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0729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62719.8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H47/02 , G05B19/042 , H01H47/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线圈参数变化的高压直流接触器PWM自适应调整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高压直流接触器、stm32控制芯片、电源模块、放大电路和采样电阻,其中:电源模块包括28V转3.3V电源单元;放大电路包括mos管和电阻R1、R2,stm32控制芯片的PWM输出端经电阻R1与mos管的栅极相连,mos管的漏极经过采样电阻R3接地,mos管的源极与高压直流接触器的线圈负极相连;采样电阻与线圈中间连接的节点与stm32控制芯片的ad输入端相连。本发明优化了高压直流接触器的起动控制方法,达到减小回弹和节能的目的,还可以在接触器寿命周期内监测线圈电流的变化以调整控制方法,保证寿命周期内接触器动作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04331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24962.8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0 , G06F30/30 , G06F17/10 , G06F111/04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多物理场双向交互耦合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建立以无网格节点柔性体为核心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计算模型;步骤2:建立可自动生成的电磁有限元模型,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完成电磁场边界条件设定,实现多体动力学‑电磁有限元双向交互耦合通道搭建;步骤3:设置仿真时间、并行求解工作核数、最大迭代误差这三个关键耦合解算参数,进入求解过程;步骤4:获取机械特性曲线及云图分布、电磁特性曲线及云图分布。本发明相较于传统的基于静态数据表的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实现了效率与精度的提升,为继电器产品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3589207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110930753.2
申请日:2021-08-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R3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器元件内部扇形永磁体截面磁通间接测量方法,所述方法如下:针对不同型号尺寸的扇形永磁体,沿径向方向充磁,测量上表面方向上截面磁通作为参考1,测量径向方向上截面磁通作为可获取数据3,测量上表面不同位置磁强作为参考2;将参考1和2导入数据库A,将可获取数据3导入数据库B;对于某装配到电器元件当中的扇形永磁体,测量上表面截面磁通和表面磁强,作为实测数据;将实测数据与数据库A进行比对,选取数据最为相近的永磁体参考,同时获得数据库B中对应型号永磁体的截面磁通数据,作为该条形永磁体的截面磁通。本发明为不破坏电磁机构就能测量扇形永磁体截面磁通提供了可行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3782393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129622.0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断点直动式接触器中的随动永磁磁场灭弧机构,所述灭弧机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永磁体、齿条、齿轮、支架、连杆,动触头和齿轮固定于连杆的上部,永磁体包括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第三永磁体和第四永磁体,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第三永磁体和第四永磁体固定在第二支架上;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连接两个带有齿条的连杆,采用齿轮齿条传动把永磁体的前后运动与动触头的上下运动关联起来,使两侧永磁体的间距随动触头的运动而改变,从而改变灭弧磁场大小,避免了起弧阶段起弧速度过慢、燃弧阶段器件绝缘耐压性能降低过快,使接触器触头间电弧熄灭速度更快,并保持较高的耐压绝缘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589207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930753.2
申请日:2021-08-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R3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器元件内部扇形永磁体截面磁通间接测量方法,所述方法如下:针对不同型号尺寸的扇形永磁体,沿径向方向充磁,测量上表面方向上截面磁通作为参考1,测量径向方向上截面磁通作为可获取数据3,测量上表面不同位置磁强作为参考2;将参考1和2导入数据库A,将可获取数据3导入数据库B;对于某装配到电器元件当中的扇形永磁体,测量上表面截面磁通和表面磁强,作为实测数据;将实测数据与数据库A进行比对,选取数据最为相近的永磁体参考,同时获得数据库B中对应型号永磁体的截面磁通数据,作为该条形永磁体的截面磁通。本发明为不破坏电磁机构就能测量扇形永磁体截面磁通提供了可行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296492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181212.4
申请日:2021-02-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直流汇流条式电磁接触器负载电流检测线圈,所述检测线圈包括上外壳、上空心矩形铁芯、上固定橡胶垫、次级绕组线圈、下外壳、下空心矩形铁芯、下固定橡胶垫、蝶形螺母、六角螺杆、蝶形螺杆和信号引出线,其中:上、下空心矩形铁芯分别固定在上、下外壳内部;上、下固定橡胶垫分别固定在上、下外壳表面凹槽内;六角螺杆嵌入在安装吊耳内并与蝶形螺母配合旋紧上外壳和下外壳;次级绕组线圈缠绕在上空心矩形铁芯中,并通过上外壳引出信号引出线。该电流检测线圈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测量汇流条式接触器主静触点回路的负载电流大小,安装简便、通用,可以使设计人员对流过接触器主触点的电流实现准确、高效率的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2750662A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2110183431.6
申请日:2021-02-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交流汇流条式电磁接触器负载电流检测线圈,所述检测线圈包括绝缘外壳、铁芯、次级绕线组线圈、信号输出排线组,其中:所述绝缘外壳的内部设有多组环绕输出端汇流条对称放置等间距的铁芯和次级绕线组线圈;所述次级绕线组线圈的两端装有非导磁绝缘垫片;所述绝缘外壳的上端设有矩形引出端接线口,信号输出排线组的一端与次级绕线组线圈相连,另一端经矩形引出端接线口与接触器控制部分相连。本发明的检测线圈结构简单,拆装简便,可直接固定于接触器上,并在接触器工作过程中保持工作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1695258A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2010531559.2
申请日:2020-06-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动态特性仿真动能注入仿真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在FLUX中进行动态仿真,得到衔铁速度、转力矩和转动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通过衔铁速度、转力矩和转动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得到转力矩随角度变化曲线;确定吸合状态前一步的时间t、衔铁角度&last;在Adams中建立仿真模型;在Adams中编写仿真脚本,在t时刻之前调用衔铁转动速度随时间变化数据进行运动学仿真,在t时刻后调用转力矩随角度变化数据进行动力学仿真;对Adams动态仿真进行后处理,提取Fc、Vd、Dd;能量注入动态仿真结束。本发明提高了电磁继电器的动态仿真速度,为电磁继电器的动态仿真提供了更为简洁、快速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847619B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710170573.2
申请日:2017-03-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H50/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晶体罩系列电磁继电器中的贯通式散热片,所述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电磁系统包括线圈、位于线圈两端的两个轭铁和位于所述线圈和轭铁下部的四个支撑脚,所述四个支撑脚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其中: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包括两个散热板,每个散热板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出一支撑板,隶属于不同散热板的两个同侧支撑板之间与一连接板相连;所述散热片的四个支撑板分别与所述四个支撑脚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最低点比所述支撑脚的最低点高出一段距离,所述距离等于所述接触系统中底板的厚度;所述散热板位于所述接触系统中的静触点和动簧片的正上方。
-
公开(公告)号:CN106847618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170555.4
申请日:2017-03-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H50/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H50/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晶体罩系列电磁继电器中的整体接壳式散热片,所述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电磁系统包括位于线圈和轭铁下部的四个支撑脚,所述四个支撑脚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包括两支撑板,一连接板和一散热板,所述两支撑板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相对于所述连接板垂直向下设置;所述散热板为与所述连接板的第三边相连的上弯的圆弧形;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限位片,用于和所述支撑脚的侧边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最低点比所述支撑脚的最低点高出一段距离,所述距离等于所述接触系统中底板的厚度;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接触系统中的静触点和动簧片的正上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