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3686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67474.6
申请日:2024-12-1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逯红兵 , 王晓栋 , 冉江亮 , 李谈 , 张明 , 梁栋 , 吕苗苗 , 柳鑫 , 陈军团 , 张晓东 , 秦鉴 , 杨浩 , 郭方伟 , 李晨林 , 姬燕男 , 张文斌 , 王子依 , 卫蓉蓉 , 王英娇
IPC: B61L27/10 , G06Q10/0631 , G06Q5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跨线列车服务间距计算方法及系统,包括:计算乘客在跨线区段出行时间;计算乘客到达接驳时间;以乘客在跨线区段出行时间与到达接驳时间之和最少为目标,构建跨线列车服务间距关系模型;将模型视为乘客在跨线区段出行时间与到达接驳时间之和关于跨线列车服务间距的函数,求导获得跨线列车服务间距的计算式;在计算式中设定约束条件,并进行参数取值,计算得到跨线列车服务间距。本发明基于乘客跨线出行全过程,统筹考虑乘客乘行距离、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停站时间、列车加减速度,建立跨线列车服务间距计算模型,实现了跨线列车服务间距的定量计算,结算结果准确、客观,为列车规划运营提供可靠的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56715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483861.X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25B1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嵌锁式螺栓外接套筒及其构造方法,包括外套筒、内隔筒和叉杆;外套筒具有顶板和底板,顶板的顶部固定有测量元件,底板中心开设有螺栓孔,用于插入既有螺栓;内隔筒位于外套筒内并与外套筒同轴设置,内隔筒的直径大于螺栓孔的孔径,内隔筒的顶部固定在外套筒的顶板底部,内隔筒的底部固定在外套筒的底板顶部;叉杆斜向穿过内隔筒和外套筒,叉杆的底部具有叉杆圆轴并位于外套筒外,叉杆的顶部斜向卡住既有螺栓的螺纹。本发明可基于各类既有设备安装留下的螺栓,通过螺栓外接套筒,实现各类测量元件的便捷安装,并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直接拆卸、重复循环利用,减小地下工程监测难度、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维养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38640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530247.X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D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结构嵌入式快速修补方法及其构造。植筋为主的钢筋连接或恢复工艺对衬砌结构有二次损伤。本修补构造包括嵌入式钢筋网和钢套筒;嵌入式钢筋网包括纵向钢筋和横向的压力钢筋;钢套筒内设置有处于压缩状态的钢弹簧,钢弹簧的底部设置有传力钢筋;钢套筒位于相交的纵向钢筋和压力钢筋的交点处,垂直于衬砌结构并位于纵向钢筋和压力钢筋之间;钢套筒的顶部通过双向挂钩与纵向钢筋连接,传力钢筋的底端连接到压力钢筋。本发明在衬砌结构破损范围内嵌入钢筋网,呈现外鼓挤压状态,通过两侧交错布置的压力钢筋与结构破损边界处的压力连接,进一步有效固定钢筋网,随后浇筑微膨胀混凝土,完成快速修复,工艺便捷,修补效果可控且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16788321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534810.4
申请日:2023-05-1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L2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备三向互联互通及双向独立折返运营功能的市域郊铁路配线系统。现有轨道交通网络规模逐步扩大,难以实现最优配置。本发明上、下行站台间设置上、下行正线,上行正线左侧衔接线路1上行正线、右侧衔接线路2上行正线,下行正线左侧衔接线路1下行正线、右侧衔接线路2下行正线;上、下行站台外侧分别设置线路3上、下行正线;上行正线和上行正线间右侧设置单渡线一和三、下行正线和下行正线间右侧设置单渡线二和四;上行正线和下行正线之间在远离上行站台和下行站台位置设置一组交叉渡线。本发明型可保证三条线路的互联互通及双方向独立折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45781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097261.4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永临结合的基坑内支撑体系及其构建方法。目前基坑内支撑以临时结构为主,在主体结构施做期间,临时支撑同步拆除,不但形成建筑垃圾,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本发明临时立柱采用钢管柱,采用后浇柱对临时立柱进行包封,临时立柱表面焊接栓钉,与后浇柱、各层板纵梁进行有效连接,水平内支撑与结构板与基坑腰梁的连接,采用预埋钢板或钢筋接驳器进行处理。本发明将基坑临时内支撑体系转换成永久受力结构,避免常规临时钢管柱存在表面锈蚀引起的耐久性问题,确保地下结构安全与长期稳定,避免后期既有基坑支护体系的拆除。
-
公开(公告)号:CN113605918A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110847529.7
