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及其集滤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321712B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310272630.X

    申请日:2013-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集滤装置,该集滤装置包括集滤器和吸油管,吸油管的两端分别与集滤器和发动机的机油泵连通,用于将机油泵中泵出的机油输送至集滤器,该集滤器可拆装地安装于发动机的机体;在需要清洗集滤器时,将开设在机体上的观察窗打开,使用工具将集滤器从机体上拆下,而后将拆下的集滤器从观察窗内取出,将滤芯从集滤器上拆下,清洗完毕后,将滤芯重新装回集滤器,并通过观察窗将集滤器送回至安装位置后,将集滤器安装于机体即可;这样,集滤器的拆装过程较为简单,拆装难度较低,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设备维护的时间。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集滤装置的发动机。

    滤清器及其滤清器座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82867A

    公开(公告)日:2013-11-06

    申请号:CN201310340272.1

    申请日:2013-08-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滤清器及其滤清器座,滤清器的滤筒安装于滤清器座,滤清器座连通进油油路且设有切换轴,所述切换轴能够切换位置以断开任一滤筒与进油油路的连通,所述滤清器座设有用于连通进油油路的总进油口、连通回油油路的总回油口,以及至少三条进油流道和三条回油流道,所述进油流道用于连通对应的滤筒和所述总进油口,所述回油流道用于连通对应的滤筒和所述总回油口。本方案在滤清器座上设置总回油口和总进油口,通过其内部油道设计,实现多个滤筒仅通过一个总进油口和一个总回油口进油、回油,则滤油器的管路连接简单,且滤清器座的结构也得以简化,使得三个以上不停机更换滤筒方案得以实现。

    相继增压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相继增压系统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278429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111653014.X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相继增压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相继增压系统及存储介质,该相继增压系统控制方法包括监测第一可控增压器故障信号和第二可控增压器故障信号;若仅监测到第二可控增压器故障信号,切出第二可控增压器;获取第一可控增压器的性能参数以及基础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并基于第一可控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和基础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对发动机的输出扭矩进行调整,如此可使第一可控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和基础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处于正常范围内,进而保证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和第一可控增压器的负荷及基础增压器的负荷相适应,避免出现发动机负荷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相继增压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相继增压系统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278429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653014.X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相继增压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相继增压系统及存储介质,该相继增压系统控制方法包括监测第一可控增压器故障信号和第二可控增压器故障信号;若仅监测到第二可控增压器故障信号,切出第二可控增压器;获取第一可控增压器的性能参数以及基础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并基于第一可控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和基础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对发动机的输出扭矩进行调整,如此可使第一可控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和基础增压器的性能参数处于正常范围内,进而保证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和第一可控增压器的负荷及基础增压器的负荷相适应,避免出现发动机负荷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一种具有隔热装置的排气管和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09026318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1156847.3

    申请日:2018-09-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13/082 F01N13/14 F01N2510/02 F01N259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隔热装置的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还包括套设在排气管本体外侧的水套,水套与排气管本体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将水套与排气管本体之间设置间隙,不仅可以保证外露表面的温度可以满足法规需求,还可使水套与排气管本体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水套与排气管本体不直接接触,缓解了水套与排气管本体因直接接触而带走的热量太多的问题,解决了增压器涡轮能量不足的情况,降低了对于高性能的游艇用发动机,增压器匹配和选型的困难。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具有隔热装置的排气管的发动机。

    一种发动机及其机体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511113B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310468697.0

    申请日:2013-1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及其机体,其冷却效率较高,冷却均匀性较好。所述机体呈V字形设置,所述机体的两侧外壁均设有至少一个冷却水道,各所述冷却水道均能够贯穿所述机体的纵向,各所述冷却水道的两端分别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本发明在机体的两侧壁均设有至少一个冷却水道,且该冷却水道能够贯穿机体的纵向,则相当于在机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了冷源,该冷源能够迅速地将周围环境进行冷却,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冷却速度;同时,由于冷却水通过冷却水道输送到各个分通道,则而冷却水道内的水源基本上处于满腔状态,水源较为充足,基本上能够输送到各个需要冷却的部位,提高了冷却的均匀性,保证机体正常运行。

    一种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以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07965380A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711157175.3

    申请日:2017-1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以及发动机,该排气管总成内部设有废气腔以及均和废气腔连通的排气口和至少两个进气口,排气口位于该排气管总成的一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上的进水口、进水腔A、进水腔B、回水腔以及排水口,进水口的数量与进气口的数量相同;进水腔A与一部分进水口连通;进水腔B与另一部分进水口连通;回水腔与进水腔B在位于该排气管总成的排气口的一端连通;排水口位于该排气管总成的另一端;进水腔A以及回水腔均与排水口连通;该发动机包括上述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本发明提供的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具有实现分腔和分流的功能,使排气管总成的设计更加紧凑、美观。

    一种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以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07965380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711157175.3

    申请日:2017-1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以及发动机,该排气管总成内部设有废气腔以及均和废气腔连通的排气口和至少两个进气口,排气口位于该排气管总成的一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上的进水口、进水腔A、进水腔B、回水腔以及排水口,进水口的数量与进气口的数量相同;进水腔A与一部分进水口连通;进水腔B与另一部分进水口连通;回水腔与进水腔B在位于该排气管总成的排气口的一端连通;排水口位于该排气管总成的另一端;进水腔A以及回水腔均与排水口连通;该发动机包括上述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本发明提供的分腔分流式排气管总成具有实现分腔和分流的功能,使排气管总成的设计更加紧凑、美观。

    机油泵驱动齿轮安装方法及机油泵驱动齿轮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159389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434120.5

    申请日:2019-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油泵驱动齿轮安装方法及机油泵驱动齿轮安装结构,机油泵驱动齿轮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将驱动齿轮放入齿轮室的驱动齿轮腔中,然后将驱动齿轮的轮毂推入至驱动齿轮腔的腔壁上开设的安装通孔中;步骤B,将机油泵的驱动轴穿过驱动齿轮腔的腔壁上开设的轴孔后穿入驱动齿轮中。由于是先将驱动齿轮的轮毂装配于安装通孔中,再将机油泵的驱动轴穿入至驱动齿轮,所以只需要将驱动齿轮腔的宽度做的等于或者略大于驱动齿轮的最大厚度的尺寸即可满足安装要求,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驱动齿轮腔的尺寸,避免了驱动齿轮腔中积攒过多机油,进而避免了驱动齿轮长期搅油导致的机油过热和老化变质过快,延长了机油寿命。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77167B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310247725.6

    申请日:2013-06-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底壁部和沿所述底壁部的四周边向上延伸的周壁部,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周壁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周壁部的上端具有发动机机体支撑面;所述周壁部的外侧设有突起部及设于所述突起部的多个肋板,所述肋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发动机附件的安装座。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可以通过安装座将发动机附件设置于油底壳,即将发动机附件与发动机油底壳集成为一体,节省了发动机整体布置空间,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