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伍尔夫型苯硼酸功能化磁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77380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713693.8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伍尔夫型苯硼酸功能化磁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通过EDC和NHSS将纳米磁珠表面的羧基活化,然后再利用活化后的羧基与伍尔夫型苯硼酸上的氨基进行共价结合,将伍尔夫型苯硼酸偶联到纳米磁珠表面,得到伍尔夫型苯硼酸功能化磁珠,该制备方法简单,耗时短且成本低。该伍尔夫型苯硼酸功能化磁珠与细菌表面的顺氏二醇结构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属于广谱性识别细菌的分子识别剂,适用于各类环境,且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

    一种快速检测院感病原菌的试剂盒和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9400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542509.3

    申请日:2022-0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检测院感病原菌的试剂盒和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包括:AMBs;SA‑QBs;Bio‑Amp。本发明通过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特异性抗体与磁珠偶连,形成具有富集作用的功能化免疫磁性纳米材料(AMBs),并利用SA‑QBs、Bio‑Amp构建荧光信号探针(Amp‑bio‑SA‑QBs)。当MRSA不存在时,AMBs与荧光信号探针独立存在。当MRSA存在时,由于抗体、青霉素对待测物的双重识别效果,形成AMBs~MRSA~Amp‑bio‑SA‑QBs复合物,经磁分离后,复合物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产生荧光信号,因此,基于此原理实现了院感病原菌快速高效检测的目的。

    一种负载纳米银和生物活性因子的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78517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739892.X

    申请日:2019-08-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慢性创面敷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一种负载纳米银和生物活性因子的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敷料包括海藻酸钙、壳聚糖或壳聚糖衍生物为基质,负载纳米银抑菌组合物颗粒和生长因子EGF。制备中向氯化钙溶液滴加混有生长因子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得到包裹生长因子的海藻酸钙核心微球。将微球加入到壳聚糖醋酸溶液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再将聚电解质复合物和纳米银、壳聚糖混合搅拌,加入到海藻酸钠中进行交联,冷冻干燥,最终形成负载纳米银和生长因子的慢性创面敷料。本发明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制备过程稳定,慢性创面敷料抑菌性能良好,创面修复能力优良,用于癌症放射治疗及糖尿病、缺血等引起的各类慢性创面的治疗,诱导创面清洗修复。

    含植物乳杆菌的微生态制剂

    公开(公告)号:CN105112334B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510552654.X

    申请日:2015-09-02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公开了一株植物乳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包括植物乳杆菌ZDY 2013。本发明植物乳杆菌微生态制剂是一类能恢复肠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活菌制剂,能通过重建肠内正常微生态系统,或者通过代谢产酸而增高肠内酸度,或者通过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浸入等不同作用原理,对菌群失调,以及由菌群失调导致的多种病症(如腹泻、肠炎等)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功能性豆类发酵乳品

    公开(公告)号:CN104381462B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410492564.1

    申请日:2014-09-24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性豆类发酵乳品,包括豆类发酵乳品、竹叶黄酮提取液、荷叶黄酮提取液、山楂叶黄酮提取液。该乳品配方结合了黄酮类物质及豆类发酵乳的优势,具有口感好、显著的抗氧化能力、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种针对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59044B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610156864.1

    申请日:2016-03-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直接竞争ELISA技术,先将单抗包被后,加入待测样品和触酶C100标记的黄曲霉毒素M1,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与触酶标记的黄曲霉毒素M1竞争性的与酶标板上固定的单克隆抗体结合,通过触酶催化双氧水分解,降低对巯基丙酸修饰的碲化镉量子点的荧光淬灭,根据荧光强度来判断样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本发明创新性的引入了新的过氧化氢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反应精度;与此同时,本发明使用了更为灵敏的新型荧光底物巯基丙酸修饰的碲化镉量子点,较传统的TMB底物发光灵敏性显著提升。

    一种针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59032B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610156913.1

    申请日:2016-03-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先将大肠杆菌O157:H7与包被的多克隆抗体结合,接着连接生物素化的单克隆抗体,再连接链霉亲和素标记的触酶C100,通过触酶催化双氧水分解,降低对巯基丙酸修饰的碲化镉量子点的荧光淬灭,根据荧光强度的高低来判断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该方法基于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技术,并采用了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用于反应的放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本发明采用了新的抗体标记酶(触酶C100)和更为灵敏的荧光底物(碲化镉量子点),并匹配了有效的反应条件,使得检测灵敏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降低成本、提升检测效率,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