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手刹安装支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667471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246127.0

    申请日:2016-04-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T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手刹安装支架结构,包括手刹、前地板总成和手刹支架;所述前地板总成包括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前排座椅左后横梁总成和前排座椅右后横梁总成;在加强板的前部设有一个前凸起,该前凸起上面设有后安装点;在前地板中央通道的后部设有一个后凸起,该后凸起上面设有前安装点;所述手刹支架整体呈“青蛙”形,其四个手刹安装面与前地板总成固定连接,所述手刹通过螺栓与所述手刹支架连接固定。本发明既能满足手刹安装支撑要求,又能满足手刹安装稳定性要求;不仅能够提高设计灵活度,而且能够提高前排座椅后安装点刚度和整车弯曲扭转模态,还能够增加连接部位对侧碰力传递作用。

    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96887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910104180.7

    申请日:2009-06-26

    Inventor: 蒋伯富 李瑛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包括后防撞梁、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左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右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左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一右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本发明的效果是:能有效地抵抗碰撞冲击,并满足《GB17354-98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低速后“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一种汽车前部保护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96888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910104182.6

    申请日:2009-06-26

    Inventor: 蒋伯富 李瑛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部保护装置,包括前防撞梁、与前防撞梁定位连接的机舱左纵梁组件和机舱右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左斜撑件的一端与前防撞梁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机舱左纵梁组件定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一右斜撑件的一端与前防撞梁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机舱右纵梁组件定位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前防撞梁与左部的三角形框架和右部的三角形框架连接,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同时,中部保护区域的方形框架也随之形成,所构成的汽车前部保护装置既能在高速和低速的状况下有效地抵抗正面碰撞冲击,又能达到低速“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432635Y

    公开(公告)日:2010-03-31

    申请号:CN200920127788.7

    申请日:2009-06-26

    Inventor: 蒋伯富 李瑛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部保护装置,包括后防撞梁、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左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左纵梁组件、后端与后防撞梁的中右部定位连接的后地板右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左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左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一右防撞支撑件的一端与后防撞梁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后地板右纵梁组件的后端部定位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能有效地抵抗碰撞冲击,并满足《GB17354-98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低速后“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一种汽车前部保护装置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432634Y

    公开(公告)日:2010-03-31

    申请号:CN200920127787.2

    申请日:2009-06-26

    Inventor: 蒋伯富 李瑛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部保护装置,包括前防撞梁、与前防撞梁定位连接的机舱左纵梁组件和机舱右纵梁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左斜撑件的一端与前防撞梁的左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机舱左纵梁组件定位连接,构成三角形的框架;一右斜撑件的一端与前防撞梁的右端部定位连接、另一端与机舱右纵梁组件定位连接,也构成三角形的框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前防撞梁与左部的三角形框架和右部的三角形框架连接,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同时,中部保护区域的方形框架也随之形成,所构成的汽车前部保护装置既能在高速和低速的状况下有效地抵抗正面碰撞冲击,又能达到低速“车角”碰撞试验后的要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