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89865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858093.6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核蒸汽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蒸汽供应管路、第一蒸汽支路、第二蒸汽支路、温差发电器、冷凝器和排出管路,所述蒸汽供应管路的出口分别与第一蒸汽支路和第二蒸汽支路连通;所述第一蒸汽支路上沿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温差发电旁路阀和蒸汽管板;所述温差发电器的热端与蒸汽管板紧贴;所述第二蒸汽支路上沿蒸汽流动方向依次配置有冷凝旁路阀和冷凝器;所述第一蒸汽支路的出口和第二蒸汽支路的出口均与排出管路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与冷凝器并联的温差发电器,作为冷凝器的备份系统,充当系统的最终热阱,满足多样性设计准则,在冷凝器出现故障无法实现冷凝时,可通过本发明排出热量,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2037937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010927839.5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21C7/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快中子反应堆栅格式控制鼓装置,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装于堆芯外围的内反射层、栅格式控制鼓和外反射层,以及用于驱动栅格式控制鼓的驱动电机;内反射层为筒形栅格状,且位置固定;外反射层为完整的筒形,且位置固定;栅格式控制鼓为筒形栅格状,能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一定角度,以调节吸收栅格与内反射层的反射栅格之间的重叠面积,改变反射回堆芯的泄露中子数量,从而实现对反应性的控制。本发明装置占据的轴向空间小,符合小型化设计需求;吸收栅格没有轴向位移,不会造成堆芯轴向功率分布不均;吸收栅格以堆芯中轴呈中心对称,对由径向温度梯度导致的材料膨胀适应性好,不易因形变卡死。
-
公开(公告)号:CN113806987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130307.X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06F30/23 , G06F30/15 , G06F111/0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动力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推进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及电子设备。通过以轴系传动效率为重点,兼顾提高轴系校中质量、改善振动特性为目标开展多目标综合优化分析,能够降低轴系功耗,同时兼顾提高轴系校中质量、改善振动特性;通过建立推力轴承摩擦功耗、径向轴承摩擦功耗、密封摩擦功耗以及转轴摩擦功耗的计算模型,能够准确高效地计算推进系统的传动效率;通过采用有限差法和数学归纳,使得摩擦功耗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且能有效降低摩擦功耗的计算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345610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498278.6
申请日:2021-05-08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本热管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热管、主换热器、热管换热器、余热排出换热器和储水箱,热管的一端位于反应堆堆芯内,热管的另一端位于热管换热器,热管的中部与主换热器连接,热管换热器内冷却水通道通过管道与余热排出换热器连接,余热排出换热器放置于储水箱的水中,储水箱的箱体可向外散热,当主换热器工作时,热管的冷凝段位于主换热器内;当主换热器不工作时,热管的冷凝段位于热管换热器内。本发明公开的热管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即使发生全部电源丧失事故后,不依赖外部电源和人员干预,可实现堆芯余热的顺利导出,从而维持堆芯内的温度和压力在正常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4743697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292557.1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21C15/18 , G21C15/25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通海冷却无时限热管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反应堆堆芯、热管、主换热器和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所述热管内置有冷却剂工质,热管的蒸发段伸入反应堆堆芯内,与反应堆堆芯相连;热管的冷凝段穿过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和主换热器,与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和主换热器相连;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的冷源入口与进水管路的出口连通;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的冷源出口与出水管路的入口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停堆后系统依靠热管蒸发段将热量传递到热管冷凝段,热管冷凝段通过余热排出换热器将热量传递到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海水侧,依靠海水入口和海水出口高度差与密度差形成自然循环流动,实现了无时限非能动余热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13806987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111130307.X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06F30/23 , G06F30/15 , G06F111/0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动力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推进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及电子设备。通过以轴系传动效率为重点,兼顾提高轴系校中质量、改善振动特性为目标开展多目标综合优化分析,能够降低轴系功耗,同时兼顾提高轴系校中质量、改善振动特性;通过建立推力轴承摩擦功耗、径向轴承摩擦功耗、密封摩擦功耗以及转轴摩擦功耗的计算模型,能够准确高效地计算推进系统的传动效率;通过采用有限差法和数学归纳,使得摩擦功耗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且能有效降低摩擦功耗的计算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5187036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767412.2
申请日:2022-06-30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海洋核能装备的核安全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海洋核能装备的核安全评价指标参数;2)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总体核安全评价指标和系统核安全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设置;3)分别计算总体核安全评价结果和系统核安全评价结果;4)根据总体核安全评价结果和系统核安全评价结果计算获得海洋核能装备核安全的评价结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适用于海洋核能装备核安全指标体系,作为核安全设计和评价的依据,能有效提升核安全设计和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更有利于保障核安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42166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10701807.8
申请日:2021-06-24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21C15/18 , G21C15/25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装备热管式耐压壳体共形余热排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耐压壳体和安设在耐压壳体内的反应堆以及安设在反应堆内的堆内换热器,在堆内换热器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有热侧管和回流管,所述热侧管和回流管分别伸出反应堆外,两者通过耐压壳体共形段相连,所述耐压壳体共形段贴合耐压壳体内壁从上向下布置,在耐压壳体外设有一层轻壳体,两者之间由液体填充。本发明提出一种壳体共形的余热排出系统方案,采用热传输效能高、压降小的非能动式的热管技术,同时将外侧布置环形肋板的耐压壳体作为热阱换热器,一方面加强了反应堆舱室的结构性能,同时还满足余热排出系统热量传输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037937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927839.5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21C7/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快中子反应堆栅格式控制鼓装置,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装于堆芯外围的内反射层、栅格式控制鼓和外反射层,以及用于驱动栅格式控制鼓的驱动电机;内反射层为筒形栅格状,且位置固定;外反射层为完整的筒形,且位置固定;栅格式控制鼓为筒形栅格状,能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一定角度,以调节吸收栅格与内反射层的反射栅格之间的重叠面积,改变反射回堆芯的泄露中子数量,从而实现对反应性的控制。本发明装置占据的轴向空间小,符合小型化设计需求;吸收栅格没有轴向位移,不会造成堆芯轴向功率分布不均;吸收栅格以堆芯中轴呈中心对称,对由径向温度梯度导致的材料膨胀适应性好,不易因形变卡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