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荷转移估算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46784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171867.2

    申请日:2023-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轴荷转移估算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车辆的第一虚轴的参数信息与第二虚轴的参数信息;根据第一虚轴的参数信息与第二虚轴的参数信息确定当前车辆的重心;根据第一虚轴的参数信息与第二虚轴的参数信息以及当前车辆的重心确定目标轴距;当检测到车辆的四轴提升时,根据目标轴距计算当前车辆重新分配轴荷后的各轴轴荷,根据各轴轴荷进行车辆控制。本发明通过对车轴进行简化得到对应的虚轴参数从而确定车辆重心并计算目标轴距,根据目标轴距计算重新分配轴荷后的各轴轴荷,解决了传统轴荷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复杂且计算精度不高的问题,简单可行,且估算精度较高。

    一种变速器悬置装置
    5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103631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111487615.8

    申请日:2021-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悬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速器悬置装置,包括横梁、分别设置在横梁两端的用于连接车架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组件、多个设置在横梁中部用于连接变速器的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上垫块和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与上垫块的中部连接,横梁的中部间隔设有多个供连接杆穿过的安装孔,连接杆的下端穿过安装孔并连接变速器;上垫块的下端面的中部设有第一凹槽,变速器的重力通过连接杆传导至上垫块,并通过第一凹槽的侧壁作用在横梁的上端,由于第一凹槽的侧壁与安装孔间隔布置,能够使得上垫块向横梁所施加作用力的作用点偏离安装孔,从而避免了变速器的重力作用在安装孔处而导致的横梁断裂。

    车头和牵引车
    53.
    发明公开
    车头和牵引车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33136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231496.2

    申请日:2023-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头和牵引车,车头包括驾驶室,驾驶室内设有主驾驶座、卧铺结构和淋浴室,主驾驶座和卧铺结构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设,淋浴室位于主驾驶座的后方,驾驶室的后侧中部开设有进出口,进出口位于卧铺结构和淋浴室之间。在驾驶室内布置主驾驶座、卧铺结构和淋浴室,主驾驶座供司机驾驶坐靠,卧铺结构可以供位于副驾驶的陪同人员或者司机休息时坐卧,淋浴室供车辆上的人员洗浴,以满足车上的人员的基本生活,通过在驾驶室的后侧中部开设有进出口,车辆上的人员能够自进出口进出驾驶室,无需在驾驶室的左右设置两个进出口和门体,以提供一种可以提升驾驶室的空间利用率,且能减少生产成本的车头。

    巡航控制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03962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683974.5

    申请日:2022-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巡航控制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接收的控制信号进行工作,并根据工作状态生成报文控制信号;将报文控制信号传输至发动机,以使发动机对报文控制信号进行解析;根据解析后的结果控制发动机,以使发动机控制巡航功能。本发明在接收到控制信号后根据控制信号进行工作并生成报文控制信号,发动机对所述报文控制信号进行解析,在解析结果为驾驶员发送的控制信号,则关闭巡航功能,在解析结果为自适应巡航控制器发送的控制信号,则继续保持巡航功能,从而能通过辨别缓速器的控制来源实现对巡航功能的控制,提高了车辆的智能化控制。

    一种基于ABS液力缓速器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91955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0484620.1

    申请日:2022-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ABS液力缓速器的控制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采集脚阀后桥出气管路的气压数据,将所述气压数据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根据所述模拟电压信号,生成制动踏板行程信号;根据所述制动踏板行程信号,向液力缓速器控制器发送扭矩请求,以使所述液力缓速器控制器输出占空比信号至执行机构,以供执行机构根据所述占空比信号控制液力缓速器工作。相比于现有技术,基于ABS仅通过控制算法就可对液力缓速器进行控制,可应用于绝大部分的车型;根据制动踏板行程输出相应的扭矩,实现无级控制,适用灵活的用车场景。

    一种驱动电机布置结构
    5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16463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1107259.7

