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710214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210190295.4
申请日:2012-06-11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2P25/06
Abstract: 本发明为永磁同步直线电机非线性干扰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本控制方法在现有的复合前馈比例微分控制的up+uf的基础上,增加了小波神经网络WNN在线估计的补偿电压值ud,三者之和作为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定子的控制电压U(t),即控制电压U(t)=up+uf+ud。所述小波神经网络是一个三层前向网络,ud=ω1ψ1+ω2ψ2+…ωjψj+…+ωmψm。小波神经网络的学习信号为比例微分控制器的输出值。本控制系统含数字信号处理控制器、与PMLSM定子相连的功率驱动模块、安装于PMLSM的动子位移传感器。本发明用WNN有效地补偿了PMLSM推力波动、摩擦力等干扰以及固定参数模型的误差,跟踪精度可提高2.7倍以上;本控制系统可采用通用硬件实现,便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176139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310074148.5
申请日:2013-03-08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为动力电池非光滑迟滞特性补偿的电荷状态估算方法及系统,本法第一步采集电池输出电压和电流,由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得到各参数的关系式构建神经网络OCV(k)预估模型,求解其中参数,对开路端电压OCV(k)在线估计。第二步SDH模型和RBF2串联组成动态迟滞混合模型。SDH模型以第一步所得OCV(k)为输入,其输出的y(k)和OCV(k)、OCV(k-1)为RBF2的输入,RBF2加权学习间接调整SDH模型的参数,逼近实际的复杂迟滞关系,最终输出在线估算的SOC(k)。本系统由微处理器和安装于电池电路的电流、电压传感器等构成,存储执行本方法的程序,得SOC(k)估算值。本发明借鉴神经网络,补偿了动力电池复杂非光滑迟滞非线性特性,提高SOC(k)在线估算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5468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975680.9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Q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改进PPO算法的蜂窝型光网络光交换路由方法,该方法为:搭建蜂窝型光网络仿真阵列,根据其拓扑结构特性进行光网络的预定义,并根据光网络模型构建一个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光交换路由模型,通过改进PPO算法训练该光交换路由模型,利用训练后的光交换路由模型获取损耗最小的光路由路径。本发明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算法特征学习能力有限、对复杂函数的表达能力较弱、优化目标参数单一等缺陷,从而提高网络性能、可靠性和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12630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328112.X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铌酸锂的光栅辅助反向耦合器结构,属于光波导和光开关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布拉格光栅实现,包括非对称定向耦合器与光栅耦合器构成的光回路;中间段两个波导的内侧壁刻蚀光栅,形成光栅微扰结构;利用光栅微扰结构对光信号进行调控,实现TE模式反向耦合从下载端口输出,TM模式从直通端口输出,达到偏振分束的效果。根据偏振消光比的定义,中心波长处的TE消光比达到了32.4dB,TM的消光比则达到了22.6dB。与传统反向耦合器相比,本发明基于波导光栅,没有FSR的限制,调谐范围大,更利于片上集成。本发明有利于构建可重构的光交换网络,为制作大规模光开关阵列、光互连网络提供了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0520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329628.6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栅耦合器的多向可控电光开关结构,属于光波导和光开关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光栅反向耦合器实现,包括非对称定向耦合器与光栅耦合器构成的光回路级联;所述光回路包括一个光栅反向耦合器、上波导和下波导,上波导与下波导平行放置将光栅反向耦合器夹于内侧,分别构成两组光栅耦合器,形成光回路;在定向耦合器及上、下波导两侧分别设有独立控制的金属电极,基于电光效应,利用电极对光信号进行调控,实现光信号能够从指定端口以不同比例输出以及反向传输的功能,达到光信号能够多向可控传输的目的。本发明有利于构建可重构的光交换网络,利用铌酸锂材料优良的电光系数在电光协同控制作用下可实现开关状态的高速稳定切换,为制作大规模光开关阵列、光互连网络提供了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6862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381296.X
