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640741B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710653561.5
申请日:2017-08-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利用叠层非晶前驱体层制备异质或合金半导体纳米线的方法,以硅锗体系为例,通过非晶硅(a‑Si)/非晶锗(a‑Ge)叠层薄膜作为前驱体,制备出自发相分离的硅锗岛链纳米线结构,采用叠层非晶薄膜作为前驱体层,通过金属液滴的吸收和平面纳米线生长过程,实现自发相分离的平面硅锗纳米线,其形貌可通过叠层的厚度以及叠加次序加以控制,调控为硅锗岛链结构;其中,当非晶锗层处于底部即a‑Si/a‑Ge结构时,硅锗纳米线中较宽的岛区为锗高浓度区域,而较细的纳米线连接为硅高浓度区域;或通过相反的叠加次序实现直径较为均匀的硅锗合金纳米线结构,或者其中包涵微区间隔的“硅‑锗”交替区域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9950393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191817.4
申请日:2019-03-1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L4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堆叠大面积制备的纳米线交叉点阵列阻变存储器件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利用树脂胶体材料转移法,实现硅纳米线阵列与薄膜材料的交替堆叠与交叉分布,形成三维空间的薄膜夹层硅纳米线交叉点阵列结构;交替堆叠过程中,以顶层硅纳米线为掩模,借助刻蚀设备,将网格部分无纳米线遮挡的薄膜材料刻蚀,从而得到纳米线交叉点与夹层薄膜材料的极小点接触结构,为制备忆阻器件提供准直性极强的垂直导电通道。本发明不需要引入价格昂贵的微纳操控技术(如纳米机械手臂),仅使用简单转移技术实现纳米材料的定向堆叠,同时利用硅纳米线作为掩模对薄膜材料进行精确刻蚀,可靠地制备纳米级“三明治”式点对点接触结构的电子器件。
-
-
公开(公告)号:CN109911847A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910191518.0
申请日:2019-03-1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转移释放获取高密度纳米线阵列的方法,通过将引导沟道侧壁生长的纳米线阵列转移至预拉伸的柔性衬底,释放衬底时衬底回缩使得纳米线阵列间距减小,通过多次重复转移不断缩小纳米线阵列间距,实现平面高密度纳米线阵列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得高密度平面纳米线阵列的可靠方法,基于转移技术可将平面高密度纳米线阵列大面积转移至任意衬底,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微纳电子器件,尤其针对大面积电子(平板显示TFT应用)、逻辑、柔性/可穿戴电子和场效应生物化学传感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5529242B
公开(公告)日:2018-02-06
申请号:CN201510504801.6
申请日:2015-08-1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平面珠串形单晶硅纳米线的方法,1)在平整的衬底上,在定位区域蒸镀In、Sn或Bi诱导金属膜,即为纳米线生长的初始位置;2)将上述衬底放入PECVD系统腔内,在温度200℃‑500℃,氢气等离子体处理样品5‑30分钟后,金属膜会形成大量几十纳米到几微米之间不同尺寸的准纳米催化金属颗粒;3)在PECVD系统中,覆盖一层适当厚度(几纳米至几百纳米)的非晶硅层作为前驱体介质层;4)在真空中或者氢气、氮气等非氧化性气氛中退火,催化金属颗粒会被激活,自发吸收非晶硅,析出单晶硅,同时直径发生周期性变化,生长出珠串形纳米线。
-
公开(公告)号:CN103275703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310162355.6
申请日:2013-05-0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9K11/59
Abstract: 利用铋离子注入非晶硅基功能薄膜实现硅基材料近红外光发射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技术制备非晶硅基薄膜;2)铋离子注入非晶硅基薄膜,铋离子注入时,衬底的温度为室温,注入能量为200±50KeV,铋离子注入剂量范围从1×1012/cm2到1×1014/cm2;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制备不同剂量铋离子注入的非晶硅氮氧薄膜或非晶富硅二氧化硅薄膜。本发明利用平板电容型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技术和离子注入技术在非晶硅基薄膜中注入不同剂量的铋离子。成功观测到稳定、高效的1157nm处稳定高效的近红外光致发光。
-
公开(公告)号:CN103513063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310439812.1
申请日:2013-09-2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Q60/24
Abstract: 一种纳米硅浮栅结构中的微观区域电荷注入和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开尔文探测方法实现纳米硅浮栅结构的电荷注入纳米硅浮栅结构是碳化硅/纳米硅/碳化硅三明治结构,其中样品硅衬底在原子力显微镜轻敲模式下,给原子力显微镜导电探针外加+3V和–3V的偏压扫描样品硅衬底上纳米硅浮栅结构表面,实现电荷注入;电荷注入后,原子力显微镜立即从轻敲模式切换为表面电势模式,此模式通过两步扫描和开尔文方法获得试样的表面电势信号;采用静电场分析和数值计算定量研究电荷注入,并通过静电场分析和数值计算获得电荷注入数目。
-
公开(公告)号:CN100554140C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610097955.9
申请日:2006-11-2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B82B3/00 , C23C16/513
Abstract: 气相自组装生长硅量子环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首先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系统中衬底硅表面分别进行氩气(Ar)等离子体和氢气(H2)等离子体的预处理,在衬底硅表面形成硅纳米环的成核中心;然后,在PECVD系统中原位周期性交替使用大氢稀释硅烷气体(SiH4+H2)和纯氢气(H2)对成核中心进行硅的生长和刻蚀,形成硅量子环纳米结构。对硅衬底表面预处理,形成纳米环结构的成核中心,其密度必须控制在1~3×108/cm2,为以后环结构的生长提供条件;周期性交替使用大氢稀释硅烷气和氢气进行硅生长和刻蚀的方法是:在每个周期当中,使用大氢稀释硅烷在成核中心进行生长,然后以纯氢气进行硅的刻蚀。重复上述淀积和刻蚀5-50个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01026194A
公开(公告)日:2007-08-29
申请号:CN200710021060.1
申请日:2007-03-2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L29/788 , H01L29/423 , H01L29/49 , H01L27/115 , H01L21/336 , H01L21/28 , H01L21/8247
Abstract: 基于双层纳米硅结构的半导体非挥发性浮栅存储器,以p型硅(电阻率为1-10Ω·cm)作为衬底(20),源漏极(22、28)在衬底的两侧,在衬底上先设有第一层隧穿介质层形成的SiO2层(23),厚度为1-2nm或SiNx层,厚度为3-5nm;然后是第一纳米Si层(24),晶粒尺寸为2-7nm;衬底上第二层隧穿介质层亦为SiO2层(26),厚度为1-2nm或SiNx层,厚度为3-5nm;然后是第二纳米Si层,晶粒尺寸为2-7nm;第二纳米Si层上淀积形成控制氮化硅介质层,厚度为8-20nm;氧化硅或氮化硅介质层上是多晶硅栅。
-
公开(公告)号:CN11960740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47450.7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A61N1/04 , A61N1/36 , H02S40/30 , H10F30/223 , H10F71/10 , H10F77/16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柔性光电皮肤贴片,由竖直非晶硅径向结PIN结构光电单元和柔性透明的衬底组成。所述柔性光电皮肤贴片的制备主要包括在氧化硅片衬底上通过气‑液‑固(VLS)机制生长非晶硅径向结纳米线,之后整体转移到柔性透明的衬底表面,获得可以保形贴附在皮肤表面的柔性光电贴片,光照下加速皮肤伤口的修复。该光电器件采用低温生长工艺制备,成本低廉,制备简单,且突出的三维结构赋予器件优异的柔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