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795933B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580055210.3
申请日:2015-10-16
Applicant: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能够确保吸收能量且轻量化的、通过周期性的压曲来吸收在轴向上负荷的冲击载荷的冲击吸收部件(10),冲击吸收部件(10)具备:主体(20),其由金属板构成,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形状为多边形状;和中板(30),其由金属板构成,在主体内的中空部沿着轴向设置,主体(20)的多边形状具有互相相对的一对长边(20a、20b),中板(30)与主体(20)的多边形状的各长边(20a、20b)接合,主体(20)的板厚t1和中板(30)的板厚t2满足1.3×t1≤t2,板厚t1和板厚t2的单位为mm。
-
公开(公告)号:CN11880528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380020873.6
申请日:2023-02-10
Applicant: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IPC: H01M10/6556 , B60K1/04 , B60K11/04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43 , H01M10/647 , H01M10/6568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装置,其具备:电池模组,内包将多个能够充放电的电池单元层叠而成的电池单元层叠体;收容盒,在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将电池模组收容在该收容空间内,由上盒和下盒构成;流路形成板,在与下盒的底部之间保持规定的流路间隔而形成板状制冷剂流路,该板状制冷剂流路是从下盒的底部背面将电池模组用液体制冷剂冷却的制冷剂流路,使该制冷剂流路的流域为下盒的底部背面的90%以上的区域;制冷剂供给喷嘴,遍及板状制冷剂流路的流路宽度的90%以上供给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供给集管,向制冷剂供给喷嘴供给液体制冷剂;以及液体制冷剂排出集管,从板状制冷剂流路将液体制冷剂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14901543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180007927.6
申请日:2021-02-04
Applicant: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的侧面部件构造。车身(1)的侧面部件构造(100)具备沿着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筒体(110)以及配置在筒体(110)的内部的冲击吸收部件(120)。冲击吸收部件(120)具有:腹板(12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上成为扁平;车外侧凸缘(122),与腹板(121)的车外侧端部接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车内侧凸缘(123),与腹板(121)的车内侧端部接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车外侧凸缘(122)以及车内侧凸缘(123)具有配置成从上下夹持腹板(121)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22R、123R)。
-
-
公开(公告)号:CN114901543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180007927.6
申请日:2021-02-04
Applicant: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的侧面部件构造。车身(1)的侧面部件构造(100)具备沿着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筒体(110)以及配置在筒体(110)的内部的冲击吸收部件(120)。冲击吸收部件(120)具有:腹板(12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上成为扁平;车外侧凸缘(122),与腹板(121)的车外侧端部接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车内侧凸缘(123),与腹板(121)的车内侧端部接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车外侧凸缘(122)以及车内侧凸缘(123)具有配置成从上下夹持腹板(121)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22R、123R)。
-
-
公开(公告)号:CN107922010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680046964.7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Abstract: 该钢板部件组合构造具备:第1钢板部件,具有主壁部、从上述主壁部的端缘立起的立起壁部、和从上述立起壁部的端缘相对于上述主壁部平行地延伸的凸缘部;第2钢板部件,被接合在上述第1钢板部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至少一方上,并且具有抵接在上述主壁部上的横壁部及抵接在上述立起壁部上的纵壁部;上述第1钢板部件及上述第2钢板部件满足规定的关系式。
-
公开(公告)号:CN102482741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80034991.5
申请日:2010-08-05
Applicant: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4/04 , C21D8/0494 , C21D2221/00 , C22C38/001 , C22C38/002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14 , C23C4/18 , Y10T428/12229
Abstract: 在进行近红外线的辐射传热加热的金属板的一部分表面上,形成使辐射线的反射率低于原金属板表面的区域。作为反射率降低处理,可采用黑色系的涂装或喷涂、黑色系的镀覆、使金属板的表面粗糙度增加的处理、喷丸处理、侵蚀处理、黑色化处理、金属板的表层面的材料改变处理等。另外,通过对该金属板进行辐射传热加热,形成温度部分不同的加热金属板,然后,例如通过热冲压而进行伴随冷却的热处理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1732095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280035835.3
申请日:2022-05-25
Applicant: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Inventor: 久保雅宽 , 樋渡俊二 , 三日月豊 , 佐藤浩一 , 相藤孝博 , 竹田健悟 , 中野克哉 , 户田由梨 , 田畑进一郎 , 村泽皓大 , 前田大介 , 匹田和夫 , 楠见和久 , 藤中真吾 , 芳贺纯 , 田畑亮 , 加藤辽马 , 山形光晴 , 丹羽俊之 , 浅间洋海 , 铃木淳一郎 , 伊藤泰则
IPC: B62D29/04
Abstract: 该汽车车体是从碰撞安全性优异的公路行驶用汽车中除去了电池、轮胎及包含水分或油分的液体后的汽车车体,上述公路行驶用汽车至少具有包含抗拉强度为1180MPa以上的钢板的钢铁材料、非铁金属材料和树脂材料而构成,其中,抗拉强度为1180MPa以上的上述钢板的质量mh(kg)相对于上述汽车车体的质量m(kg)之比为9%以上,在将上述汽车车体的质量设定为m(kg)、将上述汽车车体从上方的投影面积设定为s(m2)时,满足以下的式(1)及式(2)。6
-
公开(公告)号:CN105814422B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480065965.7
申请日:2014-12-03
Applicant: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IPC: G01M7/08 , B62D25/04 , G01M17/007
Abstract: 应用于将汽车车身的中心立柱组件(5)设为测试体的碰撞试验的测试体支承器具(10)包括直线状的主体(11)、第1安装部(12)以及第2安装部(13)。测试体支承器具(10)的主体(11)的横截面为十字形的开放截面。第1安装部(12)固定于中心立柱组件(5)。第2安装部(13)固定于碰撞试验装置。由此,能够简单且以低成本进行碰撞试验,并能够准确地评价中心立柱组件(5)的侧面碰撞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