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高低温重整制氢的混合动力系统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320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503734.6

    申请日:2022-0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高低温重整制氢的混合动力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动力与能源工程领域。解决了目前氢燃料电池燃料储存和运输困难及现有动力系统响应慢、运行不稳定、机动性差的问题。它包括燃料储存罐、等离子体重整器、催化重整器、内燃机、燃料电池、蓄电池组、电动机、齿轮箱、动力输出轴、逆变器和预混合器,燃料储存罐的出料口分别与预混合器的燃料进口、等离子体重整器的燃料进口及催化重整器的燃料进口连通,预混合器的混合气出口与进气道喷射器和缸内直喷喷射器连通,燃料电池的电力出口与蓄电池组和电动机电连接,电动机与齿轮箱连接,齿轮箱与内燃机连接,齿轮箱的输出端连接动力输出轴。本发明主要用于内燃机动力系统。

    一种柴油机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17247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0607951.5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柴油机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将多次喷射变喷油曲线在任意瞬时等效成具有质量平均喷射速度的稳态射流。将斯托克斯数与其质量平均速度相关联,使得各束喷雾的斯托克斯数及时响应其喷油率的变化。计算出前后两束喷雾的粒子响应时间,并根据孤立液滴理论得到该时刻两束子喷雾尖端的有效喷射速度。将任意瞬时两束子喷雾尖端的有效喷射速度与喷雾贯穿距解析模型耦合,通过判定多次喷射喷雾尖端得到该时刻的总体喷雾贯穿距。本发明采用变时间上限积分计算质量平均喷射速度,使得喷油率变化的影响及时施加到喷雾贯穿距的发展历程中;以解析式方法实现变喷油条件下喷雾贯穿距的计算,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

    一种船用柴油机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74708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010092058.9

    申请日:2020-02-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柴油机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本发明基于动量定理,通过计算多次喷射喷油率,将喷孔处燃油喷射速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一维离散控制体内喷雾参数的迭代求解。根据喷雾控制体卷吸率的轴向分布依次找出各子喷雾的尖端控制体,通过比较筛选出序号最大的尖端喷雾控制体,然后结合控制体轴向长度计算出整体喷雾贯穿距。本发明可实现任意喷射次数和复杂喷油率的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应用对象的喷射次数和喷油率变化不受限制;避免了卷吸波传播的计算以及喷雾贯穿距在各个喷油持续期和喷油间隔内受卷吸波作用下的分段计算,同时也规避了变喷油率条件下卷吸波传播和瞬态喷雾贯穿距变化的解析式未知的困扰。

    一种基于快速压缩膨胀机的内燃机喷雾燃烧性能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46592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803705.7

    申请日:2021-07-1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压缩膨胀机的内燃机喷雾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属于内燃机测试领域。解决了现有内燃机测试测试装置结构复杂、适应性差、不易观察,且无法满足多燃料喷射以及多喷射压力试验需求的问题。它包括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发动机缸、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发动机缸包括活塞、缸体、双燃料缸盖和多喷射器组件,活塞设置在缸体内,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活塞相连,驱动活塞沿缸体竖直方向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双燃料缸盖连接在缸体的上部,多喷油射组件包括多个喷射器,多个喷射器类型同且均设置在双燃料缸盖上,缸体上部横向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和排气口垂直于活塞运动方向。它主要用于燃烧性能测试。

    多次喷射燃油喷射规律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86420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811197136.0

    申请日:2018-10-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柴油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次喷射燃油喷射规律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所述的多次喷射燃油喷射规律测量装置包括:圆柱形测量定容腔体、孔板滤波器、喷油器安装支架、高压油管、集油槽、连接螺栓、喷油器、数据处理及控制系统;所述的喷油器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圆柱形测量定容腔体的顶部,且喷油器位于圆柱形测量定容腔体的轴线上;所述的高压油管与喷油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板滤波器安装在圆柱形测量定容腔体的内部。所述的多次喷射燃油喷射规律测量方法利用Zeuch体积法测量燃油喷射率,通过加装孔板滤波装置来削弱高压燃油喷射过程中密闭腔体内的高频激波振荡。