申请日:2021-07-27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D9/14 , E21D11/10 , E21D11/15 , E21D11/18 , E21D11/38 , E21D19/04 , E21D20/00 , E21D20/02 , E21D5/04 , E21D5/06 , E21D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暗挖导洞与跳挖竖井的既有隧道跨越体系及施工方法。新建隧道跨越既有隧道施工,目前处理方法是适当拉开新建隧道与既有下卧隧道的竖向净距、夹土体地层注浆加固处理等方式,以上方法不仅效果难以保证、且施工成本高昂。本发明新建隧道设置于既有隧道上方,新建隧道在与既有隧道投影重合区域为竖井设置范围,在竖井设置范围内,新建隧道上半断面为导洞,下半断面为竖井;竖井设置范围外,新建隧道上下断面均为导洞结构。本发明竖井各区域开挖过程中均可保证下方既有隧道得到有效压重,进而控制既有隧道的回弹或隆起变形,工艺简单、施工简便,在隧道跨越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047306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355288.4
申请日:2021-04-0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八字工字钢的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构建方法,所述体系包括基坑内水平向设置的内支撑,内支撑包括八字型工字钢支撑与钢管撑两个节段;八字型工字钢支撑包括对撑及对撑两侧对称设置的斜撑;斜撑一端固定到基坑内的围檩或冠梁,另一端固定到对撑侧面;对撑一端固定到基坑内的围檩或冠梁,另一端与钢管撑连接;钢管撑的另一端通过活络头固定到基坑内的围檩或冠梁。本发明设计了一端或两端八字型工字钢新型内支撑,提高了每道钢支撑作用范围,减少了内支撑数量,减少成本、缩短工期,同时还可增大基坑内作业空间,给大型机械预留更加充裕的操作条件,提高土方外运与材料进出效率,实现更加高效、节约的基坑钢支撑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07322786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506106.2
申请日:2017-06-28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8B23/02 , B28B1/087 , B28B17/00 , C04B28/32 , C04B18/08 , C04B2103/302 , C04B22/165 , C04B14/02 , C04B14/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氯氧镁涂层钢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除去钢筋表面的杂质,绑扎钢筋笼,常温下用改性环氧树脂涂层均匀的涂覆在钢筋表面;24h后进行第二次涂覆,固化后的涂层为浅灰色,厚度在0.18mm~0.3mm之间,将涂层钢筋吊运入已涂脱模剂的模板,利用粉煤灰、氯化镁、氧化镁、减水剂、磷酸、石子、砂、水制备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将制备好的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浇筑模板并振动,氯氧镁水泥混凝土的浇筑倾落高度不大于1m,养护72h后拆模。本发明在充分利用氯氧镁水泥混凝土不燃、快硬、高强、抗盐卤等优点的基础上又解决了其对钢筋腐蚀的问题,推进了氯氧镁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1305220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010250536.4
申请日:2020-04-0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戴志仁 , 廖晖 , 张庆闯 , 李谈 , 喻忠 , 吕海军 , 赵亚军 , 段建锋 , 许红春 , 刘彤 , 张毓斌 , 查家宏 , 王维 , 马琳琳 , 王文彬 , 王耀辉 , 陈新平 , 孟宪全 , 黄彦彬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永临结合的砼支撑与结构顶板合建体系及其构建方法,体系包括地下结构、围护桩、腰梁和砼支撑;围护桩位于地下结构四周外侧,桩顶位于地下结构顶板以上一定距离,桩底位于地下结构底板以下一定距离;围护桩内侧设有腰梁,砼支撑与两侧腰梁刚性连接,砼支撑位于地下结构顶部上方。本发明基于“永临结合”的砼支撑与结构顶板合建体系,将基坑内临时砼支撑作为结构顶板的一部分,按永久结构考虑共同承担外部荷载,避免了砼支撑作为临时构件后期需要凿除,简化了工艺、加快了进度,减薄了结构顶板尺寸,满足结构整体受力要求,首次提出了将临时砼支撑与永久结构顶板统筹考虑的新思路,满足了基坑安全开挖与地下结构的长期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305219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010249003.4
申请日:2020-04-0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戴志仁 , 廖晖 , 李谈 , 喻忠 , 张庆闯 , 吕海军 , 赵亚军 , 段剑锋 , 许红春 , 刘彤 , 张毓斌 , 查家宏 , 王维 , 马琳琳 , 王文彬 , 王耀辉 , 陈新平 , 孟宪全 , 黄彦彬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基坑跳挖与拱盖转换的既有隧道跨越体系及施工方法,所述体系包括围护桩、格栅钢架和拱盖结构;基坑在平面上被分层若干个小基坑,基坑围护桩位于既有隧道两侧,纵向成排设置,并向下伸入既有隧道拱底以下;拱盖位于既有隧道上方,两端拱脚与围护桩刚性连接、有效传力;既有隧道上方小基坑围护体系由纵向围护桩与横向格栅钢架组成,格栅钢架与围护桩将既有隧道上方区域分成多个小基坑。本发明基于“化整为零”的基坑开挖方式,最大程度减小了既有隧道上方土体开挖卸载的影响,同时基于拱盖转换结构将新建结构荷载传递至地层深处,避免了地下结构荷载对下卧隧道的不利影响,构建了既有隧道上方新建地下结构的全新方法,施工便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