生成的外压缩轴对称基准流场中生成乘波面、机翼上表面;S5:在步骤S1生成的内转式轴对称基准流场中生成内转式进气道;S6:基于生成的内转式进气道向外设计设定的厚度构成进气道整流罩;S7:设计机身上表面、底面。本发明改善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一体化设计时进气道的激波捕获特性减弱、机体的乘波特性减弱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