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桥向复合型桥墩抗震挡块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787553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308729.6

    申请日:2012-08-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横桥向复合型桥墩抗震挡块结构,包括桥墩、支座垫块和桥梁上部结构,所述支座垫块设置在所述桥墩和所述桥梁上部结构之间;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桥墩上的弱挡块和设置在所述桥梁上部结构底部的强挡块;所述弱挡块设置在所述支座垫块的外侧,所述弱挡块高于所述支座垫块,所述强挡块设置在所述支座垫块内侧;所述弱挡块与所述支座垫块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强挡块与相邻所述支座垫块的间距大于所述弱挡块与所述桥梁上部结构的距离;本发明提供的横桥向复合型桥墩抗震挡块结构,提高了桥梁在横桥向的抗震能力,解决了桥梁上部结构发生横桥向落梁的问题和为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提供较大的相对位移空间。

    提离式减隔震桩基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35499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210031195.7

    申请日:2012-0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离式减隔震桩基结构,包括桩基与承台;所述桩基的桩顶端上套设有减隔震套筒;所述减隔震套筒与所述桩顶端之间可相互滑动;所述减隔震套筒与所述承台之间通过伸入所述承台内的连接钢筋固定连接。本发明的提离式减隔震桩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减震效果非常好,桩基不再发生受拉状况,可防止桩基拉断现象的发生;由于拉力得到了释放,受压侧桩基的压力减小,有利于降低地震状况下单桩受力;拉力释放,实际上形成了摇摆减震基础,可有效减小对墩和支座的地震作用,减少地震损伤,有利于震后交通快速恢复。

    U筋交错搭接纵向接缝压杆宽度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97351B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810574180.2

    申请日:2018-06-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压杆拉杆模型的U筋交错搭接纵向接缝压杆宽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首先,U筋交错搭接接缝构造;其次,U筋锚固长度的确定;最后,接缝承载能力以及压杆宽度的确定;包括修正的压杆拉杆模型和压杆宽度的确定;其中U筋交错搭接接缝构造的具体步骤为:U筋的一端嵌于预制段内,另一端弯曲成180°嵌于接缝段内,左右两侧的U筋错开一定距离,通过U筋在接缝段内的交错搭接来传递弯矩。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浇筑的U筋交错搭接纵向接缝提出了修正的压杆拉杆模型,并基于实验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计算压杆宽度的理论公式。

    U筋交错搭接纵向接缝压杆宽度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97351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574180.2

    申请日:2018-06-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压杆拉杆模型的U筋交错搭接纵向接缝压杆宽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首先,U筋交错搭接接缝构造;其次,U筋锚固长度的确定;最后,接缝承载能力以及压杆宽度的确定;包括修正的压杆拉杆模型和压杆宽度的确定;其中U筋交错搭接接缝构造的具体步骤为:U筋的一端嵌于预制段内,另一端弯曲成180°嵌于接缝段内,左右两侧的U筋错开一定距离,通过U筋在接缝段内的交错搭接来传递弯矩。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浇筑的U筋交错搭接纵向接缝提出了修正的压杆拉杆模型,并基于实验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计算压杆宽度的理论公式。

    拉伸受力型水平限位牺牲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142844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556852.2

    申请日:2017-0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D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伸受力型水平限位牺牲装置,至少包括减隔震支座本体、支座底板、支座顶板、抗剪齿块、转向块、抗拉锚钉,转向块包括转向块底板、转向块侧板、若干转向块筋板;转向块底板位于抗剪齿块的内侧,通过抗拉锚钉设置在支座底板上;转向块筋板位于支座顶板的外侧;转向块底板设置有长圆孔供抗拉锚钉穿设;抗拉锚钉具有长平底大弧度U型切口。本发明通过转向块将水平限位力转化为抗拉锚钉的拉力作用,避免了剪力榫模式的剪切断面上复杂的剪应力分布,且抗拉锚钉仅承担拉力作用,断面拉应力分布较为均匀。抗拉锚钉采用长平底大圆弧U型切口,可实现有限的延性破坏特征,降低应力集中的影响,提高了整个装置的抗疲劳荷载。

