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61860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011229459.0
申请日:2020-11-06
Applicant: 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双相变复合热控系统装置及换热方法,所述的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相变储热模块和真空闪蒸换热模块;相变储热模块内设置有储热材料,以及至少一个插入相变储热模块的蒸发管组;真空闪蒸换热模块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蒸发管组连接的冷凝管组,壳体内顶部设置有雾化组件。所述的换热方法包括:热流体与储热材料进行换热,储热材料升温储热后,并对蒸发管组内的换热介质加热,加热后的换热介质进入真空闪蒸换热模块中的冷凝管,雾化组件向壳体内喷入有机工质对冷凝管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换热介质回流至蒸发管组。本发明通过相变储热、热管换热和真空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相结合,具有换热效率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178645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011051777.2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系统装置及其工艺方法,所述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包括位于内部中心区域的至少一个中心储热体,以及位于内部底端的异形储热模块;所述的储热式垃圾发酵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焚烧炉、灰渣换热装置和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垃圾焚烧炉产生的灰渣进入灰渣换热装置对换热介质加热,换热介质进入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对垃圾加热发酵;所述工艺方法包括:垃圾焚烧炉产生的高温灰渣进入灰渣换热装置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换热介质进入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内对垃圾进行热交换发酵。本发明能够使发酵装置内保持较高且稳定的温度分布,从而缩短垃圾发酵周期、提高发酵后垃圾热值以及减小发酵装置占地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2413753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011324458.4
申请日:2020-11-23
Applicant: 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级联储能式复合制冷除湿一体化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所述的系统装置包括循环连接的基站房、除湿单元和降温单元,所述的降温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空冷装置、储冷装置和机械制冷装置;所述的除湿单元包括除湿装置和再生装置;所述基站房内气体依次流经除湿单元和降温单元,除湿降温后回流至基站房。所述的控制方法包括:根据基站房内排出气体的湿度和环境温度,控制气体进入除湿装置除湿,以及进入降温单元采用空冷装置、储冷装置和机械制冷装置进行降温,降温除湿后的气体回流至基站,对基站房进行冷却。本发明实现自然冷能的最大化应用,大幅降低基站房空调系统的电量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9393740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624643.3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大温差工业余热并生产蒸汽的气体压缩式热泵装置系统及方法,所述气体压缩式热泵装置系统包括沿气体工质流动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若干级压缩组件、回热装置、膨胀装置和换热装置;以与所述回热装置的第一气体工质出口相连接的压缩组件为第一级;以与所述回热装置的第二气体工质进口相连接的压缩组件为最后一级;所述压缩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装置与中间冷却装置;若干级所述中间冷却装置均设置有第一换热流体通道,第一级中间冷却装置设置有蒸汽出口。通过设置若干级压缩组件,实现近似等温的气体压缩与高品位热量输出,结合利用大温差低品位工业余热作为换热装置的变温热源,实现高温泵热效应,进而获得工业所需的高温蒸汽。
-
公开(公告)号:CN11860236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22518.X
申请日:2024-06-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耦合多级储热的固体颗粒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流态化回收单元、电热联供单元和电冷联供单元,流态化单元包括流化床主体、气固分离器、气液换热器和无机储热装置,电热联供单元包括第一发电单元、第一冷凝器、第一混合器、供热回水管路和供热给水管路,电冷联供单元包括发生器、气液分离器、有机储热装置、第二发电单元、第二冷凝器、液液换热器和第二混合器,发生器中设有喷淋管、第二换热管和储热管。本发明通过将固体流态化技术和多级储热技术相结合,将宽粒径范围的高温固体颗粒余热根据粒径不同实现分级回收,并通过设置与余热温度相匹配的多级储热装置,实现热量的高效存储,同时解决回收热量的稳定输出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6234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05292.2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动飞灰储热协同发电供热的机组灵活性提升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发电单元、高温换热单元、低温换热单元和供热供电单元;高温换热单元包括高温换热设备和低温储料设备,高温换热设备内设第一换热管束,其入口和出口与锅炉的蒸汽系统相连;低温换热单元包括低温换热设备和高温储料设备,低温换热设备内设第二换热管束,其入口和出口与供热供电单元相连。本发明以流动飞灰颗粒为储热介质实现高品位热量的跨时空传递‑转移和存储,通过高温、低温换热单元的设置,在发电量过剩时将蒸汽热量转移到飞灰颗粒中,在发电量不足时将储存的热量重新转换成电和热,实现火电机组的快速调峰和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720188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1002313.7
申请日:2021-08-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热球短距离储热输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所述储热输热系统包括储热单元、输送单元、释热单元以及储热球;所述储热单元和释热单元通过所述输送单元相连;所述储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腔、出口气流腔以及入口气流腔;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输送管路和链条传动机构;所述释热单元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以及出口气流腔和入口气流腔;所述储热输热系统具有日储释热循环利用率高的优势,避免了采用传统储热车辆的高额运行费用及驾驶人员成本,提高了移动储热利用的综合经济性,适用于工业余废热利用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36186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229459.0
申请日:2020-11-06
Applicant: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双相变复合热控系统装置及换热方法,所述的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相变储热模块和真空闪蒸换热模块;相变储热模块内设置有储热材料,以及至少一个插入相变储热模块的蒸发管组;真空闪蒸换热模块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蒸发管组连接的冷凝管组,壳体内顶部设置有雾化组件。所述的换热方法包括:热流体与储热材料进行换热,储热材料升温储热后,并对蒸发管组内的换热介质加热,加热后的换热介质进入真空闪蒸换热模块中的冷凝管,雾化组件向壳体内喷入有机工质对冷凝管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换热介质回流至蒸发管组。本发明通过相变储热、热管换热和真空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相结合,具有换热效率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178645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051777.2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系统装置及其工艺方法,所述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包括位于内部中心区域的至少一个中心储热体,以及位于内部底端的异形储热模块;所述的储热式垃圾发酵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焚烧炉、灰渣换热装置和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垃圾焚烧炉产生的灰渣进入灰渣换热装置对换热介质加热,换热介质进入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对垃圾加热发酵;所述工艺方法包括:垃圾焚烧炉产生的高温灰渣进入灰渣换热装置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换热介质进入储热式垃圾发酵装置内对垃圾进行热交换发酵。本发明能够使发酵装置内保持较高且稳定的温度分布,从而缩短垃圾发酵周期、提高发酵后垃圾热值以及减小发酵装置占地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08757056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455536.0
申请日:2018-05-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天然气压差驱动发电系统,包括:压差驱动模块、发电驱动模块和发电机;压差驱动模块的输入端与高压管线连接,输出端与低压管线连接,用于通过压差驱动模块内的天然气膨胀机将高压天然气降压为低压天然气;天然气膨胀机与发电驱动模块连接,用于为发电驱动模块提供压力能;发电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接入空气,用于通过压力能将空气压缩成高压空气;发电驱动模块与发电机连接,用于通过高压空气的压力能和热能驱动发电机转动;发电驱动模块还与压差驱动模块连接,用于通过高压空气的热能为低压天然气升温。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解决现有的通过天然气管网余压发电的方式能耗较大,发电效率低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