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效与可靠均衡的路由算法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9238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801643.1

    申请日:2023-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效与可靠均衡的路由算法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系统场景模型,确定设备模型组成和系统工作模型;S2、进行逐跳重传方式的建模;S3、进行链路能耗、链路可靠性和路由能耗期望的建模;S4、进行强化学习的可靠度训练设计和能耗矩阵的计算;S5、分别计算考虑节点能量和不考虑节点能量的能效与可靠均衡路由:结合路径累计可靠度和两种网络能耗矩阵,对每条链路的能耗权重进行计算,最后通过Dijkstra算法得出最终的高能效可靠路由。本发明将强化学习与通信路由相互结合,确保通信质量,为通信系统选择更节能的路由,提高网络寿命,优化网络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工程应用价值。

    一种轻型无源模块化助力外骨骼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2421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211417375.9

    申请日:2022-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型无源模块化助力外骨骼,包括人机背负系统、腿部支撑系统和弹性助力系统;人机背负系统由背负支架、背带和腰封组成,主要实现与穿戴者连接适配的作用。腿部支撑系统通过摩尔带与人机背负系统连接。主要由腰部插板、柔性绑缚、腿部伸缩管和鞋套组成,实现对腿部的支撑以及将负载重力传递到地面的功能,弹性助力系统通过关节轴连接到腿部支撑系统,主要由弹性调节旋钮、棘轮、棘爪和扭簧组成,通过弹性调节旋钮改变扭簧的伸缩状态实现关节处弹性调节,进而实现弹性助力功能,本发明通过轻型无源模块化助力外骨骼减少了穿戴者的体能消耗,大幅度提升了穿戴者负重的能力和行走的持久性,是助力行走的理想实现装置。

    一种轻型无源模块化助力外骨骼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8684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210525515.8

    申请日:2022-05-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型无源模块化助力外骨骼,包括人机背负系统、腿部支撑系统和弹性助力系统;人机背负系统由背负支架、背带和腰封组成,主要实现与穿戴者连接适配的作用。腿部支撑系统通过摩尔带与人机背负系统连接,主要由腰部插板、柔性绑缚、腿部伸缩管和鞋套组成,实现对腿部的支撑以及将负载重力传递到地面的功能,弹性助力系统通过关节轴连接到腿部支撑系统,主要由弹性调节旋钮、棘轮、棘爪和扭簧组成,通过弹性调节旋钮改变扭簧的伸缩状态实现关节处弹性调节,进而实现弹性助力功能,本发明通过轻型无源模块化助力外骨骼减少了穿戴者的体能消耗,大幅度提升了穿戴者负重的能力和行走的持久性,是助力行走的理想实现装置。

    一种基于异构融合网关的融合通信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36759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437788.8

    申请日:2023-1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异构融合网关的融合通信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异构融合网关、异构通信终端、服务器。本发明通过一种易于扩展的,基于数据层融合的异构融合网关构建融合通信系统;异构融合网关通过添加或裁剪子网处理单元可实现不同协议的网络设备的融合接入,可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可在不大幅改动网关的硬件以及软件的整体框架的情况下,实现子网络的拓展或裁剪;根据异构融合通信协议,系统中的异构设备使用特定的数据格式进行通信,以网关为中继实现多模融合接入以及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异构通信。

    一种壳体与元器件共地一体化设计的电池仓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9461541U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920603647.1

    申请日:2019-04-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壳体与元器件共地一体化设计的电池仓结构,包括电池仓壳体和电池仓盖,电池仓壳体靠近电池仓盖的一侧设有开口,电池仓盖靠近电池仓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凹槽,电池仓盖通过负极弹簧与电池仓壳体相连接,电池仓壳体内远离电池仓盖的一侧设有正极绝缘衬垫,正极绝缘衬垫靠近电池仓盖的一侧设有正极电路板压圈,正极电路板压圈与正极绝缘衬垫之间设有正极电路板,且正极电路板压圈内设有正极弹簧。有益效果为:保证电源正负极的连通的同时也具备安全性,通过使用导电的金属外壳和负极共地的设计,可防止使用时因人接触产品产生的静电放电的负面影响,也可减少专用连接正负极的零件和脱离主体的附件,使产品更具有整体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