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钣金件随车电泳方法及汽车钣金件电泳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1642699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467346.1

    申请日:2023-04-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钣金件随车电泳方法及汽车钣金件电泳工装。汽车钣金件随车电泳方法包括:步骤S1,将所接收的待电泳零件安装到电泳工装上;步骤S2,将电泳工装以及电泳工装上的待电泳零件转移到涂装车间,并进行电泳;步骤S3,将电泳工装以及电泳工装上的电泳后零件转移至总装车间;步骤S4,将电泳后零件从电泳工装上拆卸下来,并保存待装配到车辆上。上述汽车钣金件随车电泳方法,对于需要装配到车身上的钣金件,由主机厂在涂装车间进行电泳工艺在钣金件上形成漆面,从而对于主机厂而言就无需像零部件供应商直接采购完成防腐漆面喷涂的钣金件,这样可以降低主机厂的成本,从而有助于减小车辆的整体成本。

    一种背门槛流水结构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3415344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110750712.5

    申请日:2021-07-01

    Inventor: 蔺昭辉 王建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门槛流水结构及车辆,涉及汽车后裙板技术领域。其包括后裙板总成和夹持在后裙板总成的止口边上的密封条;所述后裙板总成包括后裙板外板和后裙板内板;在后裙板外板靠近密封条下端的第一道挡水唇边的位置,形成有密封结构和第一排水结构,密封结构与密封条的第一道挡水唇边和第二道挡水唇边贴合,实现阻水功能,第一排水结构与密封条的第一道挡水唇边分离,实现第一层级的排水功能。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背门槛流水结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背门槛区域的流水结构存在密封条内部进水,以及密封条兜水的问题。

    一种提升小偏置碰撞性能的车身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5649098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1517466.X

    申请日:2022-11-30

    Inventor: 蔺昭辉 吴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小偏置碰撞性能的车身系统及车辆,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前纵梁总成、前指梁总成和转接构件,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横梁、固定于前防撞横梁左右部后侧的第一吸能盒以及连接于第一吸能盒外侧的第二吸能盒,前防撞横梁左、右端部朝外延伸形成延长部,该延长部位于第二吸能盒前方;前纵梁总成前端与第一吸能盒后端连接,前纵梁总成后部内侧通过托架与前地板纵梁连接,前纵梁总成后部内侧通过衬板与门槛边梁连接;前指梁总成前端与第二吸能盒连接,前指梁总成前端内侧通过转接构件与前纵梁总成外侧固定连接为一体,前指梁总成后端与A柱总成连接,A柱总成下端与门槛边梁连接。其能够减小乘员舱变形,满足正面小偏置碰撞性能需求。

    一种背门槛流水结构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3415344A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10750712.5

    申请日:2021-07-01

    Inventor: 蔺昭辉 王建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门槛流水结构及车辆,涉及汽车后裙板技术领域。其包括后裙板总成和夹持在后裙板总成的止口边上的密封条;所述后裙板总成包括后裙板外板和后裙板内板;在后裙板外板靠近密封条下端的第一道挡水唇边的位置,形成有密封结构和第一排水结构,密封结构与密封条的第一道挡水唇边和第二道挡水唇边贴合,实现阻水功能,第一排水结构与密封条的第一道挡水唇边分离,实现第一层级的排水功能。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背门槛流水结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背门槛区域的流水结构存在密封条内部进水,以及密封条兜水的问题。

    一种多向可调安装支架结构、翼子板总成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647693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85618.0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向可调安装支架结构、翼子板总成及汽车,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具有第一安装孔,车身零部件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一安装孔与第一连接孔的内径不同,第一安装面能够相对于车身零部件以垂直第一方向的方向调整;第二安装面具有第二安装孔,翼子板具有第二连接孔,第二安装孔的内径与第二连接孔的内径不同,第二安装面能够相对于翼子板以垂直第二方向的方向调整,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以一角度定向,而不是平行。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安装支架结构,具有调整翼子板与车身之间的间隙面差的调整方式灵活、调整误差小、可多向调节,调整效果精确等优势。

