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道转弯控制方法,弯道转弯控制装置及轨道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0641499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982823.1

    申请日:2019-10-16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弯道转弯控制方法,弯道转弯控制装置及轨道车辆。弯道转弯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得作用在轨道车辆的单侧轮对的横向力Q,以及获得作用在内侧轮对的垂向力P内和作用在外侧轮对的垂向力P外;计算内侧轮对的脱轨系数 外侧轮对的脱轨系数 根据λ内和λ外的差值,判断所述轨道车辆是否有倾覆风险。一种轨道车辆的弯道转弯控制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弯道转弯控制方法。轨道车辆,包括上述轨道车辆的弯道转弯控制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解决了传统轨道车辆在通过弯道时,不考虑轨道车辆运行的工况条件,也不对轨道车辆是否存在倾覆风险不进行判断的技术问题。

    固体轮缘润滑装置及润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27758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279600.9

    申请日:2019-04-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轮缘润滑装置,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包括润滑装置主体,内设用于容纳润滑组件的空腔,润滑装置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将空腔与外部连通且供润滑组件通过的开口,另一端设置有将空腔与外部连通的第一通气孔;电空转换阀,出气口通过出气管与第一通气孔连通,进气口与气体供应管连通;加速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车轮的轴向加速度;以及控制模块,与电空转换阀和加速度传感器分别电连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轮缘润滑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固体轮缘润滑装置及润滑方法,降低了发生车轮润滑过度、润滑块断裂、弹簧失效等现象发生的风险,同时降低了使用成本。

    截断塞门、应用该截断塞门的制动管路总成及轨道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7504100A

    公开(公告)日:2017-12-22

    申请号:CN201710868694.4

    申请日:2017-09-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截断塞门、应用该截断塞门的制动管路总成及轨道车辆,其中,截断塞门包括:阀体,阀体上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设有通气道;进气口和出气口用于与制动管路相连;通气道内设有阀芯;阀体上还设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与阀芯相连,转动机构用于带动阀芯转动以使截断塞门工作于正常运行状态、排气状态和测试状态;排气口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接头,压力检测装置接头用于连接压力检测装置,以在截断塞门工作于测试状态时对制动管路内的压力进行检测。本发明提供的截断塞门、应用该截断塞门的制动管路总成及轨道车辆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在制动管路上设置多个接头而导致装配工作量及费用增多的问题。

    一种手制动机系统及轨道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5416718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210937364.7

    申请日:2022-08-05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手制动机系统及轨道车辆,所述系统包括手制动机本体、拉力平均机构、动滑轮机构、钢缆和杠杆放大机构,手制动机本体的拉力输出端连接拉力平均机构的拉力输入端,拉力平均机构的两个拉力输出端通过钢缆分别对应连接动滑轮机构的两个拉力输入端,动滑轮机构的两个拉力输出端通过钢缆分别对应连接两个杠杆放大机构的拉力输入端,每个杠杆放大机构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基础制动器上,且每个杠杆放大机构的拉力输出端连接对应的基础制动器的制动杆。通过拉力平均机构可以实现对制动力的双轴施加,当其中一个车轴的制动力发生卡滞现象时,另一个车轴的制动力仍可正常施加,从而保证正常的车辆运行。

    制动缸压力控制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3460113B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110497150.8

    申请日:2021-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动缸压力控制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采集制动缸当前的实际压力误差以及实际压力变化率;根据实际压力误差及实际压力变化率确定目标控制阶段,其中,目标控制阶段为制动缸当前所处的控制阶段,每个控制阶段对应于至少一个预设控制曲线;根据目标控制阶段对应的至少一个预设控制曲线,向制动缸输出控制指令,以控制制动缸的压力误差变化趋势与目标控制阶段对应的至少一个预设控制曲线的趋势一致;通过将制动缸压力的变化趋势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结合相应的预设控制曲线对当前制动缸压力的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能够使制动缸压力的波动范围快速稳定到允许的误差范围。

    轨道车辆及其安全警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824207B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1911146895.9

    申请日:2019-11-21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安全警示装置,涉及轨道车辆技术,用于克服现有警示装置中电磁阀孔径较大导致难以实现高频次鸣笛的问题。其中,安全警示装置,包括:风笛控制开关;风缸,用于与轨道车辆的总风管连接;先导电磁阀,先导电磁阀与风笛控制开关电连接,且先导电磁阀的电磁阀进气口与风缸的出气口连接;风笛气动阀,风笛气动阀具有第一进气口及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与先导电磁阀的出气口连接,第二进气口与风缸的出气口连接;风笛模块,风笛模块的进气口与风笛气动阀的出气口连接;其中,风笛控制开关用于控制先导电磁阀驱动风笛气动阀打开,使得先导电磁阀及风缸中的压缩气体能够经风笛气动阀进入风笛模块。

    制动缸压力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320509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10608933.9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动缸压力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列车的转向架上的各个轴对应的制动缸压力、列车的总线通讯状态及列车运行速度并确定制动缸的控制模式,并通过控制模式对制动缸进行压力控制,其中,控制模式包括独立控制模式和联合控制模式;根据预设时间内制动缸压力的变化情况及当前的控制模式调整制动缸的控制模式。本申请能够根据不同的制动缸压力、列车的总线通讯状态及列车运行速度选择不同的控制模式对制动缸压力进行压力控制,并且能够根据制动缸的压力变化情况调整控制模式,实现了制动系统对于不同的运行工况的快速响应,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车钩托梁

    公开(公告)号:CN112829785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1911163102.4

    申请日:2019-11-25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车钩托梁。车钩托梁为U形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梁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竖梁,竖梁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横梁;横梁的内部设置有互不连通的第一气路通道和第二气路通道,第一气路通道用于连通轨道车辆的总气管,第二气路通道用于连通轨道车辆的制动管。该车钩托梁通过设置在横梁内的互不连通的气路通道对总气管和制动管进行连通,使得穿越车钩托梁的总气管和制动管部分隐藏在横梁内,降低了对安装空间的要求,增大了车钩的安装空间,便于车钩的安装。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车钩托梁

    公开(公告)号:CN112829785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1911163102.4

    申请日:2019-11-25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车钩托梁。车钩托梁为U形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梁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竖梁,竖梁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横梁;横梁的内部设置有互不连通的第一气路通道和第二气路通道,第一气路通道用于连通轨道车辆的总气管,第二气路通道用于连通轨道车辆的制动管。该车钩托梁通过设置在横梁内的互不连通的气路通道对总气管和制动管进行连通,使得穿越车钩托梁的总气管和制动管部分隐藏在横梁内,降低了对安装空间的要求,增大了车钩的安装空间,便于车钩的安装。

    一种轨道列车制动控制系统及列车

    公开(公告)号:CN109795518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711147614.2

    申请日:2017-11-17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制动控制系统,涉及轨道交通领域。所述系统包括:单车制动控制单元、整车制动控制单元、牵引控制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所述轨道列车的每个车厢均设置有单车制动控制单元,并在轨道列车的两端的车厢中设置有整车制动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所述牵引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多个车厢的动力车中,所述单车制动控制单元、整车制动控制单元、牵引控制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通过网关实现通信。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所述系统的列车。本发明在每个车厢上都设置了单车制动控制单元用于施加空气制动力,并在每个动力车上设置了牵引控制单元,用于施加电制动力,并由整车制动控制单元进行集中管控,可以实现列车的灵活编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