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160183B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0980136174.8

    申请日:2009-09-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2 G02F1/136204 H01L27/1225

    Abstract: 二极管(201)具备:栅极电极(2);在栅极电极(2)上形成的栅极绝缘层(5);在栅极绝缘层(5)上形成的具有第1区域(6a)、第2区域(7b)的至少1个半导体层(6、7);在第1区域(6a)上设置的与第1区域(6a)和栅极电极(2)电连接的第1电极(10);以及在第2区域(7b)上设置的与第2区域(7b)电连接的第2电极(12),至少1个半导体层(6、7)具有隔着栅极绝缘层(5)与栅极电极(2)重叠的沟道区域(6c)和与栅极电极(2)不重叠的电阻区域(7d),在二极管(201)的导通状态下,在第1电极(10)和第2电极(12)之间形成包含沟道区域(6c)和电阻区域(7d)的电流路径。

    半导体装置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160183A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0980136174.8

    申请日:2009-09-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12 G02F1/136204 H01L27/1225

    Abstract: 二极管(201)具备:栅极电极(2);在栅极电极(2)上形成的栅极绝缘层(5);在栅极绝缘层(5)上形成的具有第1区域(6a)、第2区域(7b)的至少1个半导体层(6、7);在第1区域(6a)上设置的与第1区域(6a)和栅极电极(2)电连接的第1电极(10);以及在第2区域(7b)上设置的与第2区域(7b)电连接的第2电极(12),至少1个半导体层(6、7)具有隔着栅极绝缘层(5)与栅极电极(2)重叠的沟道区域(6c)和与栅极电极(2)不重叠的电阻区域(7d),在二极管(201)的导通状态下,在第1电极(10)和第2电极(12)之间形成包含沟道区域(6c)和电阻区域(7d)的电流路径。

    薄膜晶体管
    2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839621U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090001016.X

    申请日:2010-04-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维持薄膜晶体管的导通电流,并且降低截止电流。在TFT(100)中,在玻璃基板(101)上形成源极电极(110)和漏极电极(112),在它们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包括微晶硅的n型硅层(120、121)。在n型硅层(120、121)上形成微晶硅区域(135、136),在玻璃基板(101)上形成有非晶硅区域(130)。以覆盖它们的方式形成有微晶硅层(145)。因此,导通电流从漏极电极(112)按顺序通过微晶硅区域(135)、微晶硅层(145)、微晶硅区域(136),向源极电极(110)流动。另外,截止电流被非晶硅区域(130)限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