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845753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10211928.3
申请日:2016-04-06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H01L31/0224 , H01L31/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1/0224 , H01L31/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栅式GaAs阴极真空三极管,由光电阴极组件、第一可伐合金、第二可伐合金和陶瓷管组成,所述光电阴极组件与第一可伐合金通过铟封材料连接,第一可伐合金通过陶瓷管与第二可伐合金相连,三极管内部为真空,第一可伐合金作为光电阴极组件的管脚,第二可伐合金作为三极管收集电子的阳极以及管脚,所述光电阴极组件包括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衬底、窗口层、第一增透层、浮栅层、第二增透层和玻璃层。本发明在现有的GaAs阴极真空二极管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层控制浮栅层结构,很好地解决了现有GaAs阴极真空二极管只有在外加电压下才能工作的问题,更有利于实验的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530441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410523499.4
申请日:2014-09-30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耦合透镜的红外与微光图像配准前端光机结构,包括外壳、楔形底座,红外探测器与微光像增强器固定在楔形底座上,红外成像装置由红外物镜、一组楔形玻璃和红外探测器组成,微光成像装置由微光物镜、微光像增强器、耦合透镜、CCD和转动部件组成。通过调节楔形玻璃的相对位置改变红外光学系统和微光光学系统的光轴夹角,以实现平行光轴的目的。根据镜头和探测器选择合适的耦合透镜使得到的微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尺寸相同,通过旋转部件可以控制镜头和探测器旋转从而能够实现图像的旋转。
-
公开(公告)号:CN104834895A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510158571.2
申请日:2015-04-03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G06K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K9/00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外与可见光双波段融合便携式指纹探测器,包括紫外灯、紫外探测器、可见光探测器、FPGA降噪板、DSP融合板、存储显示模块、显示器、SD卡和电源模块;紫外灯设置在紫外探测器上方,紫外探测器与FPGA降噪板相连,FPGA降噪板对紫外图像实时降噪,FPGA降噪板与DSP融合板相连;可见光探测器与紫外探测器水平设置,且可见光探测器的输出端与DSP融合板相连,DSP融合板将指纹目标红色显示在融合图像中。本发明运用光学方法,无需使用任何试剂,节约成本,不破坏现场,可重复多次探测;在探测指纹的同时,提供可视化的背景信息,能够精确有效地标定出指纹所在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2004219B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010287490.X
申请日:2010-09-17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单元、控制单元、存储器、驱动信号输入检测单元单元、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单元和探测器驱动电路接口,驱动信号输入检测单元通过探测器驱动电路接口采集来自探测器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由控制单元判断这些信号是否符合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要求;在驱动信号完全正确时,控制单元读取存贮器中或通信接口输出的红外场景信息,并输出到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单元,按照探测器响应信号的规律合成模拟信号并输出。本发明不仅在红外成像系统调试初期可代替真实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并可以检测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并反馈信息,加快开发进度,降低开发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1907772B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010223561.X
申请日:2010-07-12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与微光多光谱融合前端光机结构,包括外壳、楔形底座、第一通光孔、第二通光孔、视频线、微光像增强器电池、微光物镜、微光像增强器、红外物镜、红外探测器,在微光物镜前端,设置有光楔,红外物镜与连结在红外物镜后的红外探测器组成红外探测装置,微光物镜和连接在微光物镜后的微光像增强器组成微光探测装置,楔形底座固定在盒体内部,红外探测器与微光像增强器固定在楔形底座上,红外探测装置和微光探测装置在竖直方向上下放置,红外物镜和微光物镜的光轴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平行,光轴夹角≤0.1mRad;红外物镜与微光物镜具有相同的视场角度。该结构加工简单,配准精度、成像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087937A
公开(公告)日:2011-06-08
申请号:CN201110002216.8
申请日:2011-01-07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指数掺杂GaN紫外光电阴极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结构自下而上由衬底、非故意掺杂的AlN缓冲层、p型指数掺杂GaN光电发射层以及Cs或Cs/O激活层构成;其中,非故意掺杂的AlN缓冲层生长在衬底上;p型指数掺杂GaN光电发射层外延生长在前述AlN缓冲层上;Cs或Cs/O激活层吸附在p型指数掺杂GaN光电发射层的前表面上。该结构采用指数掺杂GaN光电发射层,一方面增大了发射层内光激发电子的逃逸深度,提高了发射层内电子发射到真空的几率,从而提高了GaN紫外光电阴极的总体量子效率,获得较高的紫外灵敏度;另一方面由于指数函数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采用指数掺杂结构GaN发射层更便于理论设计、理论仿真和数据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3972288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111210171.3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H10F77/20 , H10F77/14 , H10F30/222 , H10F7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光吸收的纳米孔结构光电阴极及其构建方法,所述光电阴极包括纳米孔阵列、GaAs发射层和Cs\O吸附层,所述纳米孔阵列构建在GaAs发射层的上表面,所述Cs\O吸附层构建于GaAs发射层的下表面。本发明通过等效介质理论,可以将纳米孔阵列等效成一层新的介质,这层新介质的折射率介于真空与GaAs材料之间,能够缓解两者的折射率突变,降低入射光的反射率,提高GaAs发射层对于光的吸收率,从而有效增强光电阴极的性能,可应用于微光像增强器、电子显微镜和新型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97470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017667.6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融合图像增强的边缘检测方法,方法包括:采用多种边缘模型的侧窗高斯滤波遍历计算,分别与待计算的像素进行匹配,计算得出对应的新的像素值;通过图像像素点灰度值求得模板内平均值,以及模板中的平方差,进而对高频部分进行增强,对高频字节部分做增益乘积得到;融合背景与高频图像,得到增强后图像输出;用一阶有限差分计算梯度的幅值和方向;对梯度幅值进行非极大值抑制,只保留具有最大梯度幅值的像素;通过自适应系数对图像进行全局阈值分割,根据阈值将边缘像素区分为强边缘与弱边缘,将弱边缘像素进行边缘链接,将与强边缘像素相邻的弱边缘像素标记为边缘像素。本申请有利于获得更富有信息量的融合图像。
-
公开(公告)号:CN117765599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410025002.X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虹膜图像定位方法,涉及虹膜识别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将采集的彩色虹膜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对灰度图像进行平滑滤波消除噪声影响,然后通过自适应阈值将图像二值化并消除噪声,使用计算质心的方式定位瞳孔中心,通过瞳孔中心确定瞳孔半径,定位精确瞳孔轮廓,并以瞳孔中心为基准搜索虹膜外轮廓,可以避开图像噪声并极大减少边缘检测计算量,解决了眼睑和睫毛遮挡较多时导致虹膜定位和识别失败的问题,可以更准确和快速的分割出人眼图像中的虹膜纹理信息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1771041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25569.7
申请日:2024-01-08
Applicant: 南京理工大学
IPC: G06T7/246 , G06T7/277 , G06T7/62 , G06V40/20 , G06V10/44 , G06V10/75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目标行人跟踪方法,该算法秉承基于检测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原理,分为检测和跟踪两个步骤,先对视频当前帧下的目标进行检测得到检测结果,然后在下一帧时使用卡尔曼滤波对目标轨迹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结果,使用匈牙利算法对上一帧检测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匹配,并且使用OS‑Net特征提取模型对匹配后二者的表观特征进行提取并进行匹配,进一步验证其是否为同一目标,最后依照匹配结果对当前帧目标进行标号和画框,本发明可以在复杂道路环境下对行人目标进行较准确的跟踪,并且在目标较小的情况下依旧表现良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