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压入水缩比实验中回收托架的缓冲装置及其缓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8974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839529.8

    申请日:2023-12-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减压入水缩比实验中回收托架的缓冲装置及其缓冲方法,属于入水试验技术领域。解决了减压入水缩比试验时,托架破碎件对试验造成干扰、采用不同托架调速成本高、发射成本高以及实际发射时高速气流对试验造成影响、避免用电磁弹射减压环境(为了满足缩比试验的空泡数)、高潮湿环境,电容、高压电路等工况时危险系数高的问题。本发明具体为一种能在减压入水缩比试验时,无损回收航行体托架及捕获器、能封隔在减压入水缩比试验时推动航行体出筒的尾气以及能利用低压推动航行体产生较高的速度,并可以精准调控的缓冲装置。本发明的整个装置与发射筒高度贴合,缓冲装置内径满足航行体发射需求,缓冲效果好。

    一种惯组位置及舵角可调的入水模型

    公开(公告)号:CN11748550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849410.9

    申请日:2023-12-29

    Abstract: 一种惯组位置及舵角可调的入水模型,属于入水试验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航行体入水模型中惯组的安装位置及舵角调节不便的问题。包括外壳组件及设置在外壳组件内的调节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航行体头部、头部连接件、航行体舱段及航行体尾部,航行体头部与头部连接件固接,且压力传感器固装在航行体头部与头部连接件之间,通过更换具有不同倾斜角度非圆形孔的舵角调节板,来实现舵角的调节,进而可以测量多种条件下的入水实验数据。通过螺纹杆实现头部连接件、航行体舱段及航行体尾部之间的连接,通过锁紧螺母将整个航行体轴向拉紧。

    一种惯组位置及舵角可调的入水模型

    公开(公告)号:CN11748550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311849410.9

    申请日:2023-12-29

    Abstract: 一种惯组位置及舵角可调的入水模型,属于入水试验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航行体入水模型中惯组的安装位置及舵角调节不便的问题。包括外壳组件及设置在外壳组件内的调节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航行体头部、头部连接件、航行体舱段及航行体尾部,航行体头部与头部连接件固接,且压力传感器固装在航行体头部与头部连接件之间,通过更换具有不同倾斜角度非圆形孔的舵角调节板,来实现舵角的调节,进而可以测量多种条件下的入水实验数据。通过螺纹杆实现头部连接件、航行体舱段及航行体尾部之间的连接,通过锁紧螺母将整个航行体轴向拉紧。

    一种高速入水航行体的浮潜式水下拦截防护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81105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021195.8

    申请日:2024-07-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行体高速入水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入水航行体的浮潜式水下拦截防护系统,包括:主体,主体为一端开口的框架结构,主体的两侧壁上设有钢丝网;防护层结构,设于主体上;第一充气结构和第二充气结构,第一充气结构设于主体的侧壁,第二充气结构设于主体的底部,第一充气结构和第二充气结构均用于调节主体的水深位置;挡板,设于主体的一端部,且位于开口的下方。该高速入水航行体的浮潜式水下拦截防护系统,通过多层防护结构的设计,在指定位置进行模型拦截,并可保护池壁和平台,不与池壁和平台产生刚性连接关系;可实现在室内水池实验条件下水下拦截各种工况下的高速入水航行体,保护池壁、周边设备及航行体本身。

    在减压入水缩比实验中回收托架的缓冲装置及其缓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8974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839529.8

    申请日:2023-12-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减压入水缩比实验中回收托架的缓冲装置及其缓冲方法,属于入水试验技术领域。解决了减压入水缩比试验时,托架破碎件对试验造成干扰、采用不同托架调速成本高、发射成本高以及实际发射时高速气流对试验造成影响、避免用电磁弹射减压环境(为了满足缩比试验的空泡数)、高潮湿环境,电容、高压电路等工况时危险系数高的问题。本发明具体为一种能在减压入水缩比试验时,无损回收航行体托架及捕获器、能封隔在减压入水缩比试验时推动航行体出筒的尾气以及能利用低压推动航行体产生较高的速度,并可以精准调控的缓冲装置。本发明的整个装置与发射筒高度贴合,缓冲装置内径满足航行体发射需求,缓冲效果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