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防溜坡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238462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0465438.6

    申请日:2023-04-2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的防溜坡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在检测到实际工况为防溜坡工况时,采集车辆的当前所处坡道的当前坡度信息,并在当前坡度信息与当前所处坡道在开始驻车时刻的初始坡度信息不一致时,根据当前坡度信息和初始坡度信息对应的初始驻车制动力判断车辆是否满足预设溜坡条件;在车辆满足预设溜坡条件时,激活车辆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生成阻止车辆发生溜坡的前轮增压驻车制动力,以对车辆的前轮施加前轮增压驻车制动力。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基于坡度信息的变化,重新判断车辆是否可以维持驻车状态,并在判断车辆无法维持驻车状态时,对车辆前轮施加前轮增压驻车制动力,从而保证车辆在无人驾驶状态时的驻车安全性。

    目标制动压力确定方法、驻车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06811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101990.3

    申请日:2023-08-29

    Inventor: 刘传 余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目标制动压力确定方法、驻车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该目标制动压力确定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驻车压力、整车质量信息、当前附着系数信息、车辆在若干历史采样时间点及当前时间点所处路面的坡度信息,若驻车压力大于0,获取所有车轮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轮速及对应的时间点,根据所有车轮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轮速及对应的时间点,确定车辆的运动状态,基于运动状态、当前附着系数信息、整车质量信息、若干历史采样时间点所处路面的坡度信息及当前时间点所处路面的坡度信息,确定目标制动压力,本申请将坡度、整车质量、车辆运动状态、车轮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等因素考虑在内,进而对目标制动压力进行调整,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驾驶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74995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86835.3

    申请日:2023-06-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驾驶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监测目标车辆的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数据;基于操作数据判断驾驶员是否有主动转向意图;在驾驶员没有主动转向意图时,获取驾驶员的制动操作数据;基于制动操作数据判断驾驶员是否有主动制动意图;在驾驶员没有主动制动意图时,判断目标车辆是否触发自动紧急制动介入;在目标车辆触发自动紧急制动介入时,减小目标车辆的转向助力并增大转向阻尼。从而通过减小转向助力并增大转向阻尼的方式来增大方向盘的操作难度,主动进行转向限制,从而主动减少、规避驾驶员可能出现的误操作问题,可有效防止误转向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

    车辆制动盘的冷却方法、系统、装置、车辆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71455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787307.X

    申请日:2023-06-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制动盘的冷却方法、系统、装置、车辆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车速、制动力以及所述车辆所处的环境温度;根据所述车速、所述制动力和所述环境温度确定目标热值;根据所述目标热值确定所述制动盘和卡钳的冷却状态;在确定所述冷却状态为冷却开启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冷却系统对所述制动盘、所述卡钳进行冷却。本申请能够恢复制动盘的制动效能,降低驾驶风险。

    车辆制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424290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500750.4

    申请日:2023-05-0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制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驾驶意图、环境温度以及制动防抱死系统的运行状态;根据所述驾驶意图或/和所述制动防抱死系统的运行状态判断所述车辆是否进行预制动;若所述车辆行驶中进行预制动且所述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则对所述车辆的制动液进行加热;利用加热后的制动液传递制动液压至所述车辆车轮,以使所述车轮形成制动压力进而制动所述车辆。本申请解决了车辆数据采集量过大问题,根据车端配置的规则引擎采集数据,提高了车辆数据采集质量,本申请确保了用于刹车的制动液的温度,从而改善了低温状态下车辆制动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了车辆的制动效果。

    电动助力力矩计算方法、系统、转向控制方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409382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577679.X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力矩计算方法、系统、转向控制方法、系统,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电动助力力矩计算方法包括:根据当前方向盘力矩和电机力矩前回值计算当前转向系统的齿条力;根据齿条力、车速、方向盘角度以及车辆的实测横向加速度确定目标力矩;根据齿条力、车速、目标力矩、车辆的迟滞补偿力矩及当前方向盘力矩计算闭环目标助力力矩;根据齿条力、车速、当前方向盘力矩、车辆的迟滞补偿力矩以及目标力矩计算开环目标助力力矩;计算开环目标助力力矩与闭环目标助力力矩的加权和,得到电机助力力矩。通过解耦得到开环助力力矩和闭环助力力矩,基于二者计算得到电机助力力矩,实现了基于电机反馈的手力矩的闭环控制,可以优化用户手感状态。

    一种车辆惯性传感器的补偿方法、装置、车辆和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358540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17419.9

    申请日:2023-03-28

    Inventor: 曹诚 杨健 余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惯性传感器的补偿方法、装置、车辆和介质,其属于车辆传感器的技术领域。其中,一种车辆惯性传感器的补偿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安装的惯性传感器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车辆质心的第二位置信息;在所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获取惯性传感器采集的测量加速度信息和测量角速度信息;根据所述测量角速度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所述惯性传感器围绕所述车辆质心进行圆周运动产生的加速度偏移信息;基于所述测量加速度信息和所述加速度偏移信息,生成所述车辆质心的目标加速度信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将惯性传感器所测量到的加速度和角速度转换为车辆质心处的加速度,以补偿因惯性传感器位置引入的偏差。

    一种助力转向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080748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310309567.6

    申请日:2023-03-27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力转向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确定针对齿条的初始齿条位置数据;获取方向盘的操舵数据和当前转速数据;基于操舵数据、初始齿条位置数据和预设线角转动比确定当前齿条位置数据;基于操舵数据、预设线角转动比、当前齿条位置数据确定针对齿条的当前末端实际位置间隙;基于当前末端实际位置间隙按照预设标准确定针对方向盘的目标转速数据;基于当前转速数据和目标转速数据,确定针对齿条的末端的末端保护力矩临时值;基于末端保护力矩临时值确定针对齿条的末端保护力矩,并采用末端保护力矩控制助力转向系统,从而实现针对齿条末端进行保护,避免发生机械撞击,进一步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助力力矩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252857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310320971.3

    申请日:2023-03-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助力力矩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根据目标车辆的当前车速、当前方向盘手力矩、当前平衡功能幅值、当前车速对应的方向盘手力矩‑第一力矩的映射关系、平衡功能幅值‑第一权值的映射关系、方向盘手力矩‑第二力矩的映射关系以及平衡功能幅值‑第二权值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助力力矩,可以在WIR功能开启时根据当前平衡功能幅值确定目标助力力矩,以解决在开启WIR功能后对基础助力力矩产生影响的问题。

    一种线控转向系统的路感反馈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86424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203503.2

    申请日:2024-02-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线控转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线控转向系统的路感反馈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方法包括:计算下转向系统的动态齿条力;通过车辆动力学模型计算舒适齿条力并对舒适齿条力进行毛刺滤波,得到实际车辆姿态齿条力;将动态齿条力和实际车辆姿态齿条力进行加权融合,得到总齿条力;根据总齿条力计算反馈力矩。本发明分别计算考虑了路面情况的动态齿条力和理想状态下的舒适齿条力,然后对舒适齿条力进行毛刺滤波,得到实际车辆姿态齿条力,提高其信号准确度之后再将动态齿条力和实际车辆姿态齿条力进行加权融合,从而得到准确度更高的总齿条力,最后通过总齿条力计算反馈力矩,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对路感反馈感受的准确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