申请日:2024-03-29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2F1/3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铌酸锂薄膜的可重构模式开关的结构设计,属于光波导开关和模分复用领域。本发明的基础为铌酸锂晶体的电光效应。本发明主要的结构为两个对称定向耦合单元DC1和DC2,当电极不工作时,E21模式在DC1中耦合,进入相邻波导,E31模式在DC2中耦合,进入相邻波导。当DC1中工作电压为25.8V时,E21模式在DC1处的耦合几乎完全被抑制,DC2中工作电压为16.9V时,E31模式在DC2处的耦合被完全抑制,由此实现波导模式的可重构分差复用,为可重构模分复用网络提供了选择。
-
公开(公告)号:CN116736561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160262.3
申请日:2023-02-24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干涉耦合器的4×4热光开关,可应用于光通信、光互联、光计算中,属于光电技术领域。整个光开关器件基于多模干涉耦合器结构,从左至右沿光传播方向,依次由输入波导、多模干涉分束器、连接波导、多模干涉合束器、输出波导构成;输入波导与多模干涉分束器连接,输出波导与多模干涉合束器连接,多模干涉分束器与多模干涉合束器通过连接波导连接,且连接波导上均设有用于加热波导的电极加热器,通过控制电极加热器温度,利用聚合物材料的热光效应,改变材料的折射率进而导致光相位改变,最后经多模干涉耦合器的自映像效应实现不同的开关状态。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具有多种开关状态、开关损耗与路径无关等优点,可作为光开关单元或经扩展后应用于片上光网路。
-
公开(公告)号:CN11671912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11388540.2
申请日:2022-11-08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级联垂直波导定向耦合器的模式解复用器,以硅片为衬底,由三个波导Core1、Core2、Core3组成,三个波导从下至上均为聚合物结构;Core1为多模波导,位于三维模式复用器的中间位置,支持E11、E12、E21模式;Core2和Core3为少模波导,支持E11、E21模式。少模波导Core2和Core3放置在多模波导Core1横截面的Y轴正方向,与Core1构成垂直方向的非对称定向耦合器。当E11、E12、E21模式从Core1输入端输入沿直波导经过耦合区域时,通过模式的耦合,分别以基模在少模波导中传输,从而实现三模式的解复用。该解复用器在波长1480‑1600nm(C+L波段)范围内可实现高于96%的模式转换效率,通过级联垂直波导定向耦合器或水平波导定向耦合器,扩展成更高阶模式的解复用的器件,具有结构简单、扩展性强的优点,该模式解复用器由芯、包层材料折射率相差0.085的聚合物材料组成,与传统的由低折射差的聚合物材料组成的模式解复用器相比,该解复用器件具有更小的结构尺寸(长840um×宽15um×高7.2um),在三维波导模式复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332162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919105.1
申请日:2022-08-02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1/768 , H01L23/552 , H01L23/6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掩模光刻方法制造带有屏蔽层的导电聚合物通孔的方法,方法包括(1)通过掩模光刻方法使用可以固化的光刻胶制造通孔基柱并使其金属化,(2)通过溅射等方法在基柱外形成屏蔽层,(3)在通孔的基础上直接灌封封装聚合物形成聚合物通孔。这一方法制造的聚合物通孔适用于封装天线芯片与天线的键合,具有键合路径短、寄生电容小、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238578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858790.1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6F30/27 , G06K9/62 , G06N20/10 , G01R31/316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端到端互斥自编码器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蒙特卡洛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分析获取时域信号,为了实现小波包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互补,利用小波包变换和傅里叶变换对时域信号进行预处理获取原始特征集,输入到两个自编码器,在自编码器的隐藏层中最大化1‑范数使得两个自编码器隐藏层的特征互斥,并利用1‑范数结合交叉熵提高隐藏层获取特征的可区分性,并引入自适应学习率的调整,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和分类性能。本发明充分结合了小波包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高层次特征,提高了故障诊断准确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