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螺旋粉虱为初级寄主繁育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63759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206956.2

    申请日:2023-09-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螺旋粉虱为初级寄主繁育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方法,属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浅黄恩蚜小蜂的初代雌蜂和初代雄蜂交配,以螺旋粉虱为初级寄主进行繁育,获得浅黄恩蚜小蜂母代雌蜂,所述浅黄恩蚜小蜂母代雌蜂交配后,再次以螺旋粉虱为寄主进行繁育,获得所述浅黄恩蚜小蜂雌蜂。本发明方法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雌蜂个体更大,羽化率更高,耐高温能力更强;对烟粉虱等粉虱害虫的取食和寄生数量更多,具有更强的控害能力,为进一步工厂化高效繁育自复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和提升浅黄恩蚜小蜂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种适用于米蛾成虫自动收集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1149789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2010179884.7

    申请日:2020-0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米蛾成虫自动收集设备,包括:输送架、可开启的密封门、四周纱网密封的饲养箱、有密封门的二氧化碳充气室、往返输送架和二氧化碳充气室的滑动托板、可开启饲养箱密封门的升降装置、可控制二氧化碳浓度的传感器和电磁阀、可将米蛾送至收集笼的振动传输装置;整个米蛾收集是在密闭的箱体中完成,避免米蛾鳞片和二氧化碳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危害,安全性好;米蛾收集时,打开机器开关后,只需人工将米蛾饲养箱推入二氧化碳充气室,收集过程全程自动,米蛾昏迷自动掉落,减小对米蛾本体的伤害;工作效率高,操作简便;一台机器就可以满足目前工厂化生产赤眼蜂的需要。

    利用柞蚕蛹生产天敌昆虫宿主卵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21058B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410791160.2

    申请日:2014-1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柞蚕蛹生产天敌昆虫宿主卵的方法,该方法突破了柞蚕蛹发蛾的技术难点,通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解决了羽化率降低的问题,设计了发育架、发育盘及展翅网,解决了柞蚕蛾展翅问题,该方法可以应对因柞蚕茧短缺造成的材料价格上涨问题,还可以大幅减少人工投入和降低劳动强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天敌昆虫具有重要意义。

    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害虫的方法及释放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04505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10360029.6

    申请日:2013-08-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害虫的方法,在释放装置的承重空间注入配重物,在寄主卵空间放入繁育寄生蜂的卵;再将盖子扣在杯体上构成一体;把含有寄生蜂的释放装置均匀抛投到水田中,使其自动漂浮于水面,寄生蜂的卵羽化后主动从出蜂孔爬出并搜寻害虫寄主卵;田间放蜂时,操作人不用下水田,在稻田池埂上即可将具有一定重量的释放装置抛向水田内,在重力作用下,释放装置底部先落入水中,在杯体外缘环浮力的作用下,释放装置不会沉入水底,装有赤眼蜂的上部空间会漂浮于水面,即时有少量水从出蜂孔进入,也会通过漏斗状隔板流入盛有沙子的下部空间;避免捕食性天敌对寄主卵的取食,防止雨淋,不积水,并可实现机械化生产。释放装置制作材质均为玉米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在自然条件下6个月左右即可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种柞蚕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的光环境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23550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210347373.7

    申请日:2012-09-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柞蚕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的光环境调控方法,将已经寄生了松毛虫赤眼蜂的柞蚕卵作为亲代卵,尚未被寄生的新鲜柞蚕卵作为子代卵,控制柞蚕卵处于紫色光光照条件下,待寄生环节结束后,除去亲代卵及松毛虫赤眼蜂,将子代卵置于红色光光照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子代卵中完成发育并羽化后,可继续作为种蜂重复以上过程,使其种群逐代增殖并最终获得所需数量的赤眼蜂种群,加工制成生防成品。采用本发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可提高2.25-11.25个百分点,羽化率可提高2.99-11.04个百分点,单卵蜂数与遗留蜂率无显著性差异。在多代繁殖的情况因逐代均有所增殖以上数值将会进一步提高。

    一种用于提取赤眼蜂毒液的人工卵及毒液提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85350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506486.X

