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59758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1128769.2
申请日:2022-09-16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组件,其为工作流体提供了两个流动路径:在第一流动路径中,工作流体从电磁阀组件的外部沿着电磁阀组件的轴向方向贯穿通流组件流到内壳的内壳空间中,流经第二流道,继而流到第一流道中,并最终离开电磁阀组件;以及在第二流动路径中,工作流体从电磁阀组件的外部通过通流组件的第三流道流到内壳空间中,继而流到第一流道,并最终离开电磁阀组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设置有上述电磁阀组件的外置式电控减振器。利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结构,能够使得该外置式电控减振器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阻尼力调节范围增大、调节能力增强且响应灵敏度得以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304792A
公开(公告)日:2017-10-31
申请号:CN201610260012.7
申请日:2016-04-25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汽车底盘衬套、悬架及汽车,所述汽车底盘衬套包括:内芯管;外套管,位于所述内芯管外,且与所述内芯管同轴设置;粘结层,位于所述内芯管和外套管之间;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内芯管和外套管之间,所述弹性元件至少部分埋设在所述粘结层内,在所述衬套受到径向挤压时,所述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形变。本发明通过在汽车底盘衬套中加入弹性元件,使得衬套在受到径向挤压时,汽车底盘衬套中的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元件因形变产生抵抗外部径向挤压的作用力,缓和内芯管和外套管之间的冲击,根据加入衬套中的弹性元件的刚度大小,可以在不改变衬套结构的前提下,有效的增加或减小衬套的刚度,实现汽车底盘衬套刚度变化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6907422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510979492.8
申请日:2015-12-23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9/532 , F16F9/3207
Abstract: 一种电流变液减振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单元、ECU及汽车;其中电流变液减振器包括:活塞,及设于活塞上的活塞杆;工作腔,活塞将所述工作腔分为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所述上工作腔和所述下工作腔中填充有巨电流变液;阻尼通道,所述阻尼通道分别与所述上工作腔、所述下工作腔连通;所述巨电流变液能够从所述上工作腔流过所述阻尼通道后流向所述下工作腔;或者,所述巨电流变液能够从所述下工作腔流过所述阻尼通道后流向所述上工作腔;所述阻尼通道通过导线和电源相连。电流变液减振器在相对较低的电压下即可获得较大的阻尼力调试范围;阻尼力变化随电压变化呈近视线性变化,便于控制;同时,对阻尼通道的间隙要求低,不易被击穿、堵塞。
-
公开(公告)号:CN11796773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311006.1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置式电控减振器的阀芯组件。该阀芯组件包括:分别用于在复原行程和压缩行程期间对阻尼力进行调控的第一和第二组件单元;主布线通道,用于穿设为第二组件单元供电的供电线缆;设置在第二组件单元内的主流通道,用于允许来自第一组件单元的工作流体从中流过;活塞组件,其包括仅在复原行程期间允许工作流体从活塞组件的面向第二组件单元的第一侧流到与之相反的第二侧的复原通道和仅在压缩行程期间允许工作流体从活塞组件的第二侧流到其第一侧的压缩通道。本发明的能够实现在电控减振器工作的复原行程与压缩行程期间分别使用不同的电磁阀组件来调控其所提供的阻尼力。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阀芯组件的内置式电控减振器。
-
公开(公告)号:CN11597812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111205510.9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控减振器的补偿阀结构,包括阀杆(11),以及固定套装所述阀杆(11)的阀体(12)和支撑阀片(13),所述阀体(12)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通孔(12a),还包括套装所述阀杆(11),并位于所述阀体(12)和所述支撑阀片(13)之间的补偿组件,所述补偿组件包括第一补偿片(14)和弹性件,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补偿片(14)受到所述弹性件的压紧力与所述阀体(12)相贴合,并封堵所述通孔(12a)的对应端部,所述弹性件靠近所述支撑阀片(13)一端的刚度大于所述弹性件靠近所述第一补偿片(14)一端的刚度。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电控减振器。本发明有效提高电控减振器的力值调节带宽,优化震动异响,提高乘客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834508A
公开(公告)日:2020-02-25
申请号:CN201810935611.3
