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航行器柔性推进系统及水下航行器

    公开(公告)号:CN113247225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0697036.X

    申请日:2021-06-23

    Abstract: 一种水下航行器柔性推进系统及水下航行器,涉及船舶推进系统领域。水下航行器柔性推进系统包括用隔振器固定于水下航行器内的推进电机、推进器、一端可旋转的贯穿出水下航行器并与推进器连接的尾轴、弹性联轴器、隔振推力轴承、纵向减振器、尾轴密封装置、尾轴保护弹性轴承及尾轴柔性支承轴承,隔振推力轴承的两端分别通过弹性联轴器和纵向减振器与推进电机输出轴和尾轴连接,尾轴密封装置、尾轴保护弹性轴承和尾轴柔性支承轴承依次套设于尾轴上并与水下航行器连接。水下航行器柔性推进系统及水下航行器可降低尾端支承的磨损速率并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提高推进系统运转时的静音性,提升水下航行器的声隐蔽性。

    碟簧式一体化减振推力轴承

    公开(公告)号:CN114802686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460943.7

    申请日:2022-04-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推进系统减振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碟簧式一体化减振推力轴承。提出了一种碟簧式一体化减振推力轴承设计方案,可用于船舶推进系统纵向减振,实现轴系纵向固有频率降低,可大幅降低轴系纵向振动的传递;采用组合碟簧元件作为减振元件,碟形弹簧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实现轴系纵向刚度的灵活调节,达到刚度设计要求,适应狭小空间限制;碟簧式一体化减振推力轴承采用变刚度设计,推力轴承内部减振碟簧位置设计有机械限位结构,防止轴系过度纵向位移,保护轴系设备运行安全;采用了轴系纵向减振器与推力轴承的集成设计,避免轴系纵向减振器安装于旋转轴上带来的附加质量、不平衡量影响。

    外置式潜器轴系装置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29482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910358764.0

    申请日:2019-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置式潜器轴系装置,包括艉管、螺旋桨轴和螺旋桨,螺旋桨轴穿过艉管,螺旋桨安装于螺旋桨轴的尾椎段,潜器轴系装置整体安装于潜器的舱外,其中,艉管艏部安装在耐压壳体的尾端面,艉管艉部安装在非耐压壳体上,螺旋桨轴前端通过挠性联轴器与舱内的推进电机输出轴连接,挠性联轴器设置于舱外,螺旋桨轴后端从非耐压壳体尾部穿出,螺旋桨位于非耐压壳体外。本发明将潜器轴系整体设置于舱外,尽可能减少舱内空间的占用,且具有模块化的安装于拆卸方式,拆装方便,有利于轴系各部件维护保养;适用于吨位小,布置紧凑,舱内空间有限的潜器。

    一种基于主动推力平衡技术的推力轴承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320673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710416.2

    申请日:2021-06-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主轴系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主动推力平衡技术的推力轴承装置。通过伺服液压机实时控制液压油压力,并结合首机械密封面与尾机械密封面的截面积差,使动环表面承受可抵消轴系所受推力的轴向反力,大幅简化了推力轴承内部承载推力的结构,并减小了推力轴承的尺寸和重量,其中,动环和正、倒车静环为硬质合金和石墨碳材料,相比传统推力轴承使用的材料重量大幅降低,且由于动环和正车静环、动环和倒车静环之间为石墨碳‑硬质合金配合面,摩擦面面积仅为传统推力轴承推力块的一半,有利于减小摩擦生热,仅需微量冷却水即可满足冷却要求,不需配备繁杂的冷却系统,从而实现了附属系统的精简。

    船舶艉轴管压力补偿式双向密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307338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910358588.0

    申请日:2019-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艉轴管压力补偿式双向密封装置,包括前密封组件、后密封组件和压力补偿器;前密封组件设置于艉轴前凸肩之前,艉轴的前凸肩与前密封组件之间套装前轴承组件;后密封组件设置于艉轴后凸肩之后,艉轴的后凸肩与后密封组件之间套装后轴承组件;压力补偿器设置于艉轴管外侧,通过压力补偿器接口与艉轴管内部连通,压力补偿器为弹性橡胶式油囊,内部充满润滑油,当舷外海水压力变化时,压力补偿器的油囊产生变形,调节艉轴管内滑油压力,使之与舷外海水压力保持平衡。本发明减少了对舱内空间资源的占用,实现了推进轴系各功能组件的集成化与模块化,为推进轴系及其艉轴管与密封装置的舷外布置提供了条件。

