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122543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358738.5
申请日:2021-04-0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12N15/115 , G01N33/57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Sialic acid‑binding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15,Siglec‑15)蛋白的核酸适配体,所述的核酸适配体包括如SEQ IDNO:1至SEQ ID NO:7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本发明的核酸适配体能够提供Siglec‑15蛋白的快速、精准检测,同时适配体能够阻断其与T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恢复T细胞增殖活性,从而使得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正常化,且不会引起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Siglec‑15核酸适配体可作为药物用于肿瘤微环境高表达Siglec‑15的癌症,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核酸药物,可能对抗PD‑L1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效,进而补充现有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13070107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203290.X
申请日:2021-02-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精准组装单微粒的微流控芯片及单微粒组装方法。所述微流控芯片结构包括通道层和封闭层。其中通道层结构包含两条并行独立的通道,分别含有捕获通道、环形旁路、组装腔室。其操作步骤包括:(1)进行单微粒的捕获(2)通过反向通溶液,转移单微粒到组装腔体(3)经过多次的捕获和转移,实现多细胞的组装。该芯片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可以实现高效的单细胞捕获,通过流体流向的控制,操纵单微粒的组装,经过多次重复捕获和组装,即可实现精准的单微粒组装。该发明可应用于单细胞RNA测序、单细胞共培养、细胞分泌蛋白检测、单细胞相互作用分析等研究应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3070107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110203290.X
申请日:2021-02-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精准组装单微粒的微流控芯片及单微粒组装方法。所述微流控芯片结构包括通道层和封闭层。其中通道层结构包含两条并行独立的通道,分别含有捕获通道、环形旁路、组装腔室。其操作步骤包括:(1)进行单微粒的捕获(2)通过反向通溶液,转移单微粒到组装腔体(3)经过多次的捕获和转移,实现多细胞的组装。该芯片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可以实现高效的单细胞捕获,通过流体流向的控制,操纵单微粒的组装,经过多次重复捕获和组装,即可实现精准的单微粒组装。该发明可应用于单细胞RNA测序、单细胞共培养、细胞分泌蛋白检测、单细胞相互作用分析等研究应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294899B
公开(公告)日:2017-07-18
申请号:CN201510831446.3
申请日:2015-11-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8F120/32 , C08F8/44 , C08F8/32
Abstract: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微球的合成及表面改性方法,涉及一种固相载体表面改性方法。1)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偶氮二异丁腈、单体GMA加入装有乙醇和水混合溶剂的容器中,抽真空,充氮气,回流反应后,得乳白色液体;2)将步骤1)所得乳白色液体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呈白色固体粉末的PGMA微球;3)将步骤2)所得PGMA微球加入乙二胺和去离子水中回流反应,离心洗涤,干燥,得呈白色固体粉末的PGMA‑NH2微球;4)将步骤3)所得PGMA‑NH2微球加入两性离子羧基甜菜碱的甲醇溶剂中反应,离心洗涤,干燥,即得呈固体粉末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微球。分散性好,反应条件温和,对微球的形貌影响较小,操作简便,反应成本低廉。
-
公开(公告)号:CN105294899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510831446.3
申请日:2015-11-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8F120/32 , C08F8/44 , C08F8/32
Abstract: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微球的合成及表面改性方法,涉及一种固相载体表面改性方法。1)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偶氮二异丁腈、单体GMA加入装有乙醇和水混合溶剂的容器中,抽真空,充氮气,回流反应后,得乳白色液体;2)将步骤1)所得乳白色液体离心洗涤,干燥后,得呈白色固体粉末的PGMA微球;3)将步骤2)所得PGMA微球加入乙二胺和去离子水中回流反应,离心洗涤,干燥,得呈白色固体粉末的PGMA-NH2微球;4)将步骤3)所得PGMA-NH2微球加入两性离子羧基甜菜碱的甲醇溶剂中反应,离心洗涤,干燥,即得呈固体粉末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微球。分散性好,反应条件温和,对微球的形貌影响较小,操作简便,反应成本低廉。
-
公开(公告)号:CN101921353A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1010290388.5
申请日:2010-09-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8F112/08 , C08F2/08 , B01J13/14
Abstract: 一种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方法。涉及聚苯乙烯,提供一种粒径可控,单分散性良好的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方法。所述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方法包括:在稳定剂中加入有机溶剂,得溶液A;在引发剂中加入苯乙烯,得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得混合液。将混合液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至少再加入1次由引发剂和苯乙烯组成的热溶液,继续反应,将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液离心,弃上清液,将沉淀洗涤,干燥,即得聚苯乙烯微球。可以合成出粒径可控,单分散性良好的聚苯乙烯微球。
-
公开(公告)号:CN107904163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317820.3
申请日:2017-12-1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微流控技术的全自动单颗粒/单细胞捕获芯片及其应用,包括具有多层图案的数字微流控芯片和集成电路两部分。所述的具有多层图案的数字微流控芯片由上、下极板两部分组成。上极板使用疏水化的导电玻璃作为地电极,集成电路作为数字微流控电路控制系统。本芯片可全自动捕获单颗粒/单细胞,操纵简单快速,且捕获效率高。样品能够实现无损回收,尤其适用于稀有样本。可通过程序控制实现捕获单元的连续复杂平行操纵,且无交叉污染,如对单颗粒的隔离、偶联、检测;对单细胞的隔离、培养、核酸扩增等,可广泛应用于单颗粒检测和单细胞分析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149613B
公开(公告)日:2017-06-16
申请号:CN201510616658.X
申请日:2015-09-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片状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柠檬酸钠存在下,利用冰水配制的硼氢化钠溶液还原硝酸银,形成银种子溶液;(2)按3~5:3~5:1~3:1~3:27~30:9~12的体积比量取对二苯酚溶液、柠檬酸钠缓冲液、上述银种子溶液、DNA溶液、水和硝酸银溶液;(3)将对二苯酚溶液、柠檬酸钠缓冲液、上述银种子溶液、DNA溶液和水充分混合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在20~24℃下避光生长12~14h,即得所述片状银纳米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此法生物相溶性好、通用性强,为片状银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和生物医学的应用中提供新的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05149613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616658.X
申请日:2015-09-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片状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柠檬酸钠存在下,利用冰水配制的硼氢化钠溶液还原硝酸银,形成银种子溶液;(2)按3~5:3~5:1~3:1~3:27~30:9~12的体积比量取对二苯酚溶液、柠檬酸钠缓冲液、上述银种子溶液、DNA溶液、水和硝酸银溶液;(3)将对二苯酚溶液、柠檬酸钠缓冲液、上述银种子溶液、DNA溶液和水充分混合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在20~24℃下避光生长12~14h,即得所述片状银纳米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此法生物相溶性好、通用性强,为片状银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和生物医学的应用中提供新的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1680421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311034959.2
申请日:2023-08-1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12Q1/6869 , C40B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三组学共建库方法,基于采用lift‑off工艺制成的数字微流控芯片进行。本发明首次实现基于数字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DNA甲基化与转录组联合测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低成本、高数据质量的优势,解决了现有单组学分析方法单细胞捕获困难、细胞质‑细胞核分离困难、操作繁琐、易污染、成本高昂的难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