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5267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384913.6
申请日:2025-03-28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声波的自动识别抓取装置及方法,属于抓取装置技术领域,其中,基于超声波的自动识别抓取装置包括机架;第一驱动单元,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抓手单元,其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抓手单元朝靠近或远离目标区域的方向运动,所述抓手单元用于抓取所述目标区域内的物体;超声波单元,其能够与所述抓手单元同步运动,所述超声波单元向所述目标区域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通过回波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物体所在的待抓区域以及物体与所述抓手单元之间的距离。
-
公开(公告)号:CN11993520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321910.8
申请日:2025-03-18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布拉格光栅的传感器装置、建筑结构位移监测装置及方法,该传感器装置包括两光纤支架、支撑杆、信号发射光纤和信号接收光纤;其中,信号发射光纤通过在单模光纤上设置超声信号发射段得到,超声信号发射段通过剥离单模光纤的包层并在剥离区域涂敷光声转化材料形成;信号接收光纤为光纤布拉格光栅;支撑杆和信号发射光纤彼此平行贯穿两光纤支架,信号接收光纤固定于两光纤支架一端面且与信号发射光纤平行;且信号发射光纤的超声信号发射段以及信号接收光纤的布拉格光栅位于两光纤支架之间。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抗腐蚀性好,抗干扰强,灵敏度高,可实现实时连续监测,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981684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122543.0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G06F18/241 , G06F18/22 , G06F18/213 , G06N3/042 , G06N3/0464 , G06N3/047 , G06N3/08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分布外故障智能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能量传播和图学习的分布外故障检测方法及系统,包括:采集典型故障状态下的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相似度计算,得到由最大互信息系数构成的邻接矩阵,作为图神经网络中的输入。采用GraphSage图卷积方法,对邻接矩阵进行特征提取,生成每个节点表示。计算每个节点的能量分数,区分分布内和分布外数据。加强每个节点的分布外数据置信度估计,进行滚动轴承不同工况的分布外数据的识别和分布外数据的检测。本发明利用图神经网络和基于能量的模型,有效捕捉复杂的故障关联性,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实现对分布内和分布外数据的精确区分。
-
公开(公告)号:CN11953862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370332.9
申请日:2024-09-29
IPC: G06F30/23 , G06F30/17 , G06F30/25 , G06F111/0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样力度自适应的内燃机结构响应重构方法及系统,涉及机械设备的结构健康监测信息领域,包括:依据内燃机几何模型,计算约束下的模态,提取模态基本信息;构建离散的状态矩阵、输入矩阵输出矩阵和直接传输矩阵;在内燃机上均匀分布测点,收集离散化的时域数据;进行仿真优化开展自适应的粒子群滤波的预测;通过计算得到的状态估计,获取目标重构点的响应。本发明仅需少量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状态,无需额外测量其他信号或采用其他监测装置,可准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结构响应重构方法不需要建立复杂精细的有限元模型,节省了时间成本。自适应重采样力度策略不依赖于人工对参数的调试,方便可靠,提高设备在线监测诊断的便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2314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239417.3
申请日:2024-09-05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30/17 , G06N3/12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隔振器特定频率下的逆向优化设计方法及系统,涉及内燃机振动响应的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包括: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取内燃机隔振器在典型工况下的振动特性;根据振动响应,确定隔振器逆向优化设计的目标频率;建立内燃机的隔振器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和约束,获取其传输损耗;以隔振器中间部分橡胶体多层结构为优化设计域,最小化传输损耗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该区域进行设计。本发明提供的内燃机隔振器特定频率下的逆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逆向思维,先确定减振需求,再根据需求对隔振器按需设计定制,这样使得隔振器与内燃机有更好的适配性,使隔振效果最大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27791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695831.9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G06F18/243 , G06F18/10 , G06F18/2131 , H03H17/02 , G01M13/0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公开了FPGA实现改进谱峭度算法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包括:采集滚动轴承的监测数据,并进行带通滤波;对滤波后的数据进行峭度指标的计算,根据峭度指标来判定最佳的中心频率与带宽后,求取包络信号;以最佳频带的特征频率结果为依据,计算索引的频率并判断故障。可对当前可能存在故障的轴承信号进行并行滤波,而后复用峭度指标模块进行峭度值计算,选取最佳的滤波分量,送入共振解调模块求取信号的包络谱,得出轴承的特征频率,进而判断出轴承的故障类型。更加适用于轴承故障诊断,且效果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7901597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514222.0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B60G17/015 , B60G17/01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轮胎侧偏刚度估计的车辆底盘稳定性控制策略及系统,策略包括:获取车辆状态传感器数据,构建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控制器;搭建轮胎侧偏刚度在线实时估计模型,以获取当前时刻侧偏刚度估计值的最优解;基于实时估计的轮胎侧偏刚度,设计车辆稳定性评价量化指标;构建自适应的车辆底盘稳定性集成控制策略,输出车辆底盘各作动器的相应控制量。本发明能够利用轮胎侧偏刚度在线估计模型估计实时的轮胎侧偏刚度,利用所估计的实时轮胎侧偏刚度计算车辆稳定性评价指标,并导入自适应底盘稳定性集成控制律,产生车辆底盘各作动器的相应控制量,能基于路面状况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保证控制算法的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524394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011382269.2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北京建筑大学
IPC: F16L55/32 , F16L55/40 , F16L101/12 , F16L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V型管道机器人,此管道机器人包括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其中,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基座组件、呈V型对称设置于第一基座组件上的支撑臂组件和连接对称支撑臂组件的压力弹簧;支撑臂组件包括第一支撑臂,连接于第一支撑臂轴向侧壁上的第二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的端部设置行走轮;第二支撑单元,与第一支撑单元的结构相同,位于第二支撑单元中的第二基座组件与第一基座组件轴向垂直连接;本发明中第一支撑单元及第二支撑单元采用交叉“V型”对接的形式,采用压力弹簧强力支撑,提高行走轮对管壁的附着力,使得机器人可以在垂直管道中紧紧依附管壁进行上升或者下降运动,有效提高了管道机器人的实际通用性和环境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231785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0228223.9
申请日:2020-03-27
Applicant: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北京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卡车座椅,包括支撑单元、升降单元和减震单元,支撑单元包括底部框架、设置于底部框架上方的中部框架、与底部框架顶面固定连接下支撑件,以及与中部框架底面固定连接的中支撑件,升降单元包括第一转轴、第一偏心齿轮、第二转轴、第二偏心齿轮、旋转手柄、第一偏心轮、第二偏心轮和限位件,减震单元包括顶部框架、交叉支架、横杆和阻尼器。本发明所述装置通过第一偏心齿轮和第二偏心齿轮的配合使座椅可以进行上下调节,通过阻尼器和交叉支架的设置使座椅可以进行减震。
-
公开(公告)号:CN111425535B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010267386.8
申请日:2020-04-08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北京建筑大学
IPC: F16D51/42 , F16D12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级式鼓式制动器,包括制动单元,包括制动鼓、与所述制动鼓抵触的制动蹄、支撑所述制动蹄的支撑轴,所述制动蹄分为第一制动蹄、第二制动蹄;分级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的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轴套同轴设置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制动蹄连接,所述第二轴套通过第二连杆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制动蹄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蹄与所述第二制动蹄结构相同;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壳根据不同情况对车辆采取不同的制动措施,比如缓慢减速、制动驻车等操作,制动效果循序渐进,不会出现车辆抱死的情况,提高了驾驶体验和车辆平顺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