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征引导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520357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985317.9

    申请日:2024-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号特征表征引导的故障诊断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在构建故障模型时,利用特征提取器获取最后一个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图,并采用类激活方法将特征图映射为正负类激活图,再计算训练样本的正类激活图与特征图之间的差异,得到正类特征的激活函数损失值。计算输入样本的负类激活图与抑制常数之间的差异,并将差异值作为负类激活函数的损失值。将负类激活损失、正类激活损失以及分类器的分类损失进行加权融合,进而对故障诊断模型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本发明能驱使故障诊断模型的主干网络聚焦于目标类别,并将故障特征显著区域表达为目标类别的特征,通过提升模型对信号特征的表征能力,改进模型的诊断精度和稳定性。

    一种大型风力发电机叶根连接结构加载试验台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8292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611909.4

    申请日:2024-05-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风力发电机叶根连接结构加载试验台,涉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叶根连接结构的叶根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变桨轴承的轴承外圈与机架固定连接、轴承内圈通过叶根螺栓组与叶根件的后端固定连接;模拟加载系统,包括弯矩加载机构、轴向力加载机构和扭矩加载机构,弯矩加载机构向所述叶根件施加设定的弯矩载荷;轴向力加载机构向所述叶根件施加设定的轴向载荷;所述扭矩加载机构向所述叶根件施加设定的扭矩载荷;叶根螺栓组监测系统在所述模拟加载系统向叶根连接结构施加载荷的过程中实时监测所述叶根螺栓组中各叶根螺栓的载荷,能够有效提高叶根螺栓组受力均匀性,提高模拟过程载荷与现实运行中叶根螺栓组的载荷的一致性。

    一种道路模拟系统的多点协同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91645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363698.7

    申请日:2024-0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道路模拟系统的多点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信号发生器生成参考信号,将自由度加速度参考信号转化为自由度位置信号;S2,设计补偿控制器,利用加速度闭环系统的逆模型对输入参考加速度指令进行修正,然后将修正的加速度命令作为新的参考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中;S3,设计滤波器;S4,设计三状态前馈控制器,采用的控制策略为位移前馈控制、速度前馈控制和加速度前馈控制;S5,设计三状态反馈控制器,采用的控制策略是以位置反馈控制和加速度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入速度反馈控制;S6,设计压力镇定器,用于消弱各个激振器之间的内力;S7,激振器输出位移和加速度信号。

    一种重型车辆阻尼器的测试台及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67780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606399.3

    申请日:2023-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型车辆阻尼器的测试台及测试方法,所述测试台包括模拟车体、第一连杆机构、承力墙、激振平台、液压激振器、空气弹簧、负重轮、第二连杆机构,液压激振器连接激振平台,空气弹簧位于模拟车体和激振平台之间、内部压力可调,模拟车体通过第一连杆机构连接承力墙,第一连杆机构包括两个长度相等的平行的拉杆,拉杆的两端分别铰接承力墙和模拟车体,两个拉杆共同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水平面,第二连杆机构的一端铰接负重轮、另一端连接被测阻尼器,阻尼器可拆卸的连接模拟车体,负重轮支撑在激振平台上。本发明允许模拟车体上下和翻转运动,更好的模拟真实情况,更适应于重载测试,可以改变模拟车体的固有频率,适用不同车辆的模拟。

    一种履带式车辆多悬挂动力学参数分配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1541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155789.7

    申请日:2020-11-11

    Abstract: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2011256802.0的分案申请。本发明提供一种履带式车辆多悬挂动力学参数分配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路面不平度输入模型;建立履带车辆参数化动力学模型;分析并提出反映车辆悬挂系统多方面性能的评价指标;设计多方面性能评价指标的量化算法;确定悬挂系统刚度和阻尼作为动力学优化参数和参数优化范围;设计多指标信息融合的参数分配目标函数;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迭代求解和悬挂系统性能评价。本发明为履带车辆悬挂系统减振性能设计、动力学参数分配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对于促进和改善履带车辆悬挂系统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种基于双滑块机构的减振抗冲击座椅

