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28231B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710482261.5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锻压件生产装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高温锻压件运输的自卸式小车。包括车体以及间隔设置在车体底部的多个行走轮,车体包括底板、平开门以及卸料板,卸料板靠近平开门的一端与底板相铰接,另一端可通过围绕铰接位置转动以完成卸料,在卸料板与底板之间设有用于通过推拉同步控制卸料板转动与平开门启闭的同步机构。本发明的卸料板和平开门通过同步机构实现同步联动,从而能够精确完成平开门开启卸料板翻转倾斜以及平开门关闭卸料板回归水平以正常承接高温锻压件,高温锻压件可通过逐渐翻转的卸料板缓慢滑向下一工序的接收端,从而解决了通过工人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烫伤以及通过撬杠等工具对锻压件表面造成的磕碰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052110B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811126525.4
申请日:2018-09-26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梯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老旧楼房改造的电梯。包括电梯轿厢、电梯孔洞及驱动机构,还包括楼层盖板和用于随电梯轿厢的升降以控制楼层盖板自动开合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楼层盖板上板面上的第一凸轮板、设置在电梯轿厢侧壁下端并用于与对应侧的第一凸轮板配合的第一滚子,设置在楼层盖板下板面上的第二凸轮板以及设置在电梯轿厢侧壁上端并用于与对应侧的第二凸轮板配合的第二滚子,第一凸轮板和第二凸轮板均平行于电梯轿厢门分布且第一凸轮板和第二凸轮板分布于不同的竖直平面内。本发明既不加设电梯井,又使得廊道上的电梯孔洞在电梯运行中自动开合,避免了电梯孔洞常开而容易产生的安全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07101502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710482270.4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7B14/0806 , F27B14/06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棒料锻压件生产装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棒料锻压生产的感应炉上料装置。包括用于输送棒料的输送带,在输送带的一侧设有用于将棒料逐根推入感应炉并将感应炉中完成加热处理的棒料推出的推料机构,在输送带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将输送带上的棒料逐根填入推料机构中的填料机构,填料机构和推料机构通过第一联动机构和第二联动机构实现联动互锁,并通过一个推拉机构驱动运转。本发明的多个运动机构且互不干涉,不仅节省了动力源,而且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每个运动机构均单独设置动力源带来的问题。两个联动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简化了程序互锁,保障了本发明的可靠新,可稳定高效的长时间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8110424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1810148169.X
申请日:2018-02-13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IPC: H01Q3/08
Abstract: 一种并联式卫星天线姿态调整装置,采用一种无耦合两转动并联机构,包括定平台、动平台、以及连接定平台和动平台的三条分支运动链。其中第一条分支运动链包含四个运动副,从定平台到动平台的布置依次为第一转动副、第二万向节、第三移动副和第四万向节。第二条分支运动链包含三个运动副,从定平台到动平台的布置依次为第一弧形移动副,第二移动副和第三万向节。第三条分支运动链包括两个轴线垂直相交的转动副。天线通过螺栓安装于动平台上,两个伺服电机分别单独的控制天线的仰角和方位角,从而实现对天线的姿态进行调整。该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应用于卫星天线姿态调整的并联机构强运动耦合性所导致的运动学求解复杂,控制设计困难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379522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1710818475.5
申请日:2017-09-12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IPC: B29C64/118 , B29C64/236 , B29C64/245 , B29C64/321 , B29C64/393 , B33Y30/00 , B33Y40/00 , B33Y50/02
Abstract: 一种基于平面移动并联机构的3D打印机,包括框架、平面移动并联机构、打印升降台、物料输送装置和控制面板。平面移动并联机构通过转动副与滚珠丝杠副和导轨相连接,并通过三条分支运动链实现打印喷头在水平面内的二维移动,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滚珠丝杠连接用以给平面并联移动机构提供动力;打印升降台利用滚珠丝杠副和导杆固定于框架上,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和滚珠丝杠副与打印升降台相连,为其在垂直面内的上下移动提供动力;物料输送装置安装于动平台上;控制面板通过控制与检测模块对打印喷头的位置进行检测,并通对其位置进行调控完成3D打印。本发明可以解决一般3D打印机机构解耦性差、工作空间小、承载能力弱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172997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1810148174.0
