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506083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810451886.X
申请日:2018-05-1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F02B3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向移动式涡轮增压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从前往后依次设有压缩机腔室、中间腔室、涡轮腔室,所述压缩机腔室内设有空气入口、空气出口、叶轮、叶轮转轴,所述涡轮腔室内设有废气入口、废气出口、涡轮、涡轮转轴,所述叶轮转轴与涡轮转轴均同轴伸入中间腔室并经套筒相互连接,所述套筒的一端与叶轮转轴固连、另一端内周部圆周均布有若干轴向延伸的内滑槽,所述涡轮转轴外周部圆周均布有若干轴向延伸的外滑槽,插嵌入套筒的涡轮转轴的外滑槽与内滑槽一一对应并嵌设有若干个滚珠,所述涡轮转轴经电动机构驱动进行轴向滑动调节。该轴向移动式涡轮增压器的结构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6224085B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610823465.6
申请日:2016-09-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欠压保护及高压引流装置,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涡轮和压气机的中间体,所述中间体上开设有贯通中间体两端面的第一气路,中间体侧部开设有与第一气路相通的第二气路,位于第二气路侧部还开设有气孔,第二气路入口处设置有欠压保护器,所述气孔经气管与压气机壳体内部相连通,所述气管上设置有泄压阀;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欠压保护及高压引流装置的工作方法。本发明能够消除在不同工况下油腔与靠近压气机叶轮端之间形成的压力差,阻止了机油的泄漏,保护增压器;当压气机压力过大时,可起到泄压作用,减少泄压时间,提高效率,实现降压保护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740723A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711027627.6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F02B37/013 , F02B37/12 , F02B37/16 , F02B37/18 , G01M1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B37/013 , F02B37/12 , F02B37/16 , F02B37/183 , F02B2037/162 , G01M1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级涡轮增压系统及试验方法,该系统其包括低压涡轮增压系统和高压涡轮增压系统,低压压气机的出气管和高压压气机的进气管串联设置,与高压压气机并联的设置有旁通管和高压压气机旁通阀,与高压压气机的出气管依次串联的设置有进气歧管、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排气歧管分别串联高压涡轮的进气管和高压涡轮旁通阀,高压涡轮旁通阀串联低压涡轮的进气管,高压涡轮的出气管和低压涡轮的出气管均串联后处理装置。本发明不仅可通过对高压压气机旁通阀和高压涡轮旁通阀的开闭和开度的控制以实现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最佳动力性和经济性,有效防止压气机发生喘振和堵塞,而且操作简便,运行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6982267A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710399017.2
申请日:2017-05-3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67/025 , H04L67/12 , H04M1/72533 , H04W76/14 , H04W84/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WIFI连接的新能源汽车与手机终端信息传输系统,提供一手机终端以及一设置于新能源汽车上的车载ECU;所述手机终端搭载一显示控制模块;所述车载ECU配置有串口WIFI模块,且通过采用Wifi‑Direct模式与配置于所述手机终端的WIFI模块进行通信。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基于WIFI连接的新能源汽车与手机终端信息传输系统,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与用户的人机交互,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汽车的远程控制,以及通过手机实时监控当前的车辆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2923046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210438789.X
申请日:2012-11-0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B60Q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球面副结构汽车前照灯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投影型前照灯灯罩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经左、右支撑板铰接有一外球壳,所述外球壳包覆有一内球壳以构成球面副,所述内球壳前侧设有投影型前照灯灯体,所述外球壳后侧设有驱动内球壳水平旋转的电机转动机构和驱动外球壳俯仰摆动的电机传动机构,所述电机转动机构是由电机驱动的齿轮齿条机构,所述外球壳俯仰摆动时带动内球壳同步俯仰摆动。本发明不仅能给车辆转弯时提供主动照明、适应车身不同姿态,自动调整前照灯光束的左右偏转角度、俯仰照射摆角,可以很好的满足实际路况的需求,从而可以提高不同路况、夜间行驶的安全性,降低驾驶员驾驶汽车的疲劳度,增强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5054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389122.8
申请日:2024-04-0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6F8/4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配置代码逻辑组合的分析方法。适合需要根据汽车车型各个配置代码选择情况及控制配置选型结果的配置代码逻辑组合来制作汽车配置表的情况。在传统人工进行计算车型配置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0和1来替换配置代码在该车型是否选用,使用“+”、“‑”和“*”替换“或”、“非”和“与”,同时融合计算机语言中多重循环的条件语句,自动计算出特定配置在单个或多个特定车型上是否选用。车型配置代码组合的逻辑关系一般包含“与”、“或”、“非”及“括号”,通过实际配置的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549970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1910909068.4
申请日:2019-09-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吸能式汽车保险杠及其工作方法,包括保险杠本体、前吸能组件以及后吸能组件,前吸能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座的前端沿横向间隔均布有若干个用以与保险杠本体变形后相抵接的V型吸能件,V型吸能件包括两个呈V字形分布的吸能柱,吸能柱的中后端与固定座相铰接;后吸能组件包括前、后平行设置的横体和防撞梁,横体与固定座固联,横体与防撞梁之间倾斜设有斜体,斜体的两端分别经铰链与防撞梁和横体铰接,斜体与横体和防撞梁之间均纵设减震组件。本发明结构合理,在车身撞击过程中能量被吸能柱吸收的同时,通过旋转将能量带走,剩余能量通过多级吸能结构吸收并传递至车身,缓冲减震效果好,可对车内人员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629215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96232.3
申请日:2023-11-2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C21/20 , G01S17/93 , G06F18/232 , G06F18/2135 , G06F18/211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线激光雷达点云配准的底盘充电回桩方法,首先利用单线激光雷达扫描获取底盘底部附近的点云数据,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聚类、对各簇点云PCA分析、计算各簇点云最小包围框等方式,筛选出充电桩;再通过点云配准技术将点云数据与地图中的充电桩点云簇进行匹配,从而计算出底盘相对于充电桩的位置和姿态;最后,结合底盘相对充电桩的位姿信息,计算出底盘需要回到的充电桩位置,并生成相应的行驶路径。结果表明,算法整体能够准确地估计底盘相对于充电桩的位置和姿态,并有效地实现底盘回到充电桩。该算法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处理复杂情况,同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203622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1910628598.1
申请日:2019-07-1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分体式可升降传送带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底板,底板上方设置有传送带总装置,传送带总装置由若干个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皮带传送机构依次拼接组合而成,每个皮带传送机构下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呈“X”型的剪式铰接杆,底板表面上沿底板长度方向上设有一对滑轨,每个剪式铰接杆下方分别铰接有套设在滑轨内的滑块,皮带传送机构侧部设置有升降台,升降台下方设置有用于推动升降台使皮带传送机构升降的伸缩电缸,底座上还固定连接有位于相邻皮带传送机构之间的固定架,固定架上设置有位于相邻皮带传送机构间隙上方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67971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792088.4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动态窗口法与近端策略的无人车自适应路径规划方法。首先构建面向无人车的智能体‑环境交互模型、建立基于演员‑评论家框架的近端策略优化学习(PPO)模型、根据动态窗口法算法(DWA)原理以及主要评价要素进行定义奖励函数,确定输入层、输出层大小,隐藏层层数以及神经元个数等内的模型参数,构建DWA‑PPO深度强化学习模型;然后使用建立好的DWA‑PPO深度强化学习模型,不断迭代训练,最终收敛出能够表征周围环境信息与评价函数权重参数潜在关系的网络模型,完成自适应PPO‑ADWA算法的构建。最后通过仿真对比实验验证基于PPO‑ADWA无人车自适应路径规划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