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DC-DC变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新能源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737542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335218.8

    申请日:2023-1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DC‑DC变换装置、新能源汽车及其车载DC‑DC变换装置的控制方法,该装置包括:滤波单元、Boost单元、以及移相及整流单元,依次设置在车辆的强电电池包的输出端与车辆的蓄电池的输入端之间;Boost单元,具有交错并联设置的第一Boost PFC电路和第二Boost PFC电路;第一Boost PFC电路,具有第一控制开关管模块;第二Boost PFC电路,具有第二控制开关管模块;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控制开关管模块和第二控制开关管模块相连。该方案,通过直接由Boost单元中两个控制开关管模块的两路控制变量进行控制,减少了控制变量,提高了驱动效率。

    一种DC-DC变换器的自唤醒装置、方法和新能源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774892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00675.2

    申请日:2023-12-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C‑DC变换器的自唤醒装置、新能源汽车及其DC‑DC变换器的自唤醒方法,该装置包括:高压电池包输出的高压直流电,经DC‑DC变换器进行电压变换后得到低压直流电;硬线激活单元、CAN激活单元和RTC激活单元,分别与电源激活单元相连;电源激活单元经VCU后,与DC‑DC变换器的控制端相连;VCU蓄电池监测单元,在监测到车辆停止工作后,使RTC激活单元激活;VCU,在电源激活单元被激活的情况下,监测到低压蓄电池的电量小于第一设定电量的情况下,控制DC‑DC变换器开启,为低压蓄电池充电。该方案,通过设置车载DC‑DC变换器自唤醒及低压蓄电池定时监控功能,保证车辆能够可靠启动。

    一种电路和电源设备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99318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805008.9

    申请日:2024-06-21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和电源设备,包括第一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第二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开关模块,当输入电压小于第一预设电压时,第一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断开,第二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断开,第二三极管断开,第一三极管断开,开关模块断开以停止输出,从而进行欠压保护,当输入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第一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导通,第二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断开,第二三极管断开,第一三极管断开,开关模块断开以停止输出,从而进行过压保护,本发明实施例自我保护的电路,无需软件编程,采用硬件保护,保护速率更快,并且电路结构简单,低成本既可完成高效保护。

    散热结构、控制器和车辆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94611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213629.4

    申请日:2024-08-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控制器和车辆。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壳体用于与待散热结构连接;散热壳体上设置有用于通入冷却液的进口和用于排出冷却液的出口;散热壳体围出散热通道;散热翅片设置在散热通道内;其中,散热通道包括沿待散热结构的排布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入口部、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出口部,第二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入口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出口部,第一入口部和第二入口部均与进口连通;第一出口部和第二出口部均与出口连通;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相互间隔。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通道散热效果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一种车辆的控制器装置和新能源商用车

    公开(公告)号:CN118700838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929235.2

    申请日:2024-07-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控制器装置和新能源商用车,该装置包括壳体和控制器本体;控制器本体,包括:五合一控制器和其他功能单元;其他功能单元,包括:绝缘检测单元和电池高压配电单元;电池高压配电单元,具有充配电支路;五合一控制器,与绝缘检测单元和电池高压配电单元集成设置;和/或,在电池高压配电单元中,充配电支路的数量为至少两路;至少两路充配电支路并联;在五合一控制器、电池高压配电单元与绝缘检测单元集成设置、且充配电支路的数量为至少两路的情况下,得到双支路六合一集成控制器。该方案,将五合一控制器、绝缘检测单元和高压配电箱集成、且采用双支路双充配电方案,提高集成度并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充电功能。

    一种电路和电源设备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399318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805008.9

    申请日:2024-06-21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和电源设备,包括第一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第二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开关模块,当输入电压小于第一预设电压时,第一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断开,第二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断开,第二三极管断开,第一三极管断开,开关模块断开以停止输出,从而进行欠压保护,当输入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第一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导通,第二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断开,第二三极管断开,第一三极管断开,开关模块断开以停止输出,从而进行过压保护,本发明实施例自我保护的电路,无需软件编程,采用硬件保护,保护速率更快,并且电路结构简单,低成本既可完成高效保护。

    控制器及新能源汽车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15143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998763.9

    申请日:2023-08-0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控制器及新能源汽车,其中,控制器包括集成式主板,集成式主板包括第一电路板以及主控模块、电压采样模块和PDU模块;主控模块、电压采样模块和PDU模块均安置于第一电路板;电压采样模块与主控模块电连接,且PDU模块与主控模块电连接。本公开中,由于电路板的减少,控制器的空间得到了释放,控制器体积得到了相应的减小,也减少了相应支撑钣金件的制作及使用,同时也减少针座等接插件的数量以及电路板板与电路板之间的引线,在保证功能的同时,提升了集成度,增大了空间利用率,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控制器结构更加简单,也更易于装配及维护。

    一种汽车控制器和汽车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14487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877565.2

    申请日:2022-07-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控制器和汽车,该装置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中,相邻两个腔体之间间隔第一设定距离设置;控制器壳体的内部腔体,被划分为两个区域,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分布在一个区域中、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上下分布,第三腔体分布在另一个区域中、且位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共同的端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同时作为汽车主控模块的集成区域;第二腔体中的至少部分空间,能够作为汽车辅控模块的集成区域、且设置有预留位置;第三腔体,能够作为汽车保险管模块的集成区域。该方案,通过对汽车控制器的壳体和内部布局进行一体化和集成化的设计,能够大大降低汽车控制器的成本。

    控制器转接板、车用控制器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8510189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0962591.4

    申请日:2024-07-1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器转接板、车用控制器及车辆。控制器转接板包括:转接板本体以及设置在转接板本体上的电路板以及控制主板,电路板设置在控制主板的一侧;继电器组件和熔断器组件,继电器组件设置在电路板的第一表面上,熔断器组件设置在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上,继电器组件和熔断器组件之间通过电路板电连接,其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电路板相对的两个表面,第二表面朝向电路板。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转接板本体的尺寸,而且可以使得继电器组件和熔断器之间不用额外的线缆进行走线,进而降低转接板本体上线缆走线的复杂性,提升线缆走线的准确性,减少线缆之间的强弱电干扰,提升控制器转接板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车辆的控制器装置和新能源商用车

    公开(公告)号:CN118478806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24749.9

    申请日:2024-07-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商用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控制器装置和新能源商用车,该装置包括壳体和控制器本体,控制器本体包括四合一配电箱和单电机驱动器;四合一配电箱和单电机驱动器集成设置形成五合一控制器;五合一控制器的功能单元,包括:主驱功能单元、PDU功能单元、DC‑DC功能单元、油泵功能单元和气泵功能单元;和/或,壳体内部的容置空间被划分为上腔体、下腔体和散热区域,上腔体和下腔体上下对应间隔设置,控制器本体设置在上腔体和下腔体中,散热区域位于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且散热区域设置有串联式液冷散热流道。该方案,通过将四合一配电箱和单电机驱动器集成设置并使用线束连接器,实现了高度集成,控制器体积较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