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839813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211310213.5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升船机刚性梁防撞系统撞击试验方法及相关组件,包括:响应于目标升船机刚性梁的防撞系统处于工作挡船状态、液压油缸处于保压闭锁状态,控制试验船舶依次以预设最大撞击速度的不同比例撞击刚性梁;利用架设在航道上的自动跟踪式全站仪,测量试验船舶在每次撞击后的缓冲距离;利用均匀设置在升船机刚性梁顶部腹板、后部翼板上的应力传感器,测量每次撞击过程中刚性梁的应力分布;根据对刚性梁在每次撞击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确定刚性梁的形变规律;利用设置在液压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出油口处的压力传感器,测量每次撞击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载荷变化;基于缓冲距离、应力分布、形变规律、载荷变化,确定刚性梁防撞系统的防撞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614995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310580686.1
申请日:2013-11-19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C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液压提升式升船机,包括承船厢、卧倒门、防撞装置和两个塔柱,还包括锁锭装置、顶紧导向装置、主提升油缸、厢底承托梁、锁锭座和导轨,厢底承托梁安装在承船厢的底部;主提升油缸的一端与塔柱连接,另一端与厢底承托梁的端部连接;锁锭装置安装在承船厢的顶部两侧,锁锭座安装在塔柱上;顶紧导向装置安装在承船厢的两侧,顶紧导向装置的一端连接在承船厢上,另一端连接在导轨上,导轨安装在塔柱上。本发明采用厢底承托梁支撑承船厢的方式,承船厢受力条件明确,结构的受力、刚度以及运行安全性好;采用多缸同步驱动提升、同步闭锁,保证承船厢平稳运行、安全锁定;整体结构简单合理,投资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706907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910108173.8
申请日:2019-02-02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船机船厢失水工况试验方法,属于升船机领域。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垂直升船机对事故工况试验无具体经验,还在不断探索中。本发明利用手动操作船厢充泄水系统进行船厢失水工况试验,通过开启泄水阀模拟船厢因船厢门关闭不到位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失水工况,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开启泄水阀的数量改变船厢失水速度,以便满足船厢失水试验的不同失水量工况。升船机船厢失水工况试验是升船机现场调试阶段的关键试验之一,主要目的是对升船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对事故工况应对进行全面检验,本发明为船厢升降过程事故工况积累经验,同时,为后续船厢升降过程事故工况中需采用的保护装置及方法的设计提供了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959637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11646341.0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船机主机机电联调试验方法,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通航建筑物领域。本发明所述升船机主机机电联调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调试试验前准备;(二)机架安装;(三)减速器安装;(四)卷筒安装;(五)高速驱动装置安装;(六)制动器系统安装;(七)单机调试试验;(八)同步轴安装;(九)主提升机整机系统的调试试验。升船机主机机电联调试验是升船机安装调试前中关键试验之一,主要目的是检验主提升系统各部件的装配尺寸和零部件的完整性、检验电气控制系统对机械系统和制动器系统的整体控制性能、检验主提升系统在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能。通过本发明方法,可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06907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1910108173.8
申请日:2019-02-02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船机船厢失水工况试验方法,属于升船机领域。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垂直升船机对事故工况试验无具体经验,还在不断探索中。本发明利用手动操作船厢充泄水系统进行船厢失水工况试验,通过开启泄水阀模拟船厢因船厢门关闭不到位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失水工况,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开启泄水阀的数量改变船厢失水速度,以便满足船厢失水试验的不同失水量工况。升船机船厢失水工况试验是升船机现场调试阶段的关键试验之一,主要目的是对升船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对事故工况应对进行全面检验,本发明为船厢升降过程事故工况积累经验,同时,为后续船厢升降过程事故工况中需采用的保护装置及方法的设计提供了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0407124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32399.5
申请日:2019-08-09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升船机卷筒上安全制动盘的定位及端面跳动调整方法,安全制动盘上设置有环形定位凸台,卷筒筒体的外表面有环形缺口,环形定位凸台和环形缺口为间隙配合,安全制动盘的定位方法为:首先将环形定位凸台装配至环形缺口上,两者为间隙配合;然后旋转安全制动盘使二号铰制孔与一号铰制孔一一对应,在二号铰制孔与一号铰制孔内放置抗剪套,随后利用高强度螺栓将安全制动盘和卷筒辐板连接在一起,至此完成安全制动盘径向和轴向的定位;安全制动盘端面跳动调整方法为:通过调节高强度螺栓的松紧来调整安全制动盘端面与卷筒辐板端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安全制动盘端面跳动的局部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09596376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811646341.0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船机主机机电联调试验方法,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通航建筑物领域。本发明所述升船机主机机电联调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调试试验前准备;(二)机架安装;(三)减速器安装;(四)卷筒安装;(五)高速驱动装置安装;(六)制动器系统安装;(七)单机调试试验;(八)同步轴安装;(九)主提升机整机系统的调试试验。升船机主机机电联调试验是升船机安装调试前中关键试验之一,主要目的是检验主提升系统各部件的装配尺寸和零部件的完整性、检验电气控制系统对机械系统和制动器系统的整体控制性能、检验主提升系统在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能。通过本发明方法,可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966936B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210485727.4
申请日:2012-11-26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品位废气余热回收的双效相变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烟道、对流换热器、相变换热器、相变换热汽包、上升管、下降管、连接管、相变换热汽包蒸汽出口管、相变换热汽包出水管和分流管,对流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置于烟道内,烟气入口、相变换热器、对流换热器和烟气出口依次排列;对流换热器包括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相变换热器包括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相变换热汽包蒸汽出口管和相变换热汽包出水管连接在相变换热汽包上,分流管的一端连接在换热器出水管上,另一端与下降管连接。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同时满足产生热水和蒸汽的双效技术要求,且控制性能较好,适应性较好,换热效率和强度高,有利于回收利用低品位废气余热。
-
公开(公告)号:CN102966936A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10485727.4
申请日:2012-11-26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品位废气余热回收的双效相变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烟道、对流换热器、相变换热器、相变换热汽包、上升管、下降管、连接管、相变换热汽包蒸汽出口管、相变换热汽包出水管和分流管,对流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置于烟道内,烟气入口、相变换热器、对流换热器和烟气出口依次排列;对流换热器包括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相变换热器包括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相变换热汽包蒸汽出口管和相变换热汽包出水管连接在相变换热汽包上,分流管的一端连接在换热器出水管上,另一端与下降管连接。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同时满足产生热水和蒸汽的双效技术要求,且控制性能较好,适应性较好,换热效率和强度高,有利于回收利用低品位废气余热。
-
公开(公告)号:CN115839813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1310213.5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杭州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升船机刚性梁防撞系统撞击试验方法及相关组件,包括:响应于目标升船机刚性梁的防撞系统处于工作挡船状态、液压油缸处于保压闭锁状态,控制试验船舶依次以预设最大撞击速度的不同比例撞击刚性梁;利用架设在航道上的自动跟踪式全站仪,测量试验船舶在每次撞击后的缓冲距离;利用均匀设置在升船机刚性梁顶部腹板、后部翼板上的应力传感器,测量每次撞击过程中刚性梁的应力分布;根据对刚性梁在每次撞击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确定刚性梁的形变规律;利用设置在液压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出油口处的压力传感器,测量每次撞击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载荷变化;基于缓冲距离、应力分布、形变规律、载荷变化,确定刚性梁防撞系统的防撞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