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径曲率的纯跟踪控制误差补偿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311845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10860320.4

    申请日:2021-07-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路径曲率的纯跟踪控制误差补偿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本申请的基于路径曲率的纯跟踪控制误差补偿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当前的位置,获取预先规划路径上与车辆当前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径点;根据车辆当前的位置以及与车辆当前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径点的位置计算车辆的位置误差;确定车辆当前所处的规划路径的曲率类型,所述曲率类型包括定曲率路径和变曲率路径;根据位置误差以及对应的曲率类型采用预设的补偿算法计算车辆当前位置对应的误差补偿值;根据误差补偿值对车辆进行位置补偿。通过本申请的补偿方法,可以实时对车辆航向角度进行补偿,提高了控制精度。

    一种基于云端大数据平台的SOC估算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625175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1184129.9

    申请日:2021-10-11

    Inventor: 王文伟 陈填 魏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云端大数据平台的SOC估算方法,首先接收电动车上传的车端电池数据,并对该车端电池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依据预处理后的车端电池数据确定电动车的SOC估算类型,其中,每种SOC估算类型对应一种SOC估算算法;再依据电动车的SOC估算类型所对应的SOC估算算法获取电动车的云端计算SOC值和SOC修正系数,然后将获取的SOC估算算法、云端计算SOC值和SOC修正系数发送给电动车。通过云端大数据平台来计算电动车的SOC值,并可以实现在整车工况满足的情况下修正整车端的SOC值,不但可以简化电动车BMS端算法,以减少相应的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完善云端大数据平台的SOC估算算法来实现维护电动车端的SOC估算算法,以简化电动车的售后服务流程。

    车载激光雷达的仿真测试系统、方法和整车在环测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484851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1045697.0

    申请日:2021-09-08

    Abstract: 一种车载激光雷达的仿真测试系统,用于测试待测车辆的车载激光雷达,包括场景仿真平台、轴耦合式测功机、仿真回波发射装置、雷达监测结果获取装置、仿真测试模型填充装置、模型比较装置和测试结果输出装置。首先由仿真回波发射装置依据场景仿真平台仿真的道路工况和轴耦合式测功机获取的待测车辆的运动状态发送回波雷达仿真信号,再由仿真测试模型填充装置依据车载激光雷达输出的监测结果点云数据获取填充结果模型,最后依据比较填充结果模型和仿真测试模型的一致性,来获取车载激光雷达检测结果信息。由于通过仿真回波发射装置发射的回波雷达仿真信号对车载激光雷达进行监测,使得整车在环测试系统对车载激光雷达的检测结果更全面、更准确。

    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及成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199129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552262.9

    申请日:2021-05-20

    Abstract: 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及成形装置,其中,集磁器包括环形结构的集磁芯体,集磁芯体具有轴向通孔和至少一组径向孔组,径向孔组包括沿集磁芯体的周向分布并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导流缝隙、沿集磁芯体的径向方向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工件成形孔和线圈放置孔;工件成形孔通过导流缝隙连通线圈放置孔。在应用时,将放电线圈同轴插装并限制在线圈放置孔内,既可以有效减小所配置的线圈尺寸以及成本,又可避免线圈工作时发生胀形,有利于提高线圈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对工件成形孔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的选择,可利用集磁器一次性对多个相同或不同规格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成形加工,为提高加工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驾驶员状态检测方法、系统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69079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011612628.9

    申请日:2020-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全驾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驾驶员状态检测方法、系统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通过计算机视觉的方法实时获取驾驶员的多个预先标定的身体部位的位置以及座舱的位置;根据多个身体部位的位置以及座舱的位置,分别计算每个预先标定的身体部位与座舱之间的角度关系;再采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来检测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由于考虑了多个身体部位与座舱之间的角度关系,使得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另外,该方法和现有的手握式检测方法相比,对现有的车辆改造更小;和现有的眼镜、面部跟踪式方法相比,无需要高精度的传感器,且解决了驾驶员不能佩戴口罩和眼镜的技术问题,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Patent Agency Ranking