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JPEG图像的基于多直方图修改的高容量可逆数据隐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84080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334796.5

    申请日:2022-1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JPEG图像的基于多直方图修改的高容量可逆数据隐藏的方法,包括:(1)通过量化的DCT系数计算总体平滑度并生成若干个直方图;(2)每个直方图中选择多对扩展容器进行二进制秘密信息的嵌入;(3)通过动态规划的思想多次迭代确定并保存扩展容器的最优解;(4)将嵌入修改后的量化DCT系数通过DCT的逆变换生成含水印的JPEG图像。本发明在JPEG图像不被攻击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提取水印信息并还原完成的JPEG图像,用于数据完整性、真实性认证,降低参数的计算复杂度。

    一种可变形的足端机构
    8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07900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0901254.5

    申请日:2022-07-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一种可变形的足端机构,包括动力机、螺纹杆、螺纹柱推动杆、滑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足底板、第二足底板、第一四分之一球形足端和第二四分之一球形足端。动力机通过螺纹杆、螺纹柱推动杆、滑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传动,可以控制第一足底板、第二足底板、第一四分之一球形足端和第二四分之一球形足端的收缩和展开,从而形成足端不同的形态。本发明的足端机构具有半球形态和展开形态,可以和地形分别形成点接触和面接触,通过形态的切换可以分别适应刚性的粗糙地形和松软地形。本发明的可变形足端机构在半球形态和展开形态间切换的过程中,其形态变化形成二指手爪的夹放操作,因此可以用作抓取机构。

    软组织局部压缩形变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89103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1910535538.5

    申请日:2019-06-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组织局部压缩形变模拟方法,包括:(1)采集软组织的医学图像数据,通过四面体网格生成方法将软组织的医学图像数据处理为三维四面体网格模型;(2)构造四面体质点‑弹簧模型并建立与质点‑弹簧模型对应的运动学方程;(3)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质点‑弹簧模型中的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4)将软组织压缩变形划分为局部变形区和非变形区;(5)利用Verlet显示积分法对局部变形区的点进行运动学方程求解,获得在压力作用下软组织的压缩形变;(6)设定过度压缩约束条件,对不满足过度压缩约束条件的质点进行校正。本发明在保证计算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模拟的精度,更快速、真实的反映了软组织的形变情况。

    一种可重构的搬运平台
    8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5730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86526.1

    申请日:2022-07-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信息与自动化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可重构的搬运平台,包括底座,两个动力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两个正齿轮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动力机的输出轴上,四个支撑架呈十字形分布,上面分布有齿条和滑槽,四个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滑槽安装在所述底座的滑座上,所述支撑架上的所述齿条分别和两个所述正齿轮啮合,驱动两个所述动力机可以控制处于对称位置的所述支撑架朝相反方向运动,从而改变搬运平台的尺寸以适应不同尺寸的货物,在对称分布的所述支撑架上分别分布有对接公口和对接母口,用于完成多个搬运平台的对接以搬运更大尺寸的货物,搬运平台的对接和尺寸调节由同样的动力机完成。

    一种非均匀软组织网格模型的自适应网格细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83256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385044.7

    申请日:2021-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均匀软组织网格模型的自适应网格细化方法,属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领域,包括:根据用户注视一级四面体网格模型的眼动数据生成眼动热点图;根据眼动热点图提取一级四面体网格模型的初次细化区域,获取一级四面体网格模型的顶点密度值;对初次细化区域进行基于顶点密度值的初次细化,得到二级四面体网格模型;根据外力的传导范围从二级四面体网格模型中提取再次细化区域;对再次细化区域进行基于顶点密度值的再次细化,得到与非均匀软组织相适应的三级四面体网格模型;其中,所述一级四面体网格模型通过非均匀软组织的CT图像构建获取;提高了模拟仿真的真实性和实时性。

    一种基于GCN与拓扑修改的单图像三维重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0827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120772.5

    申请日:2021-09-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GCN与拓扑修改的单图像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输入图像至VGG‑16编码网络,提取特定层的特征图与图像特征向量;预设初始球体网格;根据VGG‑16编码网络提取的特定层的特征图,为初始球体每个顶点赋予图像感知特征,得到附带图像感知特征的球体网格;将该球体网格输入网格形变网络中,变更网格顶点位置,并得到初始三维模型;拓扑修改网络对初始三维模型表面进行修剪,从而更新网格拓扑结构;得到最终三维网格模型;本发明提高重建模型的质量,同时减小变形计算。

    基于内点集域约束及高斯过程参数优化的血管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50180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1810193727.4

    申请日:2018-03-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内点集域约束及高斯过程参数优化的血管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基于内点集域约束的血管建模;步骤二:基于高斯过程优化参数。本方法使用内点集域约束,实现内力相互作用仿真,采用动态变形方法更新变形区域,实现血管快速建模;引入机器学习思想,利用高斯分类器,通过高斯过程分类选择伸长参数、弯曲刚度参数和节点平动阻尼参数,得到可使所述模型稳定的参数集;针对这三个易受血管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参数进行高斯过程回归,确定最优参数集;该建模方法弥补了传统质点弹簧模型未考虑内力的缺陷,算法实时性好,变形仿真更加真实。

    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轮廓特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96710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489198.X

    申请日:2020-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轮廓特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能去除图像的细节特征而保留虚拟物体主要结构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2)开发应用软件,将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移植到触摸屏设备上运行;(3)对触摸屏中显示的新图像,先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其进行平滑,再利用Sobel算子从平滑图像中提取出物体的轮廓特征;(4)使用指套式或手持式力触觉装置通过具有方向引导功能的振动触觉反馈来再现图像的轮廓特征。本发明可对图像进行快速平滑和轮廓提取,能保证交互的实时性和真实感,并为用户感知图像轮廓提供便捷的实现途径。

    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三维形状特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96708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488750.3

    申请日:2020-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触摸屏上再现图像三维形状特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能去除图像的细节特征而保留图像中物体的主要结构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2)开发适用于Android系统的应用软件,将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移植到触摸屏设备上;(3)设计用于触摸屏交互和力触觉再现的指套式或手持式力触觉装置;(4)对触摸屏中显示的新图像,先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其进行平滑,再利用从明暗恢复形状技术从平滑图像中恢复出物体的三维形状特征;使用力触觉装置在触摸屏上滑动时,分别采用基于侧向力场和基于位移场的力触觉表达方法来再现图像的形状特征。本发明可在触摸屏设备上实现对图像的快速平滑和形状恢复,保证了交互的实时性和真实感。

    利用近红外吸收监测指纹识别技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92879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710243110.4

    申请日:2017-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近红外吸收监测指纹识别技术的方法。基于红外吸收特性,通过测量波长范围内俘获截面的光吸收度以进行曲线拟合和最小二乘法分析拟合出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利用最优表达式求出极值等相干特性并加以数学分析。通过对比数据库成分,实现了对活体身份的验证。由于真皮层浅部血管网薄且含血量大的生理结构特性和血红蛋白以及细胞色素在特定近红外区的吸收特性,其无法被其他材料仿制,具有防伪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随着近红外线光谱测定技术日趋成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光栅扫描仪等仪器都可满足相关技术要求。该方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将大大增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加强了信息安全,实现强了信息安全,实现了对信息的双重检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