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7676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68606.9
申请日:2025-03-2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耐候贝氏体盘条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线材生产技术领域,能够有效提高盘条的强度以及耐候性。所述高强度耐候贝氏体盘条按质量百分比包括如下成分:C:0.10~0.25%,Mn:0.20~0.50%,Si:0.20~0.50%,Cr:2.00~2.80%,Ni:0.15~0.40%,Cu:0.15~0.40%,Al:0.02~0.04%,Nb≤0.06%,Mo≤0.20%,P≤0.03%;S≤0.03%,且满足:Cr/(0.54Mo+1.5Al)≥1.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本申请适用于线材或盘条的生产和制造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58089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59661.5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16C60/00 , G16C20/70 , G16C20/90 , G06N3/045 , G06N3/0475 , G06N3/0985 , G06N5/01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和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的合金系金属材料力学及扩孔性能预测方法,包括:建立合金系金属材料的原始性能数据库;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对合金系金属材料的性能数据库进行扩充,得到扩充性能数据库,构建力学及扩孔性能数据库;将力学及扩孔性能数据库的数据分为训练集数据和测试集数据;采用交叉验证法将训练集数据分为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对训练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利用验证数据校正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超参数,构建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利用测试集数据评估构建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利用构建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预测合金系金属材料的力学及扩孔性能。该方法预测结果解释性强、预测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32086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854129.9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火轧制工艺高强韧风电用钢板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高强度结构钢生产的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钢板,按质量百分比计,成分包括C:0.11%~0.15%,Si:0.30%~0.40%,Mn:1.50%~1.70%,Al:0%~0.02%,Nb:0.03%~0.04%,V:0.06%~0.11%,N:0.01%~0.015%,余量为Fe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钢板厚度t为60~120mm。本发明制备的高强韧风电用钢板用以实现风电用钢板兼具高厚度、高强度、高韧性、低生产成本、制备工艺流程简单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19425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96757.X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18 , C22C38/34 , C22C38/38 , C22C33/04 , B22D18/00 , C21D1/18 , C21D1/74 , C21D6/00 , C21D8/00 , B21C2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成本抗氧化热成形钢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低成本抗氧化热成形钢,以质量百分比计,低成本抗氧化热成形钢的组分包括:C:0.2~0.3%;Mn:1.0~2.5%;Si:1.0~2.0%;余量为Fe;低成本抗氧化热成形钢的抗拉强度为1400~1800MPa,延伸率为6~9%。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低成本抗氧化热成形钢,Cr含量低于传统热成形钢,通过提高Si的含量提高低成本抗氧化热成形钢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性显著优于未添加Si或者添加少量Si的热成形钢,且具有与高Cr热成形钢相当、甚至更优的抗氧化性。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低成本抗氧化热成形钢,抗氧化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5950970B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610302866.7
申请日:2016-05-0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超细晶复合贝氏体高强韧汽车用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该材料为冷轧钢板经连续退火热处理得到,其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30%、Si:1.05~1.75%、Mn:1.25~2.45%、V:0.15~0.2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平均晶粒尺寸小于5μm,材料的组织由板条状和粒状复合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构成,板条贝氏体与粒状贝氏体所占体积之比为0.8~1.0,材料的屈服强度超过600MPa,抗拉强度超过1100MPa,总伸长率超过30%,强塑积超过30GPa·%,达到了第三代汽车用钢的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强塑性能,同时成本低廉且制备工艺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5908093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390324.X
申请日:2016-06-03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钒、钛复合添加的具有高疲劳强度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它包含退火马氏体基体、残余奥氏体以及贝氏体三相显微组织结构,退火马氏体基体具有板条结构,残余奥氏体以薄膜状分布于退火马氏体板条之间,贝氏体以块状分布于原始奥氏体晶界上。所述显微结构可以通过一种独特的热处理方法获得,配合钒、钛的科学配比获得优异的耐疲劳性能和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钢板疲劳强度≥780MPa。
-
公开(公告)号:CN105018843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10482908.5
申请日:2015-08-03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钒和钛复合添加的Q&P钢及其制造方法,属于第三代汽车用钢研究领域。钒和钛复合添加的具有节能、高效的Q&P钢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 0.17~0.22%、Si 1.3~1.6%、Mn 1.5~2.2%、P≤0.010%、S≤0.008%、V 0.03~0.070%、Ti 0.02~0.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钢中的Ti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V起到析出强化的作用。本发明制备的节能、高效的Q&P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屈服强度为550~650 MPa,抗拉强度为1350~1450 MPa,断后伸长率≥15.0 %,强塑积≥22.0 GPa·%。
-
公开(公告)号:CN11987675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39801.4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微量磷无取向高硅钢薄带及其平面流铸制备方法。该高硅钢薄带的化学成分:Si为4.5~7.0wt%,P为0.01~0.085wt%,C、N、O、S均≤0.002wt%,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通过平面流铸制成厚度为0.03~0.13mm的高硅钢薄带;再通过压下量≤30%的平整轧制,获得厚度为0.02~0.10mm的高硅钢薄带,最后进行两段退火处理,获得微观组织均匀的高硅钢薄带。本发明在组分中加入微量磷元素提升钢液与平面流铸冷却辊间的润湿性,提高了成材率,控制压下量平整轧制改善薄带表面质量,提升成品薄带的叠装系数,两段退火处理促进微观组织均匀性,提升高硅钢的磁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714189B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610274829.X
申请日:2016-04-2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铌、钒复合添加的具有高强塑积汽车用钢及其制造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加工领域。铌、钒复合添加的具有高塑积汽车用钢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0.30%、Si1.20~1.80%、Mn1.50~2.20%、P≤0.025%、S≤0.020%、V0.12~0.18%、Nb0.03~0.08%,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V/Nb=2.4~3.6,钢中的Nb和V的复合添加起到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的作用,铌和钒的科学配比改善了汽车用钢的强韧性。本发明制备的减量化、高强塑积汽车用钢的组织为退火马氏体基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屈服强度>550MPa,抗拉强度>1000MPa,断后伸长率A≥30%,强塑积≥30GPa·%。
-
公开(公告)号:CN105950970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10302866.7
申请日:2016-05-0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04 , C21D6/005 , C21D6/008 , C21D8/0247 , C21D2211/002 , C21D2211/005 , C22C38/02 , C22C38/12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超细晶复合贝氏体高强韧汽车用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该材料为冷轧钢板经连续退火热处理得到,其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30%、Si:1.05~1.75%、Mn:1.25~2.45%、V:0.15~0.2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平均晶粒尺寸小于5μm,材料的组织由板条状和粒状复合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构成,板条贝氏体与粒状贝氏体所占体积之比为0.8~1.0,材料的屈服强度超过600MPa,抗拉强度超过1100MPa,总伸长率超过30%,强塑积超过30GPa·%,达到了第三代汽车用钢的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强塑性能,同时成本低廉且制备工艺简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