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高强汽车板专用高速钢组合辊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90498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710833456.X

    申请日:2017-09-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轧高强汽车板专用高速钢组合辊及其制造方法,它是由不设中心孔的高速钢辊体以及过盈配合安装在高速钢辊体两端且设有中心孔的低碳钢辊套组成;其制造方法包括:①制造辊体坯、加工中心孔、淬火处理、半精磨以及去除中心孔得到高速钢辊体;②制造辊套坯、加工中心孔、调质处理、对辊套坯端面及中心孔60°锥面进行盐浴炉分级淬火以及重修中心孔得到低碳钢辊套;③将低碳钢辊套过盈配合安装在高速钢辊体两端,精磨至成品。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高速钢轧辊中心孔脱碳部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微裂纹的问题,延长了轧辊的正常使用寿命,还避免了中心孔余量预留难题,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HC六辊轧机中间辊辊身端部倒角磨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5130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811327636.1

    申请日:2018-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HC六辊轧机中间辊辊身端部倒角磨削方法,包括辊身端部倒角结构设计和辊身端部倒角磨削工艺;辊身端部倒角结构设计是将辊身端部倒角设计为R(3000~5000mm)×(80~120mm),单边落差为1~1.5mm;或者设计为(20~50°)×(30~70mm)+R(800~1200mm)×(30~70mm)。本发明的磨削方法通过对HC六辊轧机中间辊辊身端部倒角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开发与之配套的磨削工艺,从而能够避免高硬度工作辊对低硬度中间辊边部形成挤压而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而解决了中间辊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接触疲劳应力而导致端部环裂和剥落等失效问题,降低中间辊的非正常损耗。

    一种支承辊预备热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72034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310569501.7

    申请日:2013-1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承辊预备热处理方法,包括对Cr3、Cr4、Cr5材料的支承辊进行倒角,再淬火处理,最后回火保温一段时间后炉冷至室温。其中淬火处理时采用喷雾冷却系统对支承辊整体进行分区域、分时段冷却,通过此种预备热处理方法,不仅能实现支承辊辊颈的硬度技术要求,还能保证辊颈有足够的综合力学性能。适用于支承辊的预备热处理工艺方法,也可应用于要求高硬度、耐磨性强的机械轴类件。本发明采用水雾为冷却介质同时具有成本低、环保高效、应用广泛、方法合理等优点。

    轧辊的均匀化深冷处理方法及其采用的深冷处理槽

    公开(公告)号:CN114350928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619863.3

    申请日:2021-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均匀化深冷处理方法及其采用的深冷处理槽;该均匀化深冷处理方法具有以下步骤:①将轧辊置于深冷处理槽中;所述深冷处理槽中设有液氮喷嘴;每个液氮喷嘴外侧均设有一组均匀雾化装置;②通过可升降垫铁将所述轧辊升高至与所述槽底距离250~350mm,然后通过控制系统控制超低温电磁阀,将液氮从液氮储罐中经液氮喷管送入每个液氮喷嘴中,并经过均匀雾化装置对轧辊进行深冷处理。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对深冷处理槽进行改造,包括喷嘴的数量、结构、与轧辊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优化,以及设计相应的均匀雾化装置,不仅能够实现轧辊表面均匀化深冷处理,而且能够实现轧辊内部均匀化深冷处理,从而有效解决涡流软点超标的问题。

    HC六辊轧机中间辊辊身端部硬度及淬硬层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9394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11630126.1

    申请日:2018-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HC六辊轧机中间辊辊身端部硬度及淬硬层控制方法,包括淬火前辊身端部长度余量的优化设计以及淬火临界位置的优化设计;淬火临界位置的优化设计包括淬火加热起始位置的优化设计、淬火喷水起始位置的优化设计、淬火喷水终止位置的优化设计以及停电续冷位置的优化设计。本发明通过对HC六辊轧机中间辊淬火前辊身端部长度余量以及淬火临界位置的优化设计,能够增加成品辊身端部的冷却强度,提高淬硬层深度,最终保证产品加工至成品端时无硬度陡降区,同时还可以避免淬火时辊身端部尖角效应而产生淬火脱肩或环裂等失效,进而解决了中间辊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接触疲劳应力而导致端部环裂和剥落等失效问题,降低中间辊的非正常损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