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94022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110251512.1

    申请日:2011-08-29

    Abstract: 根据实施方式,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导电型的漂移层;设置在所述漂移层之上的第2导电型的基底层;有选择地设置在所述基底层表面的第1导电型的源极层;栅极电极,隔着栅极绝缘膜,设置在贯通所述源极层和所述基底层并到达所述漂移层的沟槽内;场板电极,在所述沟槽内,隔着场板绝缘膜设置在所述栅极电极的下侧;电连接于所述漂移层的漏极电极;和电连接于所述源极层的源极电极。所述场板电极电连接于所述源极电极。所述基底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导电型的杂质浓度比所述漂移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导电型的杂质浓度低。所述漂移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导电型的杂质浓度为1×1016(atoms/cm3)以上。

    半导体装置
    4.
    发明公开
    半导体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171595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0835910.1

    申请日:2021-07-23

    Inventor: 铃木诚和子

    Abstract: 一个实施方式提供减小了开关时的振铃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导电型的基板、第1导电型的漂移层、第2导电型的基层、第1电极、绝缘层、第2电极和第3电极。漂移层被形成在所述基板之上。多个基层在所述漂移层的规定面周期性地在规定方向上延伸形成。第1电极在各个所述基层的所述规定面选择性地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形成。绝缘层在所述漂移层之上以及选择性地在所述基层之上由氧化膜形成。第2电极在所述绝缘层内,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电极隔着所述氧化膜重叠,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形成。第3电极在所述绝缘层内,在所述第2电极之间,隔着所述氧化膜在所述漂移层之上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延伸形成。

    半导体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94034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110301089.1

    申请日:2011-08-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种半导体装置,其具有: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层、多个第一沟槽、绝缘层、导电层、第一半导体扩散层、及阳极电极。半导体层,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且具有比第一杂质浓度小的第二杂质浓度;多个第一沟槽,以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半导体层中;导电层,以隔着绝缘层埋入第一沟槽的方式形成,且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到第一位置;第一半导体扩散层,从位于多个第一沟槽之间的半导体层的上表面起而到达第二位置,且具有比第二杂质浓度小的第三杂质浓度;阳极电极,与第一半导体扩散层进行肖特基接合。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二位置的长度为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一位置的长度的1/2以下。

    半导体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94034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110301089.1

    申请日:2011-08-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种半导体装置,其具有: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层、多个第一沟槽、绝缘层、导电层、第一半导体扩散层、及阳极电极。半导体层,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且具有比第一杂质浓度小的第二杂质浓度;多个第一沟槽,以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半导体层中;导电层,以隔着绝缘层埋入第一沟槽的方式形成,且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到第一位置;第一半导体扩散层,从位于多个第一沟槽之间的半导体层的上表面起而到达第二位置,且具有比第二杂质浓度小的第三杂质浓度;阳极电极,与第一半导体扩散层进行肖特基接合。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二位置的长度为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一位置的长度的1/2以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