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18355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067085.3
申请日:2025-02-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06 , G06F119/14 , G06F111/04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铁路工程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高速铁路扣件弹条疲劳寿命高效预测方法,包括:以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预应力模态分析得到固有频率为基准,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弹条梁单元模型的线性约束刚度,导出弹条梁单元模型的静态等效应力,以及预应力模态分析中不同频率阶次的固有频率、振型及模态等效应力,并基于模态叠加法建立安装状态下的弹条动力学方程;应用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生成弹条接触位置对应的钢轨和轨道板三维动态响应,并以此作为激励输入至弹条动力学模型中,计算得到弹条的振动加速度、等效动应力等动力学响应;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弹条不同位置处的疲劳寿命,判断弹条易发生高频疲劳断裂的危险区域与最危险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459670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211404884.8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H02P27/08 , H02P21/00 , H02P21/22 , H02P21/06 , H02P25/026 , H02P25/03 , H02P6/34 , H02M7/483 , H02M7/537 , B60L15/20 , B60L9/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永磁牵引变流器的多模式调制方法,具体为:建立列车永磁电机宽调速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数学模型,设定参考转矩和转速;建立电机控制器,当所需的参考电压小于变流器输出上限时采用MTPA控制;否则采用弱磁控制;构建多模式调制策略,当定子电流频率位于低频阶段时,采用异步SVPWM调制,当位于高频阶段时,采用同步SVPWM调制,当高于额定频率时,采用方波调制;计算混合多电平变流器中硅功率模块和碳化硅功率模块的开关信号,控制牵引变流器输出所需的电压和电流。本发明实现了混合多电平变流器不同功率模块的高低频解耦运行,可提高全速域下永磁牵引变流器的运行效率,满足列车更高速域的大功率牵引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158327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193954.9
申请日:2021-02-2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时速400km及以上高速铁路曲线超高动力学设计方法,涉及铁路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构建时速400km及以上的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结合相关规范,理论分析时速400km及以上曲线半径和超高的动力学研究范围;考虑曲线半径和超高值的所有组合情况,求解车辆在研究时速下曲线通过安全性、平稳性以及系统动态相互作用性能等动力学评价指标;分析超高变化对车轨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全面考虑高速行车安全性及稳定性指标,确定各参数组合的合理性,得出不同半径值对应的合理超高范围。通过超高舒适性评价标准,得出满足各舒适度等级的超高范围,并分析其安全裕量,为既有标准对时速400km以上线路进行适应性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850069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47220.X
申请日:2024-05-0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M13/00 , G01H17/00 , G06F30/20 , G06F30/1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浮置板轨道钢弹簧的损伤检测方法及系统,涉及损伤检测领域,其中,该方法包括:构建钢弹簧损伤检测模型;获取待检测的浮置板的钢弹簧分布信息,确定待检测的浮置板的多个候选传感器布置位置,进而确定多种候选传感器布置方案;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用于生成每种候选传感器布置方案对应的数据集,样本数据集包括多种候选类型的损伤检测数据;基于钢弹簧损伤检测模型及每种候选传感器布置方案对应的数据集,筛选最优传感器布置方案及最优类型,获取待检测的浮置板的实时检测数据,确定待检测的浮置板的钢弹簧损伤信息,具有实现浮置板轨道钢弹簧的损伤的自动化检测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97788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48927.3
申请日:2024-02-0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车辆用轴端发电装置,安装在铁路车辆轮轴端部,包括转子部分、定子部分和外壳机盖部分,轴端发电机通过电缆与信号采集线与车辆系统进行连接与电能传输;PCB层叠绕组定子安装于双边永磁体转子中间,通过电机外壳夹紧外边缘定位,集成电力电子元件安装在绕组PCB板,永磁体转子沿轴向充磁,并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开有凹槽的转子轭铁中;转子轭铁开有转子平键槽,与车轴平键槽通过平键连接,转子连接件与双侧永磁体转子轭铁机械连接,通过紧固螺栓与车轴端部固定。轴箱外盖通过螺栓与轴箱连接,实现电机定位。本发明发电装置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发电效率高,提高了轴端发电机对铁路货运车辆高冲击振动环境的适应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698808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65588.X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列车纵向动力学的大规模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方法。全面考虑重载列车运行环境及自身属性的复杂性,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构建了重载列车运行控制模型,结合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了群组运行控制器,提出了“规划+控制”的实时模拟方案,形成了融合纵向动力学的大规模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实时模拟方法,实现了列车纵向动力学与列车运行控制统一模型的构建,克服了纵向动力学模型用于长编组、多列车大规模场景下列车运行控制时实时计算能力差、无法满足既有列控系统0.2秒刷新速率的主要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69880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165588.X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列车纵向动力学的大规模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方法。全面考虑重载列车运行环境及自身属性的复杂性,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构建了重载列车运行控制模型,结合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了群组运行控制器,提出了“规划+控制”的实时模拟方案,形成了融合纵向动力学的大规模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实时模拟方法,实现了列车纵向动力学与列车运行控制统一模型的构建,克服了纵向动力学模型用于长编组、多列车大规模场景下列车运行控制时实时计算能力差、无法满足既有列控系统0.2秒刷新速率的主要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21963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781358.1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动、悬浮和导向一体化超导电动悬浮系统,包括无磁性混凝土轨道基、一体化轨道线圈、超导线圈、轨道线圈盒、低温容器和悬浮架;一体化轨道线圈分为上、下环路封装于轨道线圈盒中,分别水平安装在轨道基C型侧壁上沿与下沿;超导线圈浸渍于低温容器中构成超导磁体,水平固接在悬浮架两侧,并中置于一体化轨道线圈上、下环路之间;同侧轨道线圈上、下环路同向并联,对侧轨道线圈横向并联;同侧同相一体化轨道线圈与电源串联。本发明具备将驱动、悬浮和导向功能集成于一套轨道线圈的特点,充分利用了超导线圈两侧磁场,相较现有技术提升了驱动力、悬浮力和导向力。
-
公开(公告)号:CN107169998A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710430522.9
申请日:2017-06-0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肝脏超声造影图像的实时跟踪及定量分析方法。本发明主要包括:(1)从肝脏序列图像的初始帧中选取感兴趣区域,采用光流法和粒子滤波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候选区域;(2)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候选样本的特征,获得跟踪结果;(3)通过相似度匹配判定当前跟踪结果的准确性;(4)量化观察点区域的造影参数,排除图像中的波动式干扰,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法拟合时间强度曲线,使医生的视觉和鉴别诊断更加直观。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利用组织形变具有周期的特性,通过全局和局部区域结合的方法,使其在跟踪效果和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7394586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28261.1
申请日:2023-10-1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永磁‑超导磁悬浮轴承的飞轮储能系统,包括超导线圈定子、永磁转子、低温制冷系统和飞轮储能装置;超导线圈定子由圆环形超导线圈组成,每个超导线圈底部安装有导冷铜板;永磁转子由圆柱形永磁体和永磁环构成,整体固定于悬浮转轴上;低温制冷系统包括制冷机与低温真空容器,超导线圈定子与导冷铜板固定于低温真空容器内部,导冷铜板与制冷机的冷头连接;飞轮储能装置中飞轮通过转轴与电动/发电一体机和永磁转子相连,两个径向磁悬浮电磁轴承安装在飞轮转子两端的转轴上;再置于真空容器中。本发明可解决目前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所存在的承载能力低、低温旋转密封难等问题,同时还能提高超导飞轮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和功率密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