    一种主动推力平衡式轴系纵向减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442051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2010330400.4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推力平衡式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包括套装在推力轴上并与推力轴密封配置的壳体、安设在壳体内的推力块、与推力块相对设置的纵向减振结构、与减振结构相配置的液压管路、液压机、推力检测控制模块,所述推力块与推力轴相抵接,所述纵向减振结构包括活塞缸、活塞杆、减振元件、活塞缸端盖,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伸出活塞缸外与推力块相抵接,另一端置入活塞缸内,所述减振元件的一端与活塞杆相抵接,另一端与活塞缸端盖相抵接。通过本装置在舱内提供反向的等效的静推力,补偿螺旋桨和深水压力给轴系带来的静推力,使得减振元件仅传递并衰减螺旋桨脉动激励力,对桨轴系统的纵向振动控制向大幅低频扩展。

    可调心螺旋桨轴承装置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40229A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210317891.4

    申请日:2012-08-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船舶尾端的可调心螺旋桨轴承装置。包括轴承座,安装在所述轴承座内腔的螺旋桨轴承,其特征在于在轴承座内腔孔座与螺旋桨轴承之间安设有调心承套,所述的调心承套包括外周设置球面的内承套和内孔设置对应球座的外承套,内承套套装于外承套内孔,内承套的外周球面与外承套的球座相配置。本发明使得螺旋桨轴承能作任意方向的摆动微调,实现其随轴况自动调心功能,使螺旋桨轴承沿轴线方向与尾轴保持均匀接触,这不仅提高了螺旋桨轴承的使用性能,而且能减少磨损,延长轴承使用寿命,降低和避免噪声的产生,同时也便于尾轴和螺旋桨轴承的安装。通过润滑油管路压注船用润滑脂,实现调心承套的润滑和防锈,保证调心承套的调心功能。

    一种水下V型叉式自动挂接装置
    3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02038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80597.7

    申请日:2023-11-2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水下V型叉式自动挂接装置。装置包括:支架、带孔圆盘、液缸铰支轴、液压缸、活塞杆、V型叉、止回锁舌、拉伸弹簧、止回锁舌及带柄环形圈;带孔圆盘用于安装到水下机械臂上,支架焊接在带孔圆盘上,液缸铰支轴焊接在支架上,液缸铰支轴支撑液压缸,活塞杆装配在液压缸内,V型叉焊接在支架上,止回锁舌通过锁舌铰支轴安装在V型叉上,V型叉上的锁舌液压铰支销装配在活塞杆的条形框内,V型叉上的锁舌弹簧铰支销连接拉伸弹簧,拉伸弹簧连接焊接在支架上的弹簧固定轴,带柄环形圈能够进入V型叉并装机止回锁舌。本发明解决了水下自动对接锁定主要解决的容错、自锁、应急解锁/闭锁等问题;本发明适用于水下静态对接、动态对接的场合。

    一种水下航行器油液隔离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53953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129968.5

    申请日:2022-09-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下航行器液压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航行器油液隔离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在舷外执行油缸与舱内液压之间设置隔离油缸、使得舷外执行油缸、管路出现异常时,舱内全船液压系统仍能够安全工作;采用隔离油缸的方式对舱内液压和舷外执行机构进行液压隔离,仅对子系统进行修改即可实现,舱内液压系统保持不变,总体适应性、兼容性好。

    一种油管内置的等流量单出杆液压缸

    公开(公告)号:CN115450982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165447.5

    申请日:2022-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管内置的等流量单出杆液压缸,包括缸体、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滑动安装于缸体内,第一活塞杆的端部可在缸体内滑动并伸出,第一活塞杆的外周面与缸体内周面之间形成缩回腔;所述第一活塞杆内开设有空腔,所述第二活塞杆嵌套在第一活塞杆的空腔内,第二活塞杆的内端头部与缸体连接固定,第二活塞杆的外端头部将空腔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伸出腔和补偿腔;所述伸出腔与缩回腔作用面积相等;所述缸体内还安装有用于检测第一活塞杆位移的位移传感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单层嵌套、油管内置的结构设计形式,结构简单紧凑,可用于狭小工作空间;进回油流量相等,且密封环节少,密封可靠性高,泄漏风险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