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地层大断面深竖井的支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82188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410241602.6

    申请日:2014-06-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质地层大断面深竖井的支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断面较大的竖井如仅采用钢架锚喷支护,对竖井侧壁的稳定性及变形的有效控制都较为困难。本发明包含有竖井四壁的初支喷射混凝土,其内预设有初支格栅钢架;初支喷射混凝土内的竖井空间内自上而下设置有多层横向水平的钢支撑,钢支撑包括位于四角的斜钢支撑和中部的直钢支撑,端部均固定在环周设置于初支喷射混凝土内壁的钢围檩上,钢围檩外围固定在预埋于初支喷射混凝土内的初支型钢钢架上;初支格栅钢架和初支型钢钢架均焊接有初支锚杆,另一端打入围岩。本发明将柔性支护与刚性支撑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不改变常规支护方式,施工方便,节省投资,增强了竖井基坑的整体稳定性。

    单拱大跨浅埋暗挖隧道加固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24981A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410173358.4

    申请日:2014-04-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拱大跨浅埋暗挖隧道加固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单拱大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变形塌方等风险,需对其进行加固处理。本发明为隧道初期支护内的支撑骨架结构,包含有隧道中心线处的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底端固定于柱基础,顶端固定于初期支护;柱基础两侧设置底板,底板上方固定竖向支撑;竖向支撑和斜向支撑一端固定于初期支护;水平支撑一端固定于初期支护,另一端固定于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并与竖向支撑连接牢固。本发明用于已发生或即将发生大变形、塌方、涌水等事故的单拱大跨浅埋暗挖隧道的加固处理,结合门形支撑和扇形支撑的优势,实现了“变大跨为小跨”,能快速、有效地控制施工引起的变形。

    高压富水地层盾构法隧道衬砌接缝防水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06689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252182.7

    申请日:2013-06-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富水地层盾构法隧道衬砌接缝防水结构及其构建方法。高压富水地层条件下盾构法隧道接缝的渗漏水现象比较普遍,对隧道的长期耐久性非常不利,给列车运营带来安全隐患。本发明在衬砌结构的接缝表面自上而下设置四组凹槽:第一组凹槽处设置海绵橡胶材质的挡泥沙条;第二组凹槽处设置三元乙丙橡胶材质的粘接条,粘接条表面粘贴遇水膨胀的聚醚聚氨酯膨胀条;第三组凹槽处设置遇水膨胀的聚醚聚氨酯膨胀条;底部第四组凹槽内嵌填封口密封胶;第三、四组凹槽之间粘贴传力衬垫。本发明设置的多道防水措施能共同作用,有效阻断隧道接缝内外水分的直接联系,实现接缝处的防水密封要求,控制隧道渗漏及其引起的长期变形,延长隧道使用寿命。

    主洞拱墙开附属隧洞的接口钢架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77118A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310216783.2

    申请日:2013-06-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洞拱墙开附属隧洞的接口钢架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单拱大跨型式暗挖车站的附属隧洞需在主体隧洞拱墙部位与之相接,附属隧洞断面越高、跨度越大,接口拱部临空面越长、开挖风险越大。本发明在接口处的两侧直墙处竖直设置有多榀下部直墙钢架,上端通过弧形钢架相接,靠近主体隧洞的弧形钢架向主体隧洞倾斜,各榀弧形钢架之间通过垂直的水平连接钢架连接;与主体隧洞相邻的倾斜拱部弧形钢架通过垂直设置的水平连接钢架与主体隧洞被截断钢架相连接,形成稳定的支撑骨架。本发明在接口拱部临空段采用弧形钢架实现主体隧洞钢架与附属接口钢架的有效连接,能有效传递主体隧洞拱部荷载、控制隧洞拱顶沉降,并降低了拱墙开洞的施工风险。

    地下工程转动隐蔽式洞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566224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1910995610.2

    申请日:2019-10-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转动隐蔽式洞门系统,包括洞门结构和洞门底盘;洞门结构上部为圆锥形的洞门主体,洞门主体上设置有水平贯通的洞门通道,洞门通道两端为洞门出入口;洞门主体顶部设置有轴向竖直的洞门顶部从动齿轮,由驱动系统带动从而实现洞门结构绕竖直轴的转动;洞门结构下部为向下凸出的球面底座,置于顶面为凹球面的洞门底盘中。本发明的洞门施工时,可根据山体坡度设置洞门主体的侧边角度,洞门外观顺应山体的形态,具有较好隐蔽性;洞门开合设置有两套动力系统,提供洞门主体转动力,洞门底盘设置的防滑滚轮,可以减小洞门底部转动时时的阻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