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39061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1436750.X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H01M8/0226 , H01M8/021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复合材料及其应用。本申请复合材料包括MAX相材料、有机树脂和纤维增强体;MAX相材料为Mn+1AXn,M为过渡金属,A为ⅢA或ⅣA族元素,X为碳或/和氮,n=1‑3;有机树脂为热塑性树脂和/或热固性树脂;纤维增强体为碳纤维、碳纳米管和聚酯纤维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复合材料,利用MAX相材料形成导电网络,收集与导出电流,能有效降低电阻,提高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能,延长电池寿命;利用有机树脂填充MAX相材料空隙,提高气密性和弯曲强度;利用纤维增强体进一步提高弯曲强度和机械强度;使制备的双极板不仅各方面性能优异,而且双极板制备方法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3823807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1409492.6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H01M8/0226 , H01M8/0215 , C04B26/12 , C08L61/06 , C08K3/28 , C08K7/06
Abstract: 一种组合物及其复合导电陶瓷双极板与制备方法,按质量计,所述组合物包含:20~90份导电陶瓷、5~78份粘接剂、2~10份增强料。本发明采用导电陶瓷替代现有的石墨,无需使用金属嵌板,有效提高耐腐蚀性。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双极板时,无需进行二次模压,有效简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3782733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316766.7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H01M4/40 , H01M4/38 , H01M4/46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04 , H01M10/05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固态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应用。本申请用于固态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为锂、锡和镁的合金,其中,锂、锡和镁的质量比为锂:锡:镁=90~99:0.5~9.5:0.5~9.5。本申请用于固态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采用特殊组分和配比的锂、锡和镁三元合金;其中锡和镁的适量掺入能够使锂负极材料在保持较高的容量和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降低锂负极的反应活性,抑制锂负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得到稳定的锂/电解质界面,提高锂的利用率。本申请为固态锂电池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负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3279091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110826980.0
申请日:2021-07-2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D01F9/22 , D01F1/10 , H01M4/587 , H01M4/133 , H01M10/05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孔碳纤维,多孔碳纤维含有至少一条一维孔道,一维孔道位于碳纤维内部,且一维孔道呈线型;多孔碳纤维的层间距为0.35nm‑0.40nm。本申请多孔碳纤维内部具有连续、均匀的一维孔道,在提供活性位点的同时,能够增加电解液在孔道内的流淌速率,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也有利于离子的扩散和迁移,提高离子的迁移速率,进而能够增加负极材料的克容量,有效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可逆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11845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860320.4
申请日:2021-07-2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路径曲率的纯跟踪控制误差补偿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本申请的基于路径曲率的纯跟踪控制误差补偿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当前的位置,获取预先规划路径上与车辆当前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径点;根据车辆当前的位置以及与车辆当前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径点的位置计算车辆的位置误差;确定车辆当前所处的规划路径的曲率类型,所述曲率类型包括定曲率路径和变曲率路径;根据位置误差以及对应的曲率类型采用预设的补偿算法计算车辆当前位置对应的误差补偿值;根据误差补偿值对车辆进行位置补偿。通过本申请的补偿方法,可以实时对车辆航向角度进行补偿,提高了控制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625175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1184129.9
申请日:2021-10-11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G01R31/382 , G01R31/367 , G06K9/62 , H01M10/4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云端大数据平台的SOC估算方法,首先接收电动车上传的车端电池数据,并对该车端电池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依据预处理后的车端电池数据确定电动车的SOC估算类型,其中,每种SOC估算类型对应一种SOC估算算法;再依据电动车的SOC估算类型所对应的SOC估算算法获取电动车的云端计算SOC值和SOC修正系数,然后将获取的SOC估算算法、云端计算SOC值和SOC修正系数发送给电动车。通过云端大数据平台来计算电动车的SOC值,并可以实现在整车工况满足的情况下修正整车端的SOC值,不但可以简化电动车BMS端算法,以减少相应的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完善云端大数据平台的SOC估算算法来实现维护电动车端的SOC估算算法,以简化电动车的售后服务流程。
-
公开(公告)号:CN113484851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1045697.0
申请日:2021-09-0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G01S7/497
Abstract: 一种车载激光雷达的仿真测试系统,用于测试待测车辆的车载激光雷达,包括场景仿真平台、轴耦合式测功机、仿真回波发射装置、雷达监测结果获取装置、仿真测试模型填充装置、模型比较装置和测试结果输出装置。首先由仿真回波发射装置依据场景仿真平台仿真的道路工况和轴耦合式测功机获取的待测车辆的运动状态发送回波雷达仿真信号,再由仿真测试模型填充装置依据车载激光雷达输出的监测结果点云数据获取填充结果模型,最后依据比较填充结果模型和仿真测试模型的一致性,来获取车载激光雷达检测结果信息。由于通过仿真回波发射装置发射的回波雷达仿真信号对车载激光雷达进行监测,使得整车在环测试系统对车载激光雷达的检测结果更全面、更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3199129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552262.9
申请日:2021-05-2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及成形装置,其中,集磁器包括环形结构的集磁芯体,集磁芯体具有轴向通孔和至少一组径向孔组,径向孔组包括沿集磁芯体的周向分布并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导流缝隙、沿集磁芯体的径向方向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工件成形孔和线圈放置孔;工件成形孔通过导流缝隙连通线圈放置孔。在应用时,将放电线圈同轴插装并限制在线圈放置孔内,既可以有效减小所配置的线圈尺寸以及成本,又可避免线圈工作时发生胀形,有利于提高线圈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对工件成形孔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的选择,可利用集磁器一次性对多个相同或不同规格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成形加工,为提高加工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2713329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1576032.8
申请日:2020-12-2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H01M10/54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44
Abstract: 一种用于废旧锂电池拆解的预处理系统,涉及锂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包括加热恒温装置和液氮冷却装置,加热恒温装置用于将置于绝缘板上的待处理废旧锂电池按一预设升温速度进行加热,并当待处理废旧电池的温度达到一目标温度时,对待处理废旧电池进行保温。其中,目标温度不小于130℃。液氮冷却装置用于当待处理废旧电池的保温时间达到一预设保温时间时,对待处理废旧电池进行液氮冷却。由于先对废旧锂电池进行加热至130℃以上,再恒温预设保持时间后进行液氮冷却,使得废旧锂电池因内部短路而充分失电,进而提高废旧锂电池在拆解过程中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69079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011612628.9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IPC: A61B5/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全驾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驾驶员状态检测方法、系统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通过计算机视觉的方法实时获取驾驶员的多个预先标定的身体部位的位置以及座舱的位置;根据多个身体部位的位置以及座舱的位置,分别计算每个预先标定的身体部位与座舱之间的角度关系;再采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来检测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由于考虑了多个身体部位与座舱之间的角度关系,使得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另外,该方法和现有的手握式检测方法相比,对现有的车辆改造更小;和现有的眼镜、面部跟踪式方法相比,无需要高精度的传感器,且解决了驾驶员不能佩戴口罩和眼镜的技术问题,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