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764320B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210214331.6
申请日:2012-06-26
IPC: C07J21/00 , A61K31/7048 , A61K36/74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大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抗肿瘤应用。山大颜提取物由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将山大颜经乙醇或甲醇加热回流或渗滤提取,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经大孔树脂富集,甲醇-水洗脱,得到山大颜提取物。本发明的山大颜提取物可用于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和保健品,其效部位成分明确,毒性小,药理作用强,具有良好的药用前景;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2764320A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210214331.6
申请日:2012-06-26
IPC: A61K36/74 , A61P35/00 , C07J21/00 , A61K31/7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大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抗肿瘤应用。山大颜提取物由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将山大颜经乙醇或甲醇加热回流或渗滤提取,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经大孔树脂富集,甲醇-水洗脱,得到山大颜提取物。本发明的山大颜提取物可用于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和保健品,其效部位成分明确,毒性小,药理作用强,具有良好的药用前景;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573540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011390371.7
申请日:2020-12-02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IPC: C07D311/76 , C07D493/06 , C07D493/16 , A01N43/16 , A01N43/90 , A01P3/00 , C12P17/16 , C12P17/06 , C12P17/18 , C12R1/8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天然高分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类桔霉素二聚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从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GGF16‑1‑2分离得到9个桔霉素二聚体化合物,均由微生物分离得到,为天然产物。其中,化合物Ⅰ和化合II为本领域公开的首个碳桥接型1位氧化的7‑脱羧型桔霉素二聚体;化合物III为本领域公开的首个碳桥接型1位为亚甲基的7‑脱羧型桔霉素二聚体。本发明的桔霉素二聚体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抑菌活性,可应用于抗菌领域中,特别是在防治木瓜炭疽病中。
-
公开(公告)号:CN114394959A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2210091758.5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IPC: C07D403/06 , A61P35/00 , A61K31/49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二酮哌嗪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所述的二酮哌嗪衍生物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其中R1为氢、C1‑C4烷基或C2‑C3酰基;R2为氢、C1‑C4烷基或C2‑C3酰基;R3为甲醛基、甲醇基、甲腈基或本发明以海洋微生物来源二酮哌嗪代谢物CryD为原料,通过结构优化,获得了通过抑制Ang2/Tie2信号传导途径抗血管新生药物。
-
公开(公告)号:CN114394959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210091758.5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IPC: C07D403/06 , A61P35/00 , A61K31/49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二酮哌嗪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所述的二酮哌嗪衍生物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其中R1为氢、C1‑C4烷基或C2‑C3酰基;R2为氢、C1‑C4烷基或C2‑C3酰基;R3为甲醛基、甲醇基、甲腈基或#imgabs0#本发明以海洋微生物来源二酮哌嗪代谢物CryD为原料,通过结构优化,获得了通过抑制Ang2/Tie2信号传导途径抗血管新生药物。#imgabs1#
-
公开(公告)号:CN107550954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710840247.8
申请日:2017-09-18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
IPC: A61K36/19 , A61P25/16 , A61P25/28 , A61P9/10 , A61P25/00 , A61P21/00 , A61P25/02 , A61P27/02 , A61P27/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鳄嘴花在制备治疗或预防神经损伤药物中的应用及药物。鳄嘴花在制备治疗或预防神经损伤药物中的应用,神经损伤由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脑中风、tau蛋白病引起的。一种用于制备神经保护剂的药物,其包括鳄嘴花。鳄嘴花对中枢神经元逐渐发生变性、凋亡具有疗效。鳄嘴花的提取物或者药物具有保护神经元损伤,从而阻止或延迟神经细胞死亡的效果;能推迟发病时间或延缓病情的发展。鳄嘴花制备的药物能够细胞保持健康形态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该药物对于神经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362185B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710622052.6
申请日:2017-07-27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小花十万错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及药物。小花十万错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发明人发现小花十万错及其提取物能够保护神经元使其不受损伤,从而阻止或延迟神经细胞死亡。证实了原料含有小花十万错的药物能够使HT‑22神经细胞保持健康形态和增殖;说明小花十万错可以用于制备治疗或者预防中枢神经元逐渐发生变性、凋亡的药物中。
-
公开(公告)号:CN109439705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479937.6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用生物菌(Aspergillus sp.)的保藏号为GDMCC No.60476,通过本发明生物菌制备柳珊瑚酸的方法首次提供了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首次证实柳珊瑚酸的真正来源是由共附生微生物所产生,真正解决其来源问题;首次从培养基入手,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调控,观察富营养、生物转化对目标产物柳珊瑚酸产生的影响;首次从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分离得到柳珊瑚酸,证明了宿主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往往是其共附生、内生或其环境微生物产生的假说。
-
公开(公告)号:CN119241629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257571.3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广西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甾体‑吲哚生物碱杂合二聚体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制备抗肿瘤化疗药物增敏剂中的应用,首次从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大米培养基中制备得到甾体类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杂合类化合物,该化合物为自然界中首次发现的新骨架化合物。首次发现该类杂合物具有Tdp1抑制活性,可作为酪氨酸‑DNA磷酸二酯酶1(Tdp1)抑制剂应用。首次发现了该类杂合物对肿瘤化疗药物拓扑替康TPT的化疗增敏活性,为开发新型天然抗肿瘤联用抑制剂提供药源分子和数据支撑,对海洋曲霉属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9439705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1811479937.6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用生物菌(Aspergillus sp.)的保藏号为GDMCC No.60476,通过本发明生物菌制备柳珊瑚酸的方法首次提供了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首次证实柳珊瑚酸的真正来源是由共附生微生物所产生,真正解决其来源问题;首次从培养基入手,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调控,观察富营养、生物转化对目标产物柳珊瑚酸产生的影响;首次从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分离得到柳珊瑚酸,证明了宿主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往往是其共附生、内生或其环境微生物产生的假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