    申请日:2022-09-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驱动电机布置结构,包括车架,车架的底部连接有板簧,板簧上设置有驱动桥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布置在驱动桥的后侧,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桥之间通过齿轮组件传动连接,板簧上还布置有支撑梁,驱动电机远离驱动桥的一端支撑布置在支撑梁上。将驱动电机布置在驱动桥的后侧,驱动桥前后反置后与驱动电机装配,驱动电机的一端与驱动桥之间通过齿轮组件直接传动连接、另一端支撑布置在支撑梁上,通过支撑梁、驱动桥对驱动电机进行固定,简化了驱动电机的固定形式,同时驱动电机与驱动桥通过齿轮组件直接传动连接,无需过渡轴过渡连接,简化了驱动电机的布置结构以及传动结构,从而减小了占用的布置空间。

    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和车
    5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84811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941160.0

    申请日:2022-0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和车,其中,空气悬架系统包括车架、两个导向支座、两个空气弹簧、两个板簧、车桥和两个推力杆,各板簧的一端沿横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安装于对应的导向支座的下端部,另一端连接对应的空气弹簧的下端,车桥横向延伸,且设于两个纵梁的下方,车桥的两端均能够沿横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安装于对应的板簧的中部位置,两个推力杆呈夹角设置,两个推力杆的一端均沿横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安装于车桥中部的上端部,另一端均沿背向空气弹簧的方向延伸,且分别沿横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对应安装于两个纵梁相对的内侧端。本发明技术方案有效解决因侧向力单一传递路径导致的零部件故障率高的问题,提高了空气悬架系统各组件的使用寿命。

    一种复合式前空气悬架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3838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850326.8

    申请日:2022-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式前空气悬架优化设计方法,本发明先计算出板簧的理论刚度,随后逐步确定板簧与固定端支座连接的中心点、气囊与板簧上盖板的固定中心点以及板簧与吊耳端支座连接的中心点的坐标,接着分别设计板簧上盖板、固定端支座、吊耳端支座和板簧的结构,使得板簧的实际刚度与计算得到的理论刚度一致,最后校核整个前悬架的结构的强度;其中气囊与板簧上盖板的固定中心点的Y轴坐标是通过分析得出的最优值,板簧与固定端支座连接的中心点以及板簧与吊耳端支座连接的中心点的Z轴坐标是通过分析得出的最优值,因此通过本发明设计得到的前悬架,板簧和气囊的安装位置合理,板簧在运动过程中对方向盘的影响较小。

    车辆推力杆受力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186403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708409.3

    申请日:2022-06-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推力杆受力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发明公开了:对目标车辆中的目标推力杆进行受力测试,并获取目标推力杆在受力测试过程中的轴向力信息和拉线位移信息,根据目标车辆对应的坐标系信息对轴向力信息和拉线位移信息进行方向分解,获得目标推力杆在各方向下的载荷信息,基于载荷信息对目标推力杆进行受力分析;由于本发明根据目标车辆对应的坐标系信息对目标推力杆在受力测试过程中的轴向力信息和拉线位移信息进行方向分解,从而提升了受力分析效率,基于目标推力杆在各方向下的载荷信息对所述目标推力杆进行受力分析,从而提升了推力杆受力分析的准确性,有效地避免了数据分析单一导致的受力分析误差较大的问题。

    一种车身耐撞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858482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559790.1

    申请日:2022-0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耐撞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通过对两次碰撞试验所获取的车辆形变加速度进行重合度计算,从而能够根据重合度判断车辆在经过两次碰撞试验之后,形变差异是否超过预设的稳定值范围,从而量化车身耐撞性的判断标准,避免人为主观评测的误差,有利于提高检测车辆车身耐撞性的准确度。本发明在获取到车辆在碰撞试验产生的形变加速度后,自动进行重合度计算,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计算获得的重合度判断车身形变是否合格,实现了汽车耐撞性检测的自动化,提高了检测效率,从而辅助用户更好地判断车身的耐撞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