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阻塞角的行人仿真中障碍物避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26122A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申请号:CN201010030828.3

    申请日:2010-01-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仿真技术领域中模拟行人交通行为的方法,一种基于阻塞角的行人仿真中障碍物避碰方法,在扫描避碰范围内所有静态障碍物以及其他行人后,建立这些障碍物对当前行人产生的阻塞角,若当前行人的目标方向不被任一阻塞角包含,行人沿该方向行走,否则,行人需绕过目标方向上的阻塞角组成的阻塞区域。本发明通过提出阻塞角的概念,建立障碍物对当前行人的阻塞角,进而确定行人需要绕行的阻塞区域,同时根据路径最短原则选择对静态障碍物以及同向行人的绕行路径,通过降低阻塞角的某一边的优先级实现对向行人避碰,这一过程不需要复杂的参数标定,且避碰范围以及绕行规则可以自由设定,进而满足不同目的的仿真需要。

    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网联车辆协同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9078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1165362.6

    申请日:2024-08-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道路车辆控制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网联车辆协同控制方法,该方法以专家数据集作为模仿学习的样本数据,通过行为克隆算法生成行为决策网络Φ,用于异策略强化学习中的行为策略;构建actor‑critic框架,每个智能体对应一个策略网络和一个价值网络,通过循环神经网络改进价值网络和策略网络,在价值网络中添加注意力机制;之后对价值网络和策略网络进行训练,采用确定性策略梯度原理更新策略网络,TD算法更新价值网络。训练完成后,策略网络即为控制网络,通过V2X通信部署到车端,车端通过感知获取所需信息,输入控制网络得到控制措施,完成网联车辆的协同控制,该方法可实现车流总体控制目标和网联车辆单智能体约束,更符合现实条件。

    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绿道选线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2728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883187.8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绿道选线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绿道选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点的选择与提取;步骤二:基于点的选取,构建图神经网络所需节点矩阵;步骤三:构建两层GCN网络,实现对于绿道的精确求解;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利用传统的阻力因子所具有的多种数据,结合行人对于自然景观、游憩的喜好等行人的主观因素,利用图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于绿道的选择,充分运用该模型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后,能够学习到复杂的地理特征、地形和环境条件以及行人活动和景观密度,实现提供高精度的绿道选线预测。实现对于绿道的精确选择。

    融合交通和生态要素的生态绿道点线面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5063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412945.X

    申请日:2023-10-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合交通和生态要素的生态绿道点线面规划方法,包括:步骤1:复合型生态源地的提取,利用MSPA方法和ArcGIS软件中的叠加分析工具,提取生态型绿道依托的生态源地;步骤2:融合交通要素与生态要素构建阻力面,并增加交通要素的阻力面的构建;步骤3:生成复合型廊道,进行绿道选线优化;步骤S4:融合ArcGIS与电路理论的绿点优化,生成生态节点和生态夹点区维持景观生态功能的稳定性;步骤5:绿道控制区绿面的优化策略制定,得到研究区域的最终绿面优化区域。本发明的优点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提高网络路径两侧蓝绿空间的可接触性和暴露量。同时,增加城市居民的游憩舒适度、提高城市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和利用率。

    一种异质交通流行车安全场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41288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593492.9

    申请日:2023-05-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交通控制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质交通流行车安全场建模方法,分别构建CAV车辆场模型、HDV车辆场模型、以横向距离为变量的环境场模型、以纵向距离为变量的环境场模型步骤,并绘制行车安全场场强示意图,本发明立足于异质交通流差异化建模思想,既考虑CAV车辆与HDV车辆的感知、作用力等差异,构建了车辆场模型并完善了CAV车辆场的作用范围约束;又考虑HDV驾驶员个性差异与驾驶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构建了驾驶员环境心理能见度综合指标,借助心理场的概念推导了混行驾驶中HDV驾驶员的心理作用力,确立了HDV传统车的车辆场模型。

    一种基于生产计划的厂区物流车辆调度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496425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1421100.2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厂区物流车辆调度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生产计划的厂区物流车辆调度方法及系统,具体为:获取数据计算各物流生产节拍中产生的标准物流车辆OD交通量,对其在厂区路网上进行交通流分配,得到各进口道的初步到达率;根据物流车辆历史行驶数据构建并训练神经网络,利用服务水平评判标准中可接受的延误数据,输出各进口道的标准到达率;比较两者确定需要优化的物流生产节拍以及该物流生产节拍需要优化的具体进口道;调整优化,得到最终物流生产计划,对物流车辆进行调度。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避免了厂区交叉口的拥堵,无需改变厂区内部几何线型优化成本小,在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保证了厂区生产的正常运行,符合现代精益物流的要求。

    一种入厂物流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提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65217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1414792.9

    申请日:2020-1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入厂物流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时空数据收集和标准化,S2: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提取,S3:物流企业空间集聚度特征提取,S4:物流企业路网依赖度特征提取,S5:物流集群空间集聚特征判别,S6:根据核心模式和轴分布特征,判别集聚路段和集聚区域,最终判别轴核格局。空间分析方法在物流集群特性分析领域的应用,针对实践中物流集聚群体特征难以提取、判断和推演的特殊性,从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集聚度特征以及路网依赖性特征三个维度,来提取物流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

    一种基于GPS数据的工业园区物流关键路段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98896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414782.5

    申请日:2020-1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GPS数据的工业园区物流关键路段识别方法,该方法先获取电子围栏内供应商及工业园区的物流信息、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北斗GPS数据,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计算以获取节点拓扑结构参数、节点物流吸引力、路段拓扑结构参数、路段动态平均速度、路段动态服务水平及路段动态交通量,之后再利用上述数据获得路段的物流吸引力和路段动态通行能力,进而获取路段动态关键度,然后根据关键度排序动态识别物流关键路段。该方法在识别时考虑城市建成环境因素、物流企业分布特征和物流车辆的时空特征,对物流关键路段的识别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而且实时读取的物流车辆的GPS数据保持了较高的实时度。

    基于负载容量非线性模型的物流网络级联失效时变负载重分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18118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450522.6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负载容量非线性模型的物流网络级联失效时变负载重分配方法,包括:步骤一、建立所述物流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确定所述物流网络节点的初始负载和节点容量;步骤二、选择所述物流网络拓扑结构模型中的任一节点,令所述任一节点失效;步骤三、当所述任一节点失效后,对所述物流网络级联失效后的节点按照考虑时变的负载重分配策略进行负载重分配;步骤四、当重新分配后的邻居节点达到失效条件后则再次进行所述步骤三,进行级联失效重分配策略进行重分配,直到所有分配节点均不再发生失效,当重新分配后的邻居节点达到有效条件后,级联失效结束。

    一种用于纯电动物流车的三挡电驱动装置和纯电动物流车

    公开(公告)号:CN108312824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810204139.6

    申请日:2018-03-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纯电动物流车的三挡电驱动装置,包括:壳体;驱动电机设置在壳体内,并具有输出动力的驱动电机轴;输入轴常啮合齿轮与驱动电机轴固定连接;中间轴可旋转的支撑在壳体中;第一换挡花键毂固定在输出轴上;第一换挡接合套与第一换挡花键毂滑动配合;第二换挡花键毂固定在输出轴上;第二换挡接合套与第二换挡花键毂滑动配合;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啮合齿轮啮合传动;第二从动齿轮与第二啮合齿轮啮合传动;一挡锥形离合器设置在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一换挡接合套之间;二挡锥形离合器设置在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一换挡接合套之间;三挡锥形离合器设置在输入轴常啮合齿轮和第二换挡接合套之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