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22043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349805.2
申请日:2020-04-28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J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钢混合车门,包括车门外板、车门内板、窗框和防撞梁,所述车门外板覆盖于车门内板上,所述窗框和防撞梁设于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间,所述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所述窗框和防撞梁采用钢制成;所述防撞梁中部通过连接件与车门外板胶接,防撞梁两端通过结构胶与车门内板粘接,并且所述防撞梁一端与窗框固定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碳纤维-钢混合车门。
-
公开(公告)号:CN118673699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771397.8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2 , G06F111/1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拼焊板冲压成形性能预测方法及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拼焊板包括第一母材、第二母材以及第一母材和第二母材之间的焊接区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拉伸试样的应力‑应变数据;根据多个拉伸试样的应力‑应变数据,确定多个拉伸试样中的焊接区域的等效应力‑应变;利用多个拉伸试样中的焊接区域的等效应力‑应变,对焊接区域的材料硬化swift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基于焊接区域的材料硬化swift模型、屈服模型以及失效模型,进行拼焊板的成形性能预测。该性能预测方法考虑了母材和焊接区域的材料差异,建立了焊接区域的材料模型,将焊接区域单独建模并赋予其材料属性,能够有效的预测拼焊板的变形机理和成型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142204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010349805.2
申请日:2020-04-28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J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钢混合车门,包括车门外板、车门内板、窗框和防撞梁,所述车门外板覆盖于车门内板上,所述窗框和防撞梁设于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间,所述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所述窗框和防撞梁采用钢制成;所述防撞梁中部通过连接件与车门外板胶接,防撞梁两端通过结构胶与车门内板粘接,并且所述防撞梁一端与窗框固定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碳纤维‑钢混合车门。
-
公开(公告)号:CN112896328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010496583.7
申请日:2020-06-03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2D25/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壁板总成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壁板上的中间加强横梁、左侧连接加强梁、右侧连接加强梁、中间加强纵梁,所述中间加强横梁呈长条状,且其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与前壁板的前侧紧贴连接形成空腔。所述左侧连接加强梁呈“L”形,包括前地板左连接段、侧围左连接段和左直角区域,与前壁板后侧左边通过结构胶紧固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加强梁的前地板左连接段的端部位于前壁板下部边缘与前地板总成连接,侧围左连接段的端部位于前壁板左侧边缘与侧围连接总成连接;所述中间加强纵梁位于前壁板后侧,且其横截面呈“M”形,与前壁板后侧下部通过结构胶固定连接。本发明集成度高、实现了轻量且满足汽车碰撞要求,制造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1703507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391761.X
申请日:2020-05-11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立柱上加强件结构,包括侧围外板、A柱加强件、A柱上内板和A柱上加强件,所述A柱上加强件呈长条弧形,设在汽车侧围的上边缘内,还包括与所述A柱上加强件后段配合连接的后连接件;所述A柱上加强件的前段与中段部位的圆弧半径R≧600mm;所述A柱上加强件的截面呈封闭空腔形;所述A柱上加强件前段的一部分被包覆在A柱加强件和A柱上内板之间、一部分被包覆在侧围外板和A柱上内板之间;所述侧围外板与A柱上内板通过第一焊点和第二焊点连接固定,所述A柱上加强件与A柱上内板通过第三焊点连接固定。本发明能够在不增加断面尺寸的前提下提升汽车偏置碰的碰撞安全性能,保证前排成员舱不变形,并满足轻量化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694947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25597.8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2C1/10 , C22C1/03 , C22C21/04 , C22C21/00 , C22C21/02 , B22D1/00 , B22C9/08 , B22D21/00 , B22D41/015 , B22D41/14 , C22F3/00 , B01F27/80 , B01F27/1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铝合金晶粒细化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铝合金铸造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第一铝合金在第一熔炼炉中加热至融化,得到液态第一铝合金;将液态第一铝合金在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加入铝钛合金,得到液态第一合金;将第二铝合金在第二熔炼炉中加热至融化,得到液态第二铝合金;第二铝合金和第一铝合金的质量比为0.1‑0.2;第二铝合金的成分与第一铝合金的成分相同;将液态第二铝合金在第二预设温度范围内加入铝钛硼合金,得到液态第二合金;在第三预设温度范围内下搅拌液态第二合金;将液态第一合金和液态第二合金混合。本申请可以解决关技术中的铝合金晶粒细化成本较高且不能够有效细化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0351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49050.3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16C60/00 , G16C20/30 , G06F119/02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9/12 , G06F113/2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铸件富铁相和枝晶间距分布的预测方法,所述预测方法包括:获得不同工艺参数下铸件不同部位的冷却速率分布;在不同工艺参数下铸件的多个位置加工微观组织试样;基于多个微观组织试样中统计的富铁相和枝晶间距的分布数据,构建富铁相数量密度与冷却速率的关系模型,以及枝晶间距与冷却速率的关系模型;将富铁相数量密度与冷却速率的关系模型以及枝晶间距与冷却速率的关系模型结合铸件各部位的位置坐标,得到铸件不同部位富铁相和枝晶间距的分布特征。本申请结合模流分析和微观组织表征,构建了铸件不同部位冷却速率与富铁相、枝晶间距的关系,为铸件力学性能分布的预测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7505588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210913397.8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材料冲压成形性能的的多维评价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准备由待测材料制成的坯料,坯料上加工有若干个特征部;S2,将坯料固定于冲压模具上,设定工艺参数对坯料进行冲压,得到冲压件;S3,计算出冲压件的不同应变特征区域的减薄率,观察特征部的开裂情况,以冲压件的不同应变特征区域的减薄率作为待测材料的第一评价指标,以冲压件的特征部的开裂尺寸作为待测材料的第二评价指标;若第一评价指标不大于设定阈值,且第二评价指标为0,则判定待测材料冲压成形性能满足要求,反之判定待测材料冲压成形性能不满足要求。其能够实现对材料冲压过程中拉深性能、边缘开裂性能以及翻边性能的综合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3306381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0726553.5
申请日:2021-06-29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0K1/04 , B60L3/00 , H01M50/249 , H01M50/244 , H01M50/2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安装框架,包括机舱后横梁、该机舱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一前纵梁连接构件与一根电池包安装边梁的一端连接,还包括电池安装后横梁,该电池安装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的后纵梁连接构件与两根电池包安装边梁的另一端连接,构成呈“口”字形的电池包安装框架;在机舱后横梁左端和右端与两电池包安装边梁的一端之间分别设有电池前安装斜梁;在两根电池包安装边梁上设有多个电池包安装点,在两根电池前安装斜梁和电池安装后横梁上也分别设有多个电池包安装点,电池包通过连接件与之连接固定。本发明重量轻,连接可靠,强度高,能够有效避免电池包受到侵入而损坏,同时,有利于实现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1516761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010313244.0
申请日:2020-04-2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前地板,包括由碳纤维复合材料一体制成的前地板本体,前地板本体为整体铺层,且在中央通道区域对应的整体铺层内夹设有多个加强铺层,多个加强铺层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呈阶梯式过渡;整体铺层采用碳纤维织物,所述加强铺层采用碳纤维单向布,其能够协调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工艺铺覆性和汽车前地板轻量化,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减重效果更明显。还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前地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裁切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单向布;S2,按照设计铺层区域和铺层角度铺覆于模具中;S3,合模,加压,然后升温固化;S4,固化完成后,脱模。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前地板的车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