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热喷涂制备非对称微孔陶瓷过滤管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92275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698988.3

    申请日:2014-11-27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热喷涂制备非对称微孔陶瓷过滤管膜的方法。本发明是将冶金工业高温烟气通过热喷涂制备的非对称微孔陶瓷过滤管膜处理后,达到解决粉尘排放量,降低PM2.5污染的效果。非对称微孔陶瓷过滤管采用三层结构,内层为采用等静压成型工艺制备的微孔陶瓷膜过滤管基体,平均孔径较大,确保过滤管的强度,中间为陶瓷纤维层,是过渡连接层,确保支撑基体和表面膜的良好连接,外层采用热喷涂覆膜,得到一层平均粒径较小的分离膜,陶瓷管表面孔径可达到0.5~2.5μm,以实现固体颗粒的表面过滤。本发明专利得到的微孔陶瓷膜过滤管具有耐高温高湿、耐酸碱、耐磨损、抗粘结、过滤阻力小、过滤量大、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过滤精度高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能够显著降低工业粉尘排放量。

    一种焦炭物理热利用与微孔陶瓷除尘耦合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99751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546169.1

    申请日:2015-08-31

    Applicant: 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焦炭物理热利用与微孔陶瓷除尘耦合的方法,解决干熄焦循环气体传统除尘方式的除尘效率不高、对设备磨损严重等问题与不足。本发明是采用微孔陶瓷板除尘器和微孔陶瓷管除尘器分别替代现有的干熄焦工艺除尘中的重力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微孔陶瓷除尘器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磨损、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过滤精度高等特点,可以高效过滤从干熄炉环形烟道出来的高温、高浓度、高琢磨性的循环气体。微孔陶瓷除尘器完全满足干熄焦循环气体密封系统中对除尘器自身材料的苛刻条件,同时与传统的除尘方式相比,可以大大提高除尘效率,减少烟尘对系统内部设备的磨损,从而延长设备的寿命,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一种图像法测量微孔材料渗透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62219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410305569.9

    申请日:2014-06-26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本说明公开了一种用图像法测量微孔材料渗透性能的方法,使用的在线测试方法包括:样品装置、滴落装置、平行光源、顶部照相机、水平照相机和计算机。该样品装置安置在CCD镜头的正前方、CCD镜头的正下方以及平行光源的正前方。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图像法测量微孔材料渗透性能的方法,可以通过上部和前方高精度的长焦镜头在线摄得液滴在不同规格的微孔材料上的清晰轮廓图像。本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可靠,具有很高的测试精度,试验测试可重复性大,获得的图像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凹形、凸型、平面微孔材料渗透性能的计算。

    转炉煤气质能转换与CO2循环用于炼钢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76272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76980.3

    申请日:2014-03-05

    Applicant: 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122 Y02P10/126 Y02P10/283 Y02P20/124

    Abstract: 涉及一种转炉煤气CO2分离回收并循环利用的方法,属于钢铁冶金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的领域。提供一种改善煤气质能和降低CO2排放的节能技术。本发明是从转炉排出的高温煤气首先进入高温余热回收系统进行高温显热利用,经由高温烟气陶瓷过滤除尘系统后运至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余热利用。然后,将转炉煤气送至CO2吸收系统中,CO2被吸收并获得富含CO2的吸收液,脱除CO2后的转炉煤气中富集CO,收集后作为冶金重要能源可用于热风炉余热空气、焦炉、电站锅炉以及轧钢加热炉等,吸收了CO2的溶液经过CO2分离系统解吸分离CO2,并与外来的CO2循环用于转炉溅渣护炉、底吹和顶吹,实现转炉煤气在车间内的循环利用,提高转炉煤气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重烧镁烟气余热与CO2回收耦合技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53042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556838.4

    申请日:2013-11-11

    Applicant: 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42 Y02P20/124 Y02P20/129

