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自动放水装置
    3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916983B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710928437.5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中冷器自动放水装置,包括阀体和位于阀体阀腔内的中空阀芯,阀体和阀芯组成阀结构,控制进气管和出水孔之间的通断;出水孔连通大气;阀芯上设置有回位弹簧,阀芯空腔与进气管相连通;回位弹簧位于弹簧腔内,弹簧腔与所述阀芯空腔相隔离,与大气相连通。内燃机运行时,阀芯顶部的增压压力作用力克服回位弹簧的预紧力,使阀结构关闭排水通道到出水孔之间的通道;内燃机关闭停车后,进气管内压力降低到环境大气压,弹簧力将阀芯向上移动打开排水通道到出水孔之间的通道,将冷凝水排出进气系统外。该装置不需频繁的放水维护和操作,能够可靠地保证内燃机停机后或启动前进行放水,避免中冷器内部冷凝水淤积,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使用。

    一种减少泄漏的共轨喷油器

    公开(公告)号:CN108397326B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810063723.4

    申请日:2018-01-23

    Abstract: 一种减少泄漏的共轨喷油器,包括由控制活塞、孔板形成的油腔A、B;控制活塞升、落时,高压油道通过两条经油腔A、B的油路和低压油路连通。控制活塞升程达到最大值后,油腔B和低压油路通过节流环带连通将切断,高压燃油仅通过节流孔、油腔A经出油量孔泄漏到低压油路,流动阻力增加,减少喷油时的回油、喷油器发热及供油泵功率损失。同时出、进油量孔流量比可更大,以减小控制腔泄油时间和喷油器喷油延迟。油腔B和低压油路间流经节流环带的通道连通切断后,油腔B仅通过节流孔和油腔A保持通低压油路连通,到低压油路流动阻力增加,使油腔B保持更高的压力,电磁阀断电后,控制腔压力恢复更快,喷油关闭延迟更短,提高了喷油器喷油灵敏性。

    一种带废气再循环的内燃机排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939558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0928487.3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带废气再循环的内燃机排气系统,包括多个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EGR阀、EGR冷却器、进气歧管、涡轮机、增压器压气机、增压中冷器和中冷后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动机气缸分组分别连接多根所述排气歧管;所述涡轮机具有多个涡轮蜗壳腔室通向涡轮叶轮;多根所述排气歧管分别进入对应的多个所述涡轮蜗壳腔室;至少部分所述排气歧管同时与所述EGR阀相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三流道增压器蜗壳和排气歧管布置更有利于减小各缸排气间干扰,利用排气脉冲效应,便于排气能量的保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还在于三流道增压器蜗壳内设置有不同截面积蜗壳腔,可以形成不同梯度的蜗壳非对称度,便于发动机不同工况下EGR率优化。

    一种中冷器自动放水装置
    3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916983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0928437.5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中冷器自动放水装置,包括阀体和位于阀体阀腔内的中空阀芯,阀体和阀芯组成阀结构,控制进气管和出水孔之间的通断;出水孔连通大气;阀芯上设置有回位弹簧,阀芯空腔与进气管相连通;回位弹簧位于弹簧腔内,弹簧腔与所述阀芯空腔相隔离,与大气相连通。内燃机运行时,阀芯顶部的增压压力作用力克服回位弹簧的预紧力,使阀结构关闭排水通道到出水孔之间的通道;内燃机关闭停车后,进气管内压力降低到环境大气压,弹簧力将阀芯向上移动打开排水通道到出水孔之间的通道,将冷凝水排出进气系统外。该装置不需频繁的放水维护和操作,能够可靠地保证内燃机停机后或启动前进行放水,避免中冷器内部冷凝水淤积,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使用。

    一种新型喷油嘴针阀偶件

    公开(公告)号:CN103321808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310285655.3

    申请日:2013-0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新型喷油嘴针阀偶件,包括针阀和针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针阀顶部设置有凸台,针阀体顶部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凹坑,所述针阀凸台外壁和针阀体凹坑内壁之间形成泄油通道,所述针阀凸台底部和针阀体凹坑底部之间在针阀轴向形成阻尼油腔。在喷油结束时针阀落座过程后期,该油腔对针阀落座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防止针阀反跳及减小针阀落座对针阀体的冲击力。进而防止喷油器出现不正常喷射,从而提高了喷油嘴的工作可靠性、稳定性;同时减小针阀、针阀体密封锥面的磨损,延长了喷油嘴使用寿命。

    喷雾油束转换器及测试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01952B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810134086.5

