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子设备的冷却设备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18465C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03824269.9

    申请日:2003-08-18

    Abstract: 一种能够容易地组合和安装到电子设备的用于电子设备的冷却设备在热传导效率和散热性能方面优良,并且能使其整个结构变薄。液体冷却单元(9)与空气冷却单元(12)整体地形成,并且液体冷却单元(9)的热吸收表面(金属盖)(19)与诸如CPU(6)和发热元件(7)的发热部件相接触或相连接,发热部件在箱(2)中耗能最大并在小区域内局部地发热。液体冷却单元(9)具有电磁泵或液体冷却泵(14),用于通过循环流动路径(10)来循环冷却剂,并且,当液体冷却泵(14)循环冷却剂时,由诸如CPU(6)和发热部件(7)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随着热传导而热扩散到整个液体冷却单元(9)中。

    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18037C

    公开(公告)日:2008-09-10

    申请号:CN200480018168.X

    申请日:2004-06-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203 G06F2200/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型的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具有大的散热面积,能够防止冷却剂的泄漏。该冷却装置,具有:第1及第2冷却板(1、2),其通过接合形成有凹槽部的下侧散热片与上侧散热片,而分别形成有通路(11、12);循环泵(3),其在通路(11、21)内使冷却剂循环。在第2的冷却板(2)的上侧散热片上,形成有从通路(21)向循环泵(3)流出冷却剂的流出口,和从循环泵(3)向通路(21)流入冷却剂的流入口。循环泵(3),固定于冷却板(2)的上侧散热片,使吸入端口及排出端口,分别与流出口及流入口位置相合。

    隔膜泵和具有隔膜泵的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833105A

    公开(公告)日:2006-09-13

    申请号:CN200480022287.2

    申请日:2004-07-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43/02 F04B43/046

    Abstract: 一种通过减少液体压力损失能够提高泵效率和能够减少厚度的隔膜泵。压电泵(1)中的流道包括:截面形成为扁平状的压力室(50),和吸入侧流道(70a)和排出侧流道(70b)。吸入侧流道(70a)和排出侧流道(70b)设置在压力室(50)的两端以使它们的轴相互准直。止回阀(20a,20b)分别设置在吸入侧流道(70a)和排出侧流道(70b)上,并相对于液体的流向是倾斜的。

    用于电子设备的冷却设备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89384A

    公开(公告)日:2005-10-26

    申请号:CN03824269.9

    申请日:2003-08-18

    Abstract: 一种能够容易地组合和安装到电子设备的用于电子设备的冷却设备在热传导效率和散热性能方面优良,并且能使其整个结构变薄。液体冷却单元(9)与空气冷却单元(12)整体地形成,并且液体冷却单元(9)的热吸收表面(金属盖)(19)与诸如CPU(6)和发热元件(7)的发热部件相接触或相连接,发热部件在箱(2)中耗能最大并在小区域内局部地发热。液体冷却单元(9)具有电磁泵或液体冷却泵(14),用于通过循环流动路径(10)来循环冷却剂,并且,当液体冷却泵(14)循环冷却剂时,由诸如CPU(6)和发热部件(7)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随着热传导而热扩散到整个液体冷却单元(9)中。

    隔膜泵
    2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89233B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0880002703.0

    申请日:2008-0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B43/046 F04B43/028 F04B43/04

    Abstract: 泵室(15)形成在压电振动器(7)和阀形成板(10)之间。阀形成板(10)包括在其中心部分处的流入开口(13)和在其周边部分处的排出开口(14)。排出开口(14)的直径被设定成大于流入开口(13)的直径。流入止回阀(11)和流出止回阀(12)布置在阀形成板(10)上。当流入止回阀(11)和流出止回阀(12)随着压电振动器(7)的振动打开和闭合时,液体流入到泵室(15)和从泵室(15)排出。

    用于冷却半导体芯片的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63775B

    公开(公告)日:2011-10-05

    申请号:CN200780046650.8

    申请日:2007-1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27 H01L2924/0002 Y10T29/4935 H01L2924/00

    Abstract: 通过控制正在产生的蒸汽气泡的状态实现设有微流动通道的相变热交换器的稳定操作和改进的可靠性。在热交换器中,微流动通道被制造成两层并由基于层之间的压差产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层相互连接,阻挡装置设置在连接部分中,阻挡装置具有阻挡冷却剂从冷却剂供应侧层流入到微流动通道侧层的给定阻挡水平。在正常状态下,将冷却剂供应侧层的内部压力保持为比微流动通道的内部压力高的值。当产生蒸汽气泡时,使微流动通道的内部压力高于冷却剂供应侧层的内部压力,由此弹性体升高且蒸汽气泡分散在多个微流动通道中。可选地,可采用将冷却剂供应侧层的内部压力保持在比微流动通道的内部压力低的压力下、并当出现蒸汽气泡时蒸汽气泡被吸向较低压力侧的结构。

    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79348C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480018150.X

    申请日:2004-06-25

    Abstract: 一种具有大的散热面积,能防止制冷剂的泄漏的薄型的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具有:通过结合形成了沟槽的下侧散热板和上侧散热板而形成了流路(21)的冷却面板(2);以及使制冷剂在流路(21)内循环的循环泵(3)。在上侧散热板上形成了制冷剂从流路(21)向循环泵(3)流出的流出口和制冷剂从循环泵(3)向流路(21)流入的流入口。循环泵(3)固定在冷却面板(2)的上侧散热板上,使得吸入端口和排出端口分别与流出口和流入口位置相合。

    用于冷却半导体芯片的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63775A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780046650.8

    申请日:2007-1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27 H01L2924/0002 Y10T29/4935 H01L2924/00

    Abstract: 通过控制正在产生的蒸汽气泡的状态实现设有微流动通道的相变热交换器的稳定操作和改进的可靠性。在热交换器中,微流动通道被制造成两层并由基于层之间的压差产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层相互连接,阻挡装置设置在连接部分中,阻挡装置具有阻挡冷却剂从冷却剂供应侧层流入到微流动通道侧层的给定阻挡水平。在正常状态下,将冷却剂供应侧层的内部压力保持为比微流动通道的内部压力高的值。当产生蒸汽气泡时,使微流动通道的内部压力高于冷却剂供应侧层的内部压力,由此弹性体升高且蒸汽气泡分散在多个微流动通道中。可选地,可采用将冷却剂供应侧层的内部压力保持在比微流动通道的内部压力低的压力下、并当出现蒸汽气泡时蒸汽气泡被吸向较低压力侧的结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