申请日:2018-02-13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IPC: H01Q3/08
Abstract: 基于无耦合三分支两转动并联机构的天线姿态调整装置,包括定平台、动平台以及连接定平台和动平台的三条分支运动链;第一分支运动链包括从定平台到动平台依次连接的第一移动副、第二转动副Ⅰ、第三移动副Ⅰ和第四万向节Ⅰ;第二分支运动链包括从定平台到动平台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移动副、第二转动副Ⅱ、第三移动副Ⅱ和第四万向节Ⅱ;第三分支运动链包括轴线垂直相交的第一转动副和第二转动副Ⅲ;三条分支运动链末端转动轴线平行于动平台平面,且相互平行。第一分支运动链和第二分支运动链分别对动平台上的天线仰角和方位角调整。该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卫星天线姿态调整的并联机构强运动耦合性所导致的运动学求解复杂,控制设计困难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553472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1710992686.0
申请日:2017-10-23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IPC: B25J9/00
Abstract: 一种含有恰约束运动链的完全各向同性平面并联机构,包括静平台、中间平台、末端操作手以及四条分支运动链,每条分支运动链均与静平台直接相连;第一分支运动链为恰约束运动链,第一分支运动链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第二分支运动链中连杆机构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第三分支运动链中连杆机构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两两垂直,并在空间中呈正交分布;第四分支运动链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分支运动链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第二分支运动链、第三分支运动链和第四分支运动链分别由对应的动力机构驱动,实现末端操作手在空间内的二维移动和一维转动。本发明解决了普通并联机构耦合性强,运动学计算复杂,路径规划困难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128231A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710482261.5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锻压件生产装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高温锻压件运输的自卸式小车。包括车体以及间隔设置在车体底部的多个行走轮,车体包括底板、平开门以及卸料板,卸料板靠近平开门的一端与底板相铰接,另一端可通过围绕铰接位置转动以完成卸料,在卸料板与底板之间设有用于通过推拉同步控制卸料板转动与平开门启闭的同步机构。本发明的卸料板和平开门通过同步机构实现同步联动,从而能够精确完成平开门开启卸料板翻转倾斜以及平开门关闭卸料板回归水平以正常承接高温锻压件,高温锻压件可通过逐渐翻转的卸料板缓慢滑向下一工序的接收端,从而解决了通过工人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烫伤以及通过撬杠等工具对锻压件表面造成的磕碰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826776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1710225223.1
申请日:2017-04-07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各向同性空间二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并联机构运动耦合性强,解耦性差的问题。各向同性空间二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包括动平台、静平台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一支链、第二支链,第一支链包括主动转杆,该主动转杆的一端通过转动轴线与主动转杆转动轴线同轴设置的第一支链第一转动副连接于静平台上,主动转杆另一端通过第一支链第二转动副与动平台相联接,并通过第一支链第一转动副驱动动平台绕主动转杆轴线转动;第二支链包括通过第二支链第一转动副设置于静平台上的主动摆臂结构,所述主动摆臂结构通过伸展‑折叠机构驱动动平台绕所述第一支链第二转动副轴线摆动。
-
公开(公告)号:CN107639629B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1710994792.2
申请日:2017-10-23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IPC: B25J9/00
Abstract: 一种四分支三自由度各向同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构,包括静平台、中间平台、末端操作手以及四条分支运动链,每条分支运动链均与静平台直接相连接;第一分支运动链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第二分支运动链中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第三分支运动链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两两垂直,并在空间中呈正交分布;第四分支运动链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和第一分支运动链与静平台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第一分支运动链为恰约束运动链,第二分支运动链、第三分支运动链和第四分支运动链分别由对应的动力机构驱动,实现末端操作手在空间内的二维移动和一维转动。本发明提高了机构的运动精度,解决了普通并联机构存在的解耦性差、工作空间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