    一种二冲程船用低速机带中央喷油器的多喷油器喷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282960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172643.6

    申请日:2020-10-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冲程船用低速机带中央喷油器的多喷油器喷射系统,包括气缸盖、气缸套、活塞,气缸盖安装在气缸套上方,活塞安装在气缸套里,活塞上端面形成凹腔,气缸盖的中央部分安装中央喷油器,气缸盖的边缘安装侧喷油器,侧喷油器喷射的燃油集中在燃烧室中心部位,中央喷油器喷射的燃油与凹腔和挤流区的空气混合。本发明通过控制中央喷油器和侧喷油器的喷油量、喷油压力、喷油正时和喷油持续期,可以控制燃油喷雾在燃烧室内的分布,提高空气利用率。中央喷油器可以在喷雾上游提供连续的空气流动,增强油气混合效果,降低气缸内局部当量比,有效地减少碳烟、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氮氧化物的排放。

    一种二冲程船用低速机四排气阀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282959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170192.2

    申请日:2020-10-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冲程船用低速机四排气阀结构,包括气缸盖、气缸套、活塞,气缸盖安装在气缸套上方,活塞安装在气缸套里,气缸盖的中央部分安装中央喷油器,中央喷油器周围的气缸盖上对称的布置第一‑第四排气阀,气缸盖上中央喷油器横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侧喷油器和第二侧喷油器,第一侧喷油器在纵向上位于第一‑第二排气阀之间,第二侧喷油器在纵向上位于第三‑第四排气阀之间。本发明通过在气缸盖上布置四个排气阀,配合了中央喷油器在二冲程船用低速机上的应用,同时四排气阀排气提高了二冲程船用低速机排气阀的通流性。

    一种可变喷油率的柴油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53096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556843.5

    申请日:2020-06-1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喷油率的柴油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适用于可变喷油率的柴油喷雾贯穿距预测,属于现象学建模方法。本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射流力学理论,建立有效喷射速度随喷射速度的变化解析式,将有效喷射速度替换喷射速度引入到适用于恒定喷油率计算的喷雾模型中,得到适用于可变喷油率的喷雾模型用于贯穿距的预测。本发明所建立的喷雾模型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所用建模方法具有较强的属性描述能力且模型简单、易于参数化研究、且能够实现对变喷油率的喷雾贯穿距预测。

    一种船用柴油机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74708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092058.9

    申请日:2020-02-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柴油机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方法,本发明基于动量定理,通过计算多次喷射喷油率,将喷孔处燃油喷射速度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一维离散控制体内喷雾参数的迭代求解。根据喷雾控制体卷吸率的轴向分布依次找出各子喷雾的尖端控制体,通过比较筛选出序号最大的尖端喷雾控制体,然后结合控制体轴向长度计算出整体喷雾贯穿距。本发明可实现任意喷射次数和复杂喷油率的多次喷射喷雾贯穿距预测,应用对象的喷射次数和喷油率变化不受限制;避免了卷吸波传播的计算以及喷雾贯穿距在各个喷油持续期和喷油间隔内受卷吸波作用下的分段计算,同时也规避了变喷油率条件下卷吸波传播和瞬态喷雾贯穿距变化的解析式未知的困扰。

    基于裂化制氢和高低压联合喷射的动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69129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311498976.1

    申请日:2024-0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裂化制氢和高低压联合喷射的动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属于动力能源技术领域。解决氨燃料着火温度和压力过高使其难以应用的问题。包括等离子体催化氨裂化重整模块和内燃机气缸模块,所述等离子体催化氨裂化重整模块与内燃机气缸模块建立连接,等离子体催化氨裂化重整模块用于实现燃料的催化,内燃机气缸模块用于引燃燃料做功。本发明的等离子体催化氨裂化重整模块通过纯氨部分裂化重整制氢的方式,将燃烧难度较大的氨气在燃料供给阶段现场转化为着火界限较宽的氢气,形成燃烧边界条件较低的富氢氨气,并省去了直接掺氢助燃方式的氢气储运难题,使得氨燃料在作为零碳新能源在动力装置的应用上成为可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