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64156A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1110347168.6
申请日:2011-11-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封闭结构线圈内置式半主动吸振器,包括外壳体、底座、轴、衔铁、弹簧、上盖、铁磁线圈,外壳体与底座相连,上盖安装在外壳体上,衔铁安装在外壳体里并与外壳体相连,轴穿过衔铁安装在底座上,用于定位的弹簧安装在轴和衔铁之间,外壳体、底座、上盖组成密闭结构,衔铁中央外壁设置环形槽,铁磁线圈安装在环形槽内。本发明用底座支撑的方式取代轴支撑的方式,降低了重心,增大了支撑面积,从而提高了安装稳定性,这种支撑方式的抗摇摆能力约为45°以内。将线圈绕组与动子质量块结合,相对的减轻了定子的质量,增大了动子的质量,减小了整个吸振器的体积,提高了吸振器的有效质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183329A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1110055902.1
申请日:2011-03-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大载荷宽频带功率流测量装置。包括上层板、中层板以及下层板;加速度传感器固化在上层板中间的安装槽内,不承受压力;力传感器的上下表面分别与上层板及下层板的表面相接触;上中下三层板用螺钉连接;加速度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的导线分别由上层板和中层板上开槽引出。本发明可以同时测量通过机脚的传递力、加速度,从而得到其原点阻抗,并可用直接法更加准确的测量到机脚的功率流。由于加速度传感器固化在上层板中间的圆形安装槽内所以不受压力。力传感器使用可承受5吨以上压力的压电晶体,因此本发明可以安装于较重的机器机脚。
-
公开(公告)号:CN101088861A
公开(公告)日:2007-12-19
申请号:CN200710072396.0
申请日:2007-06-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改善双层隔振系统的抗冲击性能的装置及方法。包括安装在被保护的船用动力设备上的半主动吸振器和拾振传感器,安装在船体基础上的拾冲传感器,拾振传感器、拾冲传感器分别连接DSP控制器,DSP控制器经过恒流源电路后连接半主动吸振器,恒流源电路连接有直流电源。本发明具有抗冲、减振两种功能,且反应时间短,能够满足对于冲击控制的瞬时性的要求,使用本发明后的双层隔振系统的整体性能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67040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40164.8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8/15 , G06F17/10 , G01R27/08 , H03H7/38 , G06F111/10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并行注入扰动获取系统阻抗的方法、程序、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发明通过复合扰动的方式可以生成高低频率组合扰动信号,信号可以直接利用在系统阻抗的分析和测试中;通过向电网输送弱耦合的高低频段电压,可以同时分析多频段的系统阻抗,相比传统的单一频率可以有效提高扫频效率;在向待测系统注入扰动后,得到的采样数据,对一组数据可以分离出高频和低频的扰动及反馈信号,可以有效缩短扫频总时长,提高效率扫频效率。本发明对于低频和高频系统的扰动持续时间短,防止扰动源的持续扰动对系统产生累积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94065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825653.7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 招商局金陵船舶(南京)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嘉庚创新实验室
Inventor: 刘建成 , 李磊 , 江锋 , 杨星驰 , 王世澎 , 张亮 , 吴炅东 , 李国荣 , 倪世威 , 李玩幽 , 卢永勇 , 郭宜斌 , 李宏亮 , 率志君 , 姜晨醒 , 赵国锋 , 周美琴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螺旋桨降阶激励与低速机轴系扭振耦合的计算方法,本发明通过DMD对流场模型进行了降阶处理,在节省求解用时的同时,大大降低了CFD仿真结果的复杂度;通过对部分工况的求解结果利用插值法,进而得到所有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大幅减少了仿真所需时间;本发明将CFD仿真得到的螺旋桨降阶激励代入MATLAB低速机轴系扭振模型当中,既保证了一定的求解准确性,又节省了仿真用时。
-
公开(公告)号:CN117929179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05543.3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供油机构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油膜润滑结构的摩擦学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包括试验台、双层油膜润滑模拟机构、驱动机构、动力输出机构和测试机构,通过双层油膜润滑模拟机构和驱动机构模拟双层油膜润滑机构的运行,浮动衬套的旋转状态实时显示了浮动衬套内外侧油膜摩擦力矩的共同作用。动力输出机构与浮动衬套同步转动,利用测试机构测试动力输出机构的转动情况,即为浮动衬套的转动情况,本发明的双层油膜润滑结构的摩擦学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可实时测试运行数据,对获取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可以得到双层油膜润滑结构的更多性能,方便对双层油膜润滑结构的运行工况进行预先判断,填补了该结构实验设计上的空白。
-
公开(公告)号:CN11673860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616282.7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低振动离心泵叶轮分流叶片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离心泵进行全流场数值模拟,得出有无分流叶片下离心泵的湍动能、叶片载荷及水力损失分布;获取不同参数取值对离心泵水力特性计算的影响程度,并经过极差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确定试验样本方案,通过对样本进行多项式拟合,从而构造响应面模型,然后对离心泵水力特性进行优化,获取分流叶片的设计参数的取值原则。本发明提出的外径切削式分流叶片,能够在对流体起到辅助做工和导向作用的同时,使得叶轮出口的流动状态更加平稳;本发明能够改善叶轮流道内的二次流现象,并且显著抑制叶轮出口处射流‑尾迹的产生,进而降低离心泵流场内部的压力脉动,达到减小泵噪声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901278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582543.X
申请日:2022-12-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15/0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瞬时转速波形差值“零点”定位发动机失火缸的故障诊断方法,测取飞轮处瞬时转速信号,并对其进行数字滤波、插值以及多周期平均处理,得到曲柄转角720°内飞轮转速波形曲线,将正常工况与单缸失火故障时的飞轮转速波形做差值处理,得到转速波形差值曲线,利用此差值曲线的最大值与其前相邻“零点”定位发动机失火缸。本发明可以解决当发动机气缸数目增多,轴系较长时,内部结构更加复杂,且存在外界环境干扰等不利因素,难以反映发动机的故障气缸位置信息等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828667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400907.8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动管道泵组流体‑结构‑电磁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前处理、电磁场数值模拟前处理,单一物理场数值模型迭代修正;建立多物理场迭代关系并获得电动管道泵流体‑结构‑电磁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电动管道泵流体‑结构‑电磁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在求解过程中实时得到电动管道泵的流量、压力、负载变化及机脚处振动位移、加速度。本发明研究电磁激励与流体激励和结构的相互影响机理,用来研究电动管道泵运行状态,进而确定管道泵设备中激励特性,指导电动管道泵低噪声设计的生产和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758930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99807.8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30/15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桨‑轴耦合系统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进行螺旋桨流场部分数值建模;进行轴系动力学部分数值建模;在流场求解器中导入建立的模型,其中轴系动力学部分通过二次开发的程序导入求解器,在进行编译后实现同一求解器内流场与结构场的双向耦合计算;进行桨‑轴耦合系统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在求解过程中实时获取螺旋桨流场激励力与轴系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结果。本发明综合考虑了非均匀来流、螺旋桨流场激励与轴系质量不平衡激励等条件,对耦合系统动力学进行高效、准确的数值模拟,为研究耦合系统在多种复杂激励条件下的瞬态动力学响应特性服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