    公开(公告)号:CN11633107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269073.X

    申请日:2023-03-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双滑块机构的减振抗冲击座椅,该减振抗冲击座椅包括靠背滑轨结构、靠背滑块、靠背承载结构、锁扣、缓冲复位器、振动缓冲器、坐垫承载结构、坐垫滑块、坐垫滑轨结构、坐垫、联动杆、安全带、背垫和竖直导向结构;当车辆遇到冲击载荷时,锁扣超负荷打开,安装在靠背和坐垫上的两个滑块结构与联动杆一起构成双滑块运动机构,使得背垫向下缓冲运动的同时带动坐垫产生横向的关联运动,改变座椅的缓冲运动轨迹,并提高座椅对乘载员腰、背的支撑,从而降低人体的损伤;本发明充分利用车辆内部竖直与水平两个方向上的空间进行缓冲减振,并改变冲击过程的载荷传递路径,从而提高冲击载荷下座椅对乘载员的保护效能。

    一种磁流变阻尼器的防沉积磁流变液及其防沉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64383B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111009412.8

    申请日:2021-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流变阻尼器的防沉积磁流变液及其防沉积方法,防沉积磁流变液分成不相溶的三层:上层为密度较小的非导磁液体,中间层为非导磁液体、分散剂等与软磁性颗粒组成的悬浮液,下层为密度较大的非导磁液体。中间层的软磁颗粒为封闭夹心结构,内部采用非导磁轻质材料或者为中空,外部包裹软磁材料;上层和下层分别为两种与非导磁液体不相溶的液体,一种密度较大静止状态下会处于非导磁液体下方,一种密度较小静止状态下会处于非导磁液体上方,从而将非导磁液体和软磁性颗粒组成的悬浮液与磁流变阻尼器相对静止壁面隔离开,避免软磁性颗粒沉积到静止壁面上。本发明提高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实际应用前景。

    一种变温变角度的冲击试验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54923A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728387.2

    申请日:2021-06-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温变角度的冲击试验控制方法,实现控制方法的冲击试验装置包括加热及保温装置、自动对开门装置、试件装夹及角度调节装置和传感检测及控制装置。冲击台气压控制通过位置式PID算法将气压设定值u0与压力传感器实时测量信号比较得到偏差e,进行运算得到PWM信号占空比调节量u,转换为控制量调节高压气源压力调节阀,使得气压稳定于预设值。通过步距角与各级齿轮及蜗杆之间的传动比换算可精确控制试件安装角度。调节步距角调节自动门的开合状态及可旋转夹具的旋转角度。采用集成式单片机控制系统,把多功能集成于一台上位机上,使得试验更加智能化。本发明能够有效控制加热温度、调节冲击角度,满足高温下材料的冲击试验研究所需。

    一种强承载型轻质履带板及结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15543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699664.7

    申请日:2020-0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承载型轻质履带板及结构设计方法,履带板本体滚道面上设有橡胶层用来改善负重轮的受力状况,降低行驶过程中的噪音;金属上板体两侧面上设有排土槽,有利于行驶过程中土壤等杂物的排出;橡胶下板体与地面直接接触处设有防滑纹理,有利于提高履带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附着力;采用遗传算法对履带板进行结构优化设计,获取履带板的最优尺寸组合。所述履带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履带板结构优化设计变量的选取、履带板结构试验设计、履带板结构响应面模型的建立、构建履带板结构优化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和利用遗传算法对履带板结构优化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进行求解;本发明为新型履带板的设计与研发提供参考。

    一种适应大位移电液伺服作动器的双重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175000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175981.9

    申请日:2020-03-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应大位移电液伺服作动器的双重冷却系统,该双重冷却系统用于电液伺服作动器,电液伺服作动器上连接有进油口和回油口,回油口通过油管直接与大流量泵站油箱连接;冷油泵通过联轴器连接有电动机,冷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油管分别与油冷限压阀的进油口、油温油压一体化传感器和蒸发器的进油口连接;蒸发器的致冷剂入口分别与干燥器的出口和电磁截止阀的进口连接,蒸发器的致冷剂出口分别与限压阀的低压口、储液罐的回液口和电液伺服作动器的回油口连接。本发明实现了电液伺服作动器工作介质和环境的双重冷却,提高了电液伺服作动器作业工程的冷却效果,冷却系统产生噪音大大降低;提高了冷却效率,避免了管道腐蚀,降低了系统能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