    高阻尼减隔震支座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66949B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申请号:CN201410211939.2

    申请日:2014-0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阻尼减隔震支座,包括支座上钢板、支座本体和支座下钢板,所述支座本体包括橡胶体、顶钢板、加劲钢板和底钢板,所述橡胶体中夹设有多层所述加劲钢板,所述顶钢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顶面,所述底钢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底面;在所述支座本体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若干插孔,每一所述插孔至少贯穿所述顶钢板、橡胶体和加劲钢板,在每一所述插孔内分别可拆卸的插设有一插榫,所述插榫上对应相邻所述加劲钢板之间的位置设置为用于在受到设定水平剪切力即折断的薄弱部位。本发明的刚度可调节,可进行分级切断,实现了在现场可针对不同桥梁的抗水平剪切力需求,便捷地对支座的刚度进行调节的发明目的。

    横桥向复合型桥墩抗震挡块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787553B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210308729.6

    申请日:2012-08-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横桥向复合型桥墩抗震挡块结构,包括桥墩、支座垫块和桥梁上部结构,所述支座垫块设置在所述桥墩和所述桥梁上部结构之间;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桥墩上的弱挡块和设置在所述桥梁上部结构底部的强挡块;所述弱挡块设置在所述支座垫块的外侧,所述弱挡块高于所述支座垫块,所述强挡块设置在所述支座垫块内侧;所述弱挡块与所述支座垫块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强挡块与相邻所述支座垫块的间距大于所述弱挡块与所述桥梁上部结构的距离;本发明提供的横桥向复合型桥墩抗震挡块结构,提高了桥梁在横桥向的抗震能力,解决了桥梁上部结构发生横桥向落梁的问题和为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提供较大的相对位移空间。

    高阻尼减隔震支座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66949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211939.2

    申请日:2014-0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阻尼减隔震支座,包括支座上钢板、支座本体和支座下钢板,所述支座本体包括橡胶体、顶钢板、加劲钢板和底钢板,所述橡胶体中夹设有多层所述加劲钢板,所述顶钢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顶面,所述底钢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底面;在所述支座本体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若干插孔,每一所述插孔至少贯穿所述顶钢板、橡胶体和加劲钢板,在每一所述插孔内分别可拆卸的插设有一插榫,所述插榫上对应相邻所述加劲钢板之间的位置设置为用于在受到设定水平剪切力即折断的薄弱部位。本发明的刚度可调节,可进行分级切断,实现了在现场可针对不同桥梁的抗水平剪切力需求,便捷地对支座的刚度进行调节的发明目的。

    高阻尼减隔震支座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878464U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420256768.0

    申请日:2014-05-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阻尼减隔震支座,包括支座上钢板、支座本体和支座下钢板,所述支座本体包括橡胶体、顶钢板、加劲钢板和底钢板,所述橡胶体中夹设有多层所述加劲钢板,所述顶钢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顶面,所述底钢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底面;在所述支座本体的竖直方向上开设有若干插孔,每一所述插孔至少贯穿所述顶钢板、橡胶体和加劲钢板,在每一所述插孔内分别可拆卸的插设有一插榫,所述插榫上对应相邻所述加劲钢板之间的位置设置为用于在受到设定水平剪切力即折断的薄弱部位。本实用新型的刚度可调节,可进行分级切断,实现了在现场可针对不同桥梁的抗水平剪切力需求,便捷地对支座的刚度进行调节的实用新型目的。

    提离式减隔震桩基结构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466611U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220045645.3

    申请日:2012-02-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离式减隔震桩基结构,包括桩基与承台;所述桩基的桩顶端上套设有减隔震套筒;所述减隔震套筒与所述桩顶端之间可相互滑动;所述减隔震套筒与所述承台之间通过伸入所述承台内的连接钢筋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提离式减隔震桩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减震效果非常好,桩基不再发生受拉状况,可防止桩基拉断现象的发生;由于拉力得到了释放,受压侧桩基的压力减小,有利于降低地震状况下单桩受力;拉力释放,实际上形成了摇摆减震基础,可有效减小对墩和支座的地震作用,减少地震损伤,有利于震后交通快速恢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