    Abstract: 涉及一种分离并富集重烧镁竖炉煤气中CO2的方法,属于冶金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提供一种重烧镁竖炉煤气处理回收利用的节能技术。本专利发明是从重烧镁竖炉排出的高温煤气首先进入高温余热回收系统进行高温显热利用,经由高温烟气陶瓷过滤除尘系统后运至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余热利用,然后,将重烧镁竖炉煤气送至CO2吸收系统中,吸收液与重烧镁竖炉煤气进行对流,CO2被吸收并获得富含CO2的吸收液,吸收液在输送过程中利用水冷壁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余热利用,再经CO2分离系统后进入CO2富集,使高温重烧镁竖炉煤气余热得到有效利用,CO2分离后得到有效利用,尾气达标排放,实现重烧镁竖炉冶炼的节能减排。

    炼钢连铸冷却水复合陶瓷膜过滤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515312A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110433144.2

    申请日:2011-12-21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复合陶瓷膜过滤管处理炼钢连铸冷却水的方法和装置。本发明是将循环水通过微孔复合陶瓷膜过滤管内处理后,达到除油、除悬浮污物的效果。过滤罐体内由过滤管上密封固定层、过滤管下密封固定层和复合陶瓷膜过滤管组合层分成三个单元室,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为集油室、过滤室和沉渣室。过滤室由复合陶瓷膜过滤管串联和并联组合而成。聚集在集油室顶部的油达到一定量后,由排油出口排出,经由排油管通过排油自动阀控制,回收到集油罐后,废油经加工可循环利用。本发明专利可以显著进行液固分离,有效提高循环废水的水质,降低水中的悬浮物和油含量,达到节能环保,保证炼钢厂循环水处理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多层节能还原炉制备金属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13032A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910092521.3

    申请日:2009-09-17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涉及一种新型蓄热式金属镁还原工艺,提供一种采用多层炉膛、多排还原罐制备金属镁的方法,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及能源高效利用领域。整个还原炉主要包括炉体基础、炉膛、蓄热烧嘴、还原罐、空气通道、煤气通道、换向阀、蓄热室、鼓风机、煤气发生炉。该还原炉分为上下两层炉膛,炉膛内部由管道连通,每层炉膛布置三排还原罐,左右两端竖直布置一列蓄热室。该还原炉可最大程度的节省生产空间,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蓄热室回收烟气余热并对空气和煤气进行双预热,可以更高效地将热量传递给还原罐,使炉膛内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延长还原罐的使用寿命,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绿色的金属镁生产过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

    一种电熔镁熔坨余热回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70560A

    公开(公告)日:2010-10-27

    申请号:CN201010203108.2

    申请日:2010-06-18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涉及一种电熔镁熔坨破碎同时干熄法回收余热的方法,属于电熔镁冶炼领域,提供一种镁熔坨冷却过程余热回收利用的节能技术。镁熔坨冷却过程中利用干熄法回收高温镁熔坨热能,采用空气与高温镁熔坨直接逆流换热方法,获得的热循环气体通过换热器产生蒸汽,利用蒸汽发电,用于菱镁矿冶炼过程,达到节能目的,有利于降低电熔镁的能耗水平,使余热利用和提高电熔镁品质达到耦合最佳化,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种加快还原提高金属镁生产率的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1705374A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申请号:CN200910236975.3

    申请日:2009-11-06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加快还原提高金属镁生产率的工艺,提供一种以Al粉,Ca粉为添加剂,加快还原,制取金属镁的节能工艺技术。属于有色冶金以及节能降耗领域。将Al粉,Ca粉等作为添加剂与煅烧白云石和苛性菱镁矿及萤石粉混匀、造球,破碎后在高温真空还原炉内还原制备金属镁。本工艺加入添加剂后还原剂成分为:(10~96%)Si-Fe+(2~45%)Al粉+(2~45%)Ca粉,炉料配比为:煅烧白云石∶苛性菱镁矿∶还原剂=1.5~5.5∶0.08~1.7∶1~1.4。本发明加入Ca粉,Al粉添加剂后,促进还原反应,降低还原温度与生产周期,解决硅热法炼镁存在的能耗大、反应速率低、生产周期长等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