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6554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443666.X
申请日:2023-11-0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部注浆的盾构隧道管片抗浮的注浆装置及注浆方法。盾构隧道拼装管片脱离盾尾后产生的上浮现象容易带来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本发明盾构机及管片包括盾构机,盾构机环周设置于管片外部;伸缩型注浆装置包括外管,外管内设置有内管;内管下部固定设置有齿条,内管前端设置有轴承;轴承上设置有注浆头;控制装置控制伸缩型注浆装置伸出至第一环管片注浆区域;封闭装置设置于伸缩型注浆装置尾部,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发明在不影响工程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在管片上部形成了抗浮支撑层,以抑制管片上浮;相较直接注入双液浆显著地降低了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6950112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620079.7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量桩领域,提供一种预制电解能量桩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的复合地基主要包括底端设置桩尖电极的电解能量桩、内部预埋石墨电极的电解碎石桩以及土工格栅,在所述的电解能量桩利用其内部的螺旋导热管提取浅层地热能的同时,所述三者共同构成的长短桩‑网型复合地基可有效提高原有砂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同时,通过电解碎石桩底部预埋的饱和度传感器以及地表放置的智能控制系统的联合作用,进一步实现了深层常态减饱和、浅层智能分区域减饱和。本发明具有环境友好、加固高效、控制智能等特点,将开发浅层地热能的能量桩同电解减饱和抗液化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33257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276924.3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曹伟 , 付铁军 , 杨罡 , 欧阳天烽 , 康后金 , 苏帆 , 赵峻 , 高潮 , 王新月 , 吕磊 , 曹登琳 , 刘首全 , 禹富偲 , 相旭 , 李谈 , 喻忠 , 王洪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场景绿色低碳固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存在水稳性能不足、易失水开裂、应用场景限制等问题。本材料包括盾构渣土、胶凝组分、碱激发组分、早强组分、保水愈合组分,可作为污染场地竖向阻隔材料、底部衬垫材料、顶部覆盖材料、道路路基材料、地基加固材料、回填材料、土体改良材料等。本材料中,胶凝组分含有活性硅、铝元素,经过碱激发发生火山灰反应形成凝胶产物水化硅酸钙等,填补材料孔隙,提升材料强度、防渗和阻气性能;聚丙烯酰胺与无机材料通过氢键、范德华力方式结合形成不溶性水凝胶,保水并吸附盾构渣土中污染物;聚乙烯醇纤维有效提升材料内部的界面粘结力,使材料具备韧性和抗开裂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530571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20209.2
申请日:2021-07-2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白阳阳 , 王立新 , 高升 , 李储军 , 汪珂 , 崔玉龙 , 来凯 , 贾少春 , 王博 , 翁木生 , 郑飞 , 王伟 , 王伟龙 , 刘锋 , 张利斌 , 雷永生 , 相旭 , 王天明 , 王俊 , 高志宏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暗挖隧道开挖至地下站站端的内支撑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体系包括基坑部分和隧道部分;基坑部分包括基坑围护结构,为基坑两侧与端部均匀布置的围护桩,围护桩内侧设置有水平的基坑内钢围檩,两侧基坑内钢围檩与端部基坑内钢围檩之间分别设置有斜向的基坑钢支撑;隧道部分包括初支喷射混凝土和隧道二次衬砌,隧道二次衬砌端部设置有水平的隧道内钢围檩,隧道内钢围檩位于基坑端部的围护桩外侧,隧道内钢围檩与隧道二次衬砌之间设置有斜向的隧道钢支撑。本发明充分利用了钢围檩、钢支撑的施工灵活性、衬砌结构的可靠性,不仅施工便利、节省投资,而且还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工期滞后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993024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835375.X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狭长深腔绿色低碳自密实回填材料及其制备和回填方法。明挖结构的基坑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之间通常会形成狭长深腔肥槽,而现有狭长深腔的回填材料自密实性差及施工时易出现运营病害。本发明包括盾构渣土、固化剂、早强组分、保水愈合组分和水;所述固化剂选用胶凝组分和碱激发组分的混合物;质量份数为:盾构渣土80~90份;胶凝组分9~18份;碱激发组分1.0~3.5份;早强组分0.5~1.0份;保水愈合组分0.2~0.5份;水10~20份。本发明具有流动性和自密实性,适用于狭长深腔回填灌注施工,彻底从源头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减少了运营病害;同时,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盾构弃渣、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888915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69074.1
