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36297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11549466.2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6V20/58 , G06V10/94 , H04B10/116 , G01S17/931 , G01S17/89 , G01S17/8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前车驾驶意图辨识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可见光通信模块和意识识别模块;所述可见光通信模块包括可见光通信设备和高速摄像头;所述可见光通信设备将获取的前车驾驶意图数据发送至所述意识识别模块,所述高速摄像头将采集的前方车辆视频图像传输至所述意识识别模块;所述意识识别模块根据融合机器学习算法对所述车辆视频图像进行处理生成前方车辆轨迹数据;根据所述前方车辆轨迹数据和所述前车驾驶意图数据建立映射模型;根据所述映射模型生成意图识别结果。通过通过匹配可见光通信设备数据处理结果精确识别得到准确的目标信息,能够精确识别驾驶车辆向左换道、向右换道、左转、右转或者制动意图。
-
公开(公告)号:CN11776433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42610.4
申请日:2023-12-18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10/0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场飞机牵引车有人和无人驾驶混行调度优化方法,包括:设定有人驾驶牵引车的作业轨迹固定,规划无人驾驶牵引车的作业轨迹;采用A*算法生成无人驾驶牵引车全局性路径规划;对无人驾驶牵引车局部路径规划,分别从保持跟驰状态、进行换道行为以及交叉口抢行行为三种情况考虑,并针对较复杂的换道行为和抢行行为建立反馈机制;考虑到要避免机场跑道车机冲突事故,提出进入跑道区前的决策判断模型;本发明直接避开了静态障碍物对车辆运行环境的影响;使无人驾驶和有人驾驶混合车流可以无冲突的高效快速到达作业区,降低了牵引车在航班时间窗内的作业延误,保障了机场地面服务车辆安全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1771393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684449.X
申请日:2023-12-08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H04B10/116 , H04B10/516 , H04B10/6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导盲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信号发送模块被配置为:获取导盲信息;将导盲信息转化为基带高低电平信号;将基带高低电平信号转化为光信号;信号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将光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信号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将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过滤电压信号;将过滤电压信号转化为放大整流电压信号;将放大整流电压信号解码,生成信息帧;对信息帧进行校验,生成校验结果;语音播报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校验结果将信息帧转化为音频信号。通过采用LED发送导盲信息,无需布设基站类基础设施可节约大量能源及运维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935698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995297.9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8G1/16 , H04B10/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车辆换道意图交互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当驾驶员具有换道意图并拨动待换道车辆的转向灯后,转向灯闪烁,通过车辆碰撞预警和车道线识别来判断待换道车辆是否满足换道条件;若待换道车辆满足换道条件,则实时采集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对所述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进行第一次处理,并将第一次处理后的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通过可见光信号向外传输;接收车辆捕获到可见光信号,并将可见光信号进行第二次处理得到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接收车辆根据得到的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判断自身和待换道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并根据碰撞风险控制行驶速度。本发明使用可见光通信技术实现车辆换道意图交互,能够广泛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517565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490247.6
申请日:2021-05-06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5G移动终端的三频M IMO天线,包括主基板,主基板上设有两个与主基板垂直的子基板,两个子基板平行设置,两个子基板上设有两两对称的天线单元,天线单元包括F型辐射元件、曲折耦合辐射线、L型馈电元件,F型辐射元件和曲折耦合辐射线印刷于子基板的外壁,F型辐射元件包括用于产生第一谐振的第一上分支和第二谐振的第一下分支,第一上分支和第一下分支通过公共端接地,曲折耦合辐射线穿插于第一上分支和第一下分支的间隙中,并分别与第一上分支和第一下分支耦合以产生第三谐振,L型馈电元件印刷于子基板的内壁,L型馈电元件通过馈线与主基板上的SMA连接器连接。本发明可以增加工作频段,结构精简、占用空间小。
-
公开(公告)号:CN116935698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10995297.9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8G1/16 , H04B10/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车辆换道意图交互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当驾驶员具有换道意图并拨动待换道车辆的转向灯后,转向灯闪烁,通过车辆碰撞预警和车道线识别来判断待换道车辆是否满足换道条件;若待换道车辆满足换道条件,则实时采集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对所述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进行第一次处理,并将第一次处理后的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通过可见光信号向外传输;接收车辆捕获到可见光信号,并将可见光信号进行第二次处理得到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接收车辆根据得到的待换道车辆基本信息判断自身和待换道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并根据碰撞风险控制行驶速度。本发明使用可见光通信技术实现车辆换道意图交互,能够广泛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62214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38770.7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60W30/18 , G01S7/48 , G01S17/931 , H04B10/116 , H04L67/12 , B60Q1/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激光雷达与可见光通信的车辆驾驶意图识别方法,包括:通过激光雷达扫描检测范围内的车辆,生成点云数据;所述点云数据包括地面点云数据;所述检测范围为自车当前行驶车道与相邻车道;根据所述点云数据,对所述检测范围内的车辆进行检测,得到目标车辆;对所述目标车辆进行跟踪,生成目标车辆跟踪数据和目标车辆检测状态;判断是否获取到目标车辆基本信息,生成第一判断结果;根据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判断驾驶意图,生成第二判断结果;根据所述第二判断结果,生成预警;本发明可以在车辆即将换道并打开转向灯的情况下提前判断出车辆的换道意图,精准信息感知利于智能车辆科学准确的决策和安全控制,提高在途运行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7623949B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710589913.5
申请日:2017-07-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CoMP的异构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将资源联合分配描述为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问题,设计了复杂度较低的迭代算法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在每次迭代中将原资源联合分配问题分解为信道分配和功率分配两个子问题,以此来降低计算复杂度。针对信道分配子问题,提出了贪婪算法求最优解。而针对分解后的功率分配子问题,设计了基于迭代的注水算法。基于获得的结果进行信道和功率的分配。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方法能够以较低复杂度,在合理时间内获得最优解。
-
公开(公告)号:CN109638086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75199.5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H01L31/0216 , H01L31/054 , H01L31/0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纯平面结构的色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该色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抗反射涂层、DBR层、缓冲层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层,抗反射涂层用于增加透射率,DBR层由高折射率材料和低折射率材料交替组合而成,DBR层用于使反射光谱在可见光波段显示RGB三基色,缓冲层用于降低反射光干扰,并提高显示颜色的纯度,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层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前接触电极层、非晶硅活性层、后接触电极层和基底层。本发明纯平面结构的色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通过引入了DBR层作为颜色控制元件,引入抗反射涂层作为色彩优化元件,可以得到高纯度色彩,使太阳能电池达到的色域可以与标准红绿蓝三基色体系的色域相媲美。
-
公开(公告)号:CN107623949A
公开(公告)日:2018-01-23
申请号:CN201710589913.5
申请日:2017-07-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CoMP的异构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将资源联合分配描述为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问题,设计了复杂度较低的迭代算法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在每次迭代中将原资源联合分配问题分解为信道分配和功率分配两个子问题,以此来降低计算复杂度。针对信道分配子问题,提出了贪婪算法求最优解。而针对分解后的功率分配子问题,设计了基于迭代的注水算法。基于获得的结果进行信道和功率的分配。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方法能够以较低复杂度,在合理时间内获得最优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