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醇酸酯类塑料的降解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2605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210554763.5

    申请日:2022-05-1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聚醇酸酯类塑料的降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聚醇酸酯类塑料与醇解试剂混合得到混合液;其中,聚醇酸酯类塑料与醇解试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0‑120):1mg/ml;(2)向混合液中加入催化剂α‑MoC,在封闭的保护气气氛下,经加氢脱氧反应得到烷基酯类化合物;其中,催化剂与聚醇酸酯类塑料的质量比为1:(2‑20),保护气的压强为0.1‑5MPa,加氢脱氧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20‑240℃、反应时间为8‑120h。采用以上步骤对聚醇酸酯类塑料进行降解,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的催化加氢脱氧过程,将聚醇酸酯类塑料定向转化为相应的烷基酯类化合物,很好地解决了聚醇酸酯类塑料的降解和转化问题。

    一种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55472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210802648.5

    申请日:2022-07-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聚合物溶于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分散相;(2)将两亲性有机溶剂与水混合,作为连续相;(3)在无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分散相以微液珠形式分散在连续相中,通过溶剂扩散使微液珠脱溶剂,得到所述聚合物微球。本发明不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剂,而且溶剂可回收利用,本发明消除了表面活性剂和高毒性有机溶剂对制备过程和微球产品质量的影响,避免了有机溶剂引起的环境污染。本发明微液珠固化过程快速,可制备不同聚合物微球、磁性微球、彩色微球、多孔微球、荧光微球、药物负载微球、双面神微球等,微球大小和表面形貌可控。

    一种钴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417623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247642.0

    申请日:2023-03-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钴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硼源和含氮碳源混合,热解得到含硼氮化物;(2)将所述含硼氮化物、钴源、螯合剂和醇类溶剂混合,热解得到所述钴基催化剂。本发明通过硼源和螯合剂对钴基催化剂实现了硼氮共掺杂,硼源有效调节了钴的电子结构,螯合剂既能增加碳载体中的氮含量,还能抑制钴纳米颗粒的团聚,通过硼源和螯合剂的协同作用将钴纳米颗粒负载在硼氮共掺杂的碳载体上,不仅在钴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成了钴氮硼活性位点,还有效提高了活性位点的含量,使得钴基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应用于电池领域能提供较大的功率密度;此方法制备步骤简单,操作方便,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模块化双相变复合热控系统装置及换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61860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011229459.0

    申请日:2020-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双相变复合热控系统装置及换热方法,所述的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相变储热模块和真空闪蒸换热模块;相变储热模块内设置有储热材料,以及至少一个插入相变储热模块的蒸发管组;真空闪蒸换热模块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蒸发管组连接的冷凝管组,壳体内顶部设置有雾化组件。所述的换热方法包括:热流体与储热材料进行换热,储热材料升温储热后,并对蒸发管组内的换热介质加热,加热后的换热介质进入真空闪蒸换热模块中的冷凝管,雾化组件向壳体内喷入有机工质对冷凝管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换热介质回流至蒸发管组。本发明通过相变储热、热管换热和真空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相结合,具有换热效率高等特点。

    一种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904634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110068214.2

    申请日:2021-01-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通过前驱体溶液聚合反应得到,所述前驱体溶液包括聚乙二醇基聚合物、锂盐电解质溶液和引发剂的组合物;所述聚乙二醇基聚合物选自甲氧基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和/或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所述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通过引入含有可固化结构单元的聚乙二醇基聚合物,在内部形成致密稳定的三维交联网络,解决了漏液和短路的问题,使其体积电阻率低,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柔韧性、机械强度和循环稳定性,而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能够充分满足高性能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要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