    一种提升小偏置碰撞性能的车身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5649098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517466.X

    申请日:2022-11-30

    Inventor: 蔺昭辉 吴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小偏置碰撞性能的车身系统及车辆,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前纵梁总成、前指梁总成和转接构件,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横梁、固定于前防撞横梁左右部后侧的第一吸能盒以及连接于第一吸能盒外侧的第二吸能盒,前防撞横梁左、右端部朝外延伸形成延长部,该延长部位于第二吸能盒前方;前纵梁总成前端与第一吸能盒后端连接,前纵梁总成后部内侧通过托架与前地板纵梁连接,前纵梁总成后部内侧通过衬板与门槛边梁连接;前指梁总成前端与第二吸能盒连接,前指梁总成前端内侧通过转接构件与前纵梁总成外侧固定连接为一体,前指梁总成后端与A柱总成连接,A柱总成下端与门槛边梁连接。其能够减小乘员舱变形,满足正面小偏置碰撞性能需求。

    汽车后部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882184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74958.2

    申请日:2023-07-17

    Inventor: 蔺昭辉 吴迪 周阳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计开发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后部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汽车后部结构的参数化模型,该参数化模型包括若干个参数化因子;S2,截取所述参数化模型的某一截面,该截面包括所有参数化因子;S3,在截面上建立二维坐标系,基于预设传递关系确定各个参数化因子以及各个参数化因子之间的配合关系在二维坐标系下的尺寸参数范围;S4,基于设计要求,求解得到若干个子部件的最佳参数组合,并基于预设的验证函数对最佳参数组合进行验证。其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开发设计质量和效率,适应不同种类车型开发的需要。

    一种顶盖横梁的制造方法、顶盖横梁、白车身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6476931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605007.5

    申请日:2023-05-25

    Abstract: 本申请设计一种顶盖横梁的制造方法、顶盖横梁、白车身及车辆,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板胚料的每个基板薄弱区域上叠设对应的补板胚料,所述基板胚料与所述补板胚料均为板体结构;将所述基板胚料与叠设的所述补板胚料相连得到一体化的目标胚料;对所述目标胚料按预设造型成型得到顶盖横梁。可以对基板胚料进行局部补强,提高基板胚料的局部刚度,降低顶盖横梁的振动噪音,且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装配的难度,且在空间上占用较少,便于相关零件在车辆顶部的布置。

    一种车门门槛总成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3635978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1158771.X

    申请日:2021-09-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门槛总成及车辆。车门门槛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地板门槛和侧围门槛,所述地板门槛和侧围门槛之间形成有封闭腔体;所述地板门槛包括依次相连的地板门槛前段、地板门槛中段和地板门槛后段;所述侧围门槛包括依次相连的侧围门槛前段、侧围门槛中段和侧围门槛后段;所述地板门槛中段和侧围门槛中段具备不同长度,以匹配不同轴距车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门门槛总成。本发明解决了现有门槛总成存在通用性低、生产成本高和生产效率低,以及工序复杂的问题。

    第三排安全带的布置方法、卷收器安装结构总成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660517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95231.0

    申请日:2023-05-2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第三排安全带的布置方法、卷收器安装结构总成及车辆。布置方法包括:调整安全带下端第二固定点与安全带上端固定点的位置,使得所得到织带区域满足在颈部极限点和肩部极限点之间,确定出锁扣的布置位置与吊环的布置位置。根据卷收器的织带出口方向和上端固定点的位置,确定安全带下端第一固定点,进而确定卷收器的布置位置。卷收器安装支架焊接在后轮毂包内板总成上,通过与后轮毂包上的梁系结构连接形成网状结构,更好地能进行力的有效传递,提升了卷收器的强度及刚度。该支架同时为车辆二排、三排安全带卷收器提供安装点,减少了车辆零件数量,降低了制造过程,提高了车身精度及车辆轻量化水平。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