    申请日:2018-0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雾油束转换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用于套在喷油器喷嘴上;第二管段在一侧相对于第一管段径向收缩,在第二管段收缩的该侧根部设置一个与喷油器一个待测喷孔对应的分流孔;分流孔直径等于或大于喷油器喷孔直径;在第二管段上设置泄油孔;第二管段内具有除待测喷孔之外的其它喷孔的油雾喷射空间。进一步地,泄油孔位于第二管段背离分流孔的另一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喷雾测试系统,包括上述喷雾油束转换器、喷油器、定容器、燃油喷射系统、主控制器、除雾装置、光学测试系统、供气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本发明可排除其它喷雾油束对待测喷雾油束的干扰,实现燃油喷射系统、除雾装置、光学测试系统同步控制。

    一种提高各孔喷油均匀性的喷油嘴

    公开(公告)号:CN108533432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810064628.6

    申请日:2018-01-23

    Abstract: 一种提高各孔喷油均匀性的喷油嘴,包括针阀和针阀体,针阀下部表面具有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与针阀体密封锥面形成针阀密封面;针阀体底部具有压力室,针阀体位于压力室内具有多个喷射孔;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之间针阀表面具有凹槽与针阀体内壁形成环形槽;针阀头部具有多个直径相等、交叉设置的调节孔,调节孔一端开口于环形槽内,另一端开口于压力室内。在针阀发生偏心时,流入调节孔的燃油在调节孔交汇处发生碰撞后通过同侧调节孔下部将一部分针阀偏离侧燃油流向针阀偏向侧喷射孔,使从针阀偏离侧多流入的燃油流向针阀偏向侧,圆周上进入压力室的燃油流量将更加均匀。本发明在针阀偏心时也可以通过所有喷射孔对称喷射,避免了不均匀喷射的缺点。

    一种适用于高喷射压力喷油嘴针阀体研磨的研磨导流装置及研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26578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710009134.3

    申请日:2017-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适用于高喷射压力喷油嘴针阀体研磨的研磨导流装置,包括定位销和与定位销连接的导流杆;定位销设置在喷油嘴针阀体腔体内限制导流杆移动,导流杆头部位于喷油嘴针阀体喷孔入口处,遮挡住喷孔入口下半部分圆角。一种研磨方法,包括一次常规研磨,再装入研磨导流装置二次研磨,研磨导流装置撤除后再研磨。本发明研磨的喷油嘴针阀体在喷油嘴性能上,进一步减小了喷油嘴内部流动损失,显著提高了流量系数,降低了喷孔在高喷射压力下产生穴蚀的概率,延长喷油嘴在高喷射压力下的使用寿命。工艺上,延长了针阀体的可研磨时间,避免常规研磨方法随着研磨时间增加,针阀体喷孔入口处整体研磨程度增加,喷孔之间过早产生干涉。

    一种柴油机缸内参数测试用喷油器及其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57786A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810067076.4

    申请日:2018-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柴油机缸内参数测试用喷油器及其加工方法,能够在正常给发动机缸内喷油情况下为缸内参数测试传感器提供一个引线通道,引线通道由针阀体、过渡块、喷油器体中的三段通孔共同而成。改制零件包括喷油体、过渡块、针阀体。在喷油器体、过渡块和针阀体上对应位置分别加工出供传感器或引线通过的通道;使传感器引线可以从针阀体头部、经针阀体上通孔、过渡块通孔、喷油器体上通孔,引出喷油器总成。采用上述结构后,能为发动机工作时喷油器针阀体球头部位的温度、气缸内燃气温度、气缸内燃气压力等测试提供一个引线通道。采用喷油器内部引线不对发动机其他零部件做任何改动,且一支测试用喷油器可以多次使用。

    一种可变流道涡轮增压器蜗壳

    公开(公告)号:CN107762578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0928488.8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可变流道涡轮增压器蜗壳,包括蜗壳腔,所述蜗壳腔具有收集来自于发动机排气的蜗形流道,通过所述蜗形流道将排气送入位于叶轮叶片入口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腔内沿排气流动方向纵向设置有滑动隔板,用于将所述蜗形流道分隔成截面积相对变化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本发明通过在蜗壳内设置可滑动隔板,将蜗壳流道分为两个流道。通过可滑动隔板调节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气体的流量,同时也对蜗壳出口气流角度进行调节。通过控制蜗壳出口气体的流动角来实现径流涡轮和混流涡轮的切换,因此流动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更适用于在不同发动机工况下,优化增压器和发动机综合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