申请日:2024-02-0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T形岔口扩挖的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属于隧道工程领域,本施工方法首先通过向隧道T形岔口顶部注浆,提高了T形岔口顶部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T形岔口既有结构拆除以及扩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性;然后分别对隧道支洞和隧道主洞划分至少2个部分,根据划分顺序依次进行拆除与扩挖工作,先支洞后主洞进行施工,确定了施工工序并做到了合理衔接,采用分部拆除扩挖的方式,解决了由于T形岔口结构跨度大且无成环封闭的支护结构,容易导致隧道坍塌的问题;本方法可靠、简单、有效,适用性强,可接受度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68454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410098488.X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明挖隧道小净距上跨拱部遗留刚性异物的既有隧道的开挖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建隧道上跨既有隧道的案例越来越多。本发明止水帷幕设于既有隧道上方;在既有隧道两侧安全距离外设置有主体结构桩基础;止水帷幕上方设置有坑底注浆层;基坑挡土结构包括人工挖孔围护桩和机械成孔围护桩,人工挖孔围护桩设置于既有隧道上方,机械成孔围护桩设置于基坑其他部位;基坑挡土结构内设置有基坑第一道支撑和基坑第二道支撑。本发明通过基坑底部注浆加固地层,不仅封闭基坑底部的地下水流通,还提高了基坑底部与既有隧道顶部之间土层的强度与抗变形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29425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67655.4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温度需求流量调节的水箱式能量桩系统及施工方法。所述能量桩系统,包括导热液源热泵机组、控制系统、地热能交换系统、室内系统,地热能交换系统包括承台及多个能量桩,所述能量桩设置在承台下方地底,多个能量桩之间通过输水管网连通,且分别连接导热液源热泵机组与室内系统,连接处设置有控制系统,导热液源热泵机组与室内系统连接,组成导热液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室内系统循环回路,两两之间设置有水泵,循环回路内为导热液体。本发明采用水箱代替导热管与桩壁进行能量交换,从而平衡桩身上下温差,提高能量桩使用寿命,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安装方便,易于控制,便于检修,节约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04195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076871.1
申请日:2024-08-07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管片智能辅助拼装装置及方法。盾构管片是盾构施工的主要装配构件,是隧道的最内层屏障。本发明弹簧装置包括底座,其上设有弹簧钢片;底座设置在已拼装完成的隧道管片上,弹簧钢片与待拼装隧道管片接触;采集装置包括电阻应变片组成的测量传感器和采集放大器;电阻应变片平贴在弹簧钢片上,测量传感器将弹簧钢片的弯曲弧度转换成电阻值;信号装置包括传输模块,传输模块将采集装置采集的数据实时发送给操作终端。本发明通过弹簧钢片的弯曲弧度来判断待拼装管片和已拼装管片的相对位置,无需人工对管片拼装状态进行确认,安全系数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91176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878324.9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F17/103 , E21D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阻风隔墙连接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现有阻风隔墙存在耐疲劳性能差、强度低、耐久性差等问题。本体系包括隧道二衬、阻风隔墙、阻风嵌缝条、挡风垂臂和隔墙预埋件;阻风隔墙的顶部位于隧道二衬内侧并与隧道二衬垂直;挡风垂臂固定于隧道二衬并位于阻风隔墙两侧,挡风垂臂呈L形;隔墙预埋件固定于阻风隔墙的顶部两侧,隔墙预埋件呈耳形,外侧具有凹形耳轮;隔墙预埋件与挡风垂臂滑动接触,阻风嵌缝条位于凹形耳轮内。本发明结构简明,受力合理,组合形成阻风隔墙与隧道二衬的连接体系,从源头消除了运营期结构安全隐患,有效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和绿色建造水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