    申请日:2024-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提取赤眼蜂毒液的人工卵及毒液提取方法,制备的人工卵利用聚乙烯醇作为引诱物质诱导赤眼蜂产卵,提高了赤眼蜂对人工卵的寄生率;利用PBS缓冲液等作为人工卵液,不含昆虫来源物质,成分简单,不会对后续毒液的检测研究产生影响,便于赤眼蜂毒液的提取,大大提高了毒液蛋白的纯度;操作便捷,更易于小型卵寄生蜂赤眼蜂的毒液提取;通过在人工卵壳表面涂抹聚乙烯醇引诱赤眼蜂产卵,解决了赤眼蜂对人工寄主卵寄生率较低的问题,从而增加收集到的毒液蛋白的浓度。

    一种负载性信息素的蛙卵状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49609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210510959.4

    申请日:2022-05-11

    Abstract: 息的长效缓释,性信息素在微球中的缓释周期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性信息素的蛙卵状 达8‑12周,可长效持久的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性信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的制备方法。采用同轴 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方面。静电喷雾方法制备,芯溶液为聚己内酯溶液与性信息素混合溶液,壳溶液为海藻酸钠溶液,将形成的微球收集于氯化钙溶液中进行交联,得到蛙卵状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微球呈现均匀的球形形貌并且具有明显的核壳状结构,其直径约为800‑1200μm。本发明方法简单、经济、高效,对溶液配制和静电喷雾过程具有良好的可调节性,(56)对比文件YongBok Kim et al.,.Collagen/alginatescaffolds comprising core (PCL)–shell(collagen/alginate) struts for hardtissue regeneration: fabrication,characterisation, and cellularactiviti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B.2013,第1卷第3185-3194页.

    一种负载性信息素的蛙卵状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49609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510959.4

    申请日:2022-0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性信息素的蛙卵状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的制备方法。采用同轴静电喷雾方法制备,芯溶液为聚己内酯溶液与性信息素混合溶液,壳溶液为海藻酸钠溶液,将形成的微球收集于氯化钙溶液中进行交联,得到蛙卵状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微球呈现均匀的球形形貌并且具有明显的核壳状结构,其直径约为800‑1200μm。本发明方法简单、经济、高效,对溶液配制和静电喷雾过程具有良好的可调节性,适合制备可负载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昆虫性信息素蛙卵状海藻酸钙/聚己内酯微球。本发明中海藻酸钙与聚己内酯的双重缓释系统实现了性信息的长效缓释,性信息素在微球中的缓释周期可达8‑12周,可长效持久的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性信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方面。

    柞蚕卵为寄主人工驯化繁育玉米螟赤眼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69532B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1811181037.3

    申请日:2018-1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柞蚕卵为寄主人工驯化繁育玉米螟赤眼蜂的方法,通过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实施玉米螟赤眼蜂对柞蚕卵的适应性驯化,松毛虫赤眼蜂可咬破柞蚕卵壳形成出蜂孔,使得更多的玉米螟赤眼蜂个体得以出蜂并继续在柞蚕卵上产下后代,玉米螟赤眼蜂能够保持数量较为稳定的种群,使得多代持续驯化得以实现,逐步优选获得对柞蚕卵具有更高适应性的玉米螟赤眼蜂品系,进而实现玉米螟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独立、连续繁育,为柞蚕卵规模化繁育玉米螟赤眼蜂奠定了技术基础。

    适于大豆食心虫防治的黏虫赤眼蜂驯化繁育方法及防治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169531B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1811181036.9

    申请日:2018-1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大豆食心虫防治的黏虫赤眼蜂驯化繁育方法及防治应用,通过松毛虫赤眼蜂与黏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实施黏虫赤眼蜂对柞蚕卵的适应性驯化,松毛虫赤眼蜂可咬破柞蚕卵壳形成出蜂孔,使得更多的黏虫赤眼蜂个体得以出蜂并继续在柞蚕卵上产下后代,黏虫赤眼蜂能够保持数量较为稳定的种群,使得多代持续驯化得以实现,逐步优选获得对柞蚕卵具有更高适应性的黏虫赤眼蜂品系,进而实现黏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独立、连续繁育,为柞蚕卵规模化繁育黏虫赤眼蜂奠定了技术基础。本发明方法繁育出的黏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具有更高的寄生效率,尤其适用于大豆食心虫的生物防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