申请日:2018-08-16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G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防侧倾稳定装置,所述防侧倾稳定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两者均包括推杆、有杆腔和无杆腔;还包括第一油气室和第二油气室,两者均一侧填充液压油、另一侧填充压缩气体;所述第一油气室的液压油侧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有杆腔以及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室的液压油侧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以及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所述防侧倾稳定装置还配合设置调压管路以及调压阀件或者仅设置调压阀件,以调节所述第一油气室和所述第二油气室的压缩气体侧压强。本发明提供的防侧倾稳定装置便于布置,且符合汽车的通用化、轻量化设计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907422B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510979492.8
申请日:2015-12-23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电流变液减振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单元、ECU及汽车;其中电流变液减振器包括:活塞,及设于活塞上的活塞杆;工作腔,活塞将所述工作腔分为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所述上工作腔和所述下工作腔中填充有巨电流变液;阻尼通道,所述阻尼通道分别与所述上工作腔、所述下工作腔连通;所述巨电流变液能够从所述上工作腔流过所述阻尼通道后流向所述下工作腔;或者,所述巨电流变液能够从所述下工作腔流过所述阻尼通道后流向所述上工作腔;所述阻尼通道通过导线和电源相连。电流变液减振器在相对较低的电压下即可获得较大的阻尼力调试范围;阻尼力变化随电压变化呈近视线性变化,便于控制;同时,对阻尼通道的间隙要求低,不易被击穿、堵塞。
-
公开(公告)号:CN117621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210983128.9
申请日:2022-08-16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G17/015 , B60G17/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悬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以首先获取车辆的行驶状态参数以及用户自定义设置的车辆的悬架性能参数,行驶状态参数能够表示车辆当前的行驶情况,悬架性能参数是用户自定义设置的,能够表示用户对悬架性能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基于行驶状态参数和悬架性能参数这两个维度的参数,确定悬架的阻尼可调减振器的目标控制电流,最后根据目标控制电流对阻尼可调减振器进行控制,以调节悬架性能。可见,用于控制阻尼可调减振器的目标控制电流是根据行驶状态参数和悬架性能参数这两个维度的参数确定出的,故在此目标控制电流的控制下对悬架性能进行调节后,能够使得调节后的悬架性能满足用户对悬架性能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740441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804602.7
申请日:2022-07-08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置式电控减振器的阀芯组件和包括其的内置式电控减振器。该阀芯组件包括阀芯护套、电磁阀组件、通流组件和活塞组件。通流组件包括浮动活塞和接收并允许其沿轴向方向移动的阀体。浮动活塞在轴向方向上受到的充满该阀芯组件的工作流体的相向推力为零。设置在阀体中的流体通道和浮动活塞的周向凹槽构成了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动路径。浮动活塞的轴向移动可同时改变流动路径在阀体与浮动活塞的交界面处的通流截面的大小。工作流体在阀芯组件的复原行程和压缩行程期间都从同一流动路径流过。本发明的内置式电控减振器的整体结构相对紧凑,且增大了所提供的阻尼力的范围,故而提高了其调节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476561A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510535370.X
申请日:2015-08-27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G21/073 , B60G21/055
Abstract: 一种汽车用防侧倾稳定装置、悬架系统及汽车,其中汽车用防侧倾稳定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分别用于安装在左车轮内侧、右车轮内侧;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推杆、底端其中之一与簧上质量连接,另一与簧下质量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推杆、底端其中之一与簧上质量连接,另一与簧下质量连接;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油气室和第二油气室,所述第一油气室和第二油气室的下部为液压油、上部为压缩气体。当左轮和右轮跳动幅度不一致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内的推杆向车身施加了不同方向的力,不同方向的力产生了一个抗车身侧倾的力矩,